妙成龙和盛施圆今天学了《妙法西域记》的第十一记,内容如下:
我问上师:即说众生的真心佛性是唯妙觉明的本性,不是靠欲望产生万物的。可现实是,好像众生靠欲望创造了世间万物。比如就看见山河大地而言,也是见性中有那细微的想念,念念流发而成就的,就如同流动的水看起来静止一样。那这些欲想心到底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上师回答:我之前说过,欲望其实就是我们心里的念想,而这些念想的本质和佛性没什么区别。一切都是被业力推着走,如果没有业力,大家也不会生出这些念想。佛性本身是不会主动产生念头的,就像大海如果没有风吹,就不会起浪,这里的大海就是佛性,风就是业力,浪就是念头。
我继续问道:那为什么众生没办法掌控自己的业力呢?像六根带来的业障,从很久很久以前就莫名其妙形成了,人一出生就带着这些问题。
上师回答:确实是这样。除非不出生,只要生下来,六根就存在,感觉自己做不了主。但换个角度想,如果不出生,不就没有这些烦恼了吗?
我又问道:我观人还是动物都要繁衍后代,就是因为有情欲的念想才这样,断了这个根本念头众生也就不生了,是不是这样?
上师回答:没错,所有众生都被杀生、偷盗、淫欲这三种不好的念想困住,妄设六根,世界一直轮转相续,众生也就在这样的世界里轮转受苦了。你问为什么人不能掌控业力,其实不是不能。要是有人能立刻放下这三种行为,而后就能逐渐断掉这三种念想,不好的后果自然就不会出现,也就是说种种狂乱的相想停歇了,菩提的本觉正定也就被还原了。
我继续问:这么说,我只要持守戒律就能修入如来的三摩地,何必辛苦去证悟呢?
上师回问道:就算有人在行为上不再犯这三种错,他心里还会有这些欲想吗?
我回答说:这不好说,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要是他控制不了业力,心里肯定还有欲望,说明持戒的功夫还不够。
上师回答:对!欲望就是业力,业力就是欲望。所以,欲望不除,就消除不了业力。同样的道理,如果能控制欲望,那也就能控制业想发力的方向。这样,就算这个人这辈子还有一些想念追求,因为业向的可控会导致他受到的伤害是可控的。如果任其欲望泛滥,业力的牵引还会使来生投生成人或者动物,或者三恶道。所以,真正证悟菩提,让六根本觉不再散乱,得先减弱、或者彻底断掉这三种欲想的心,就要彻底明了如来真如实相、无上菩提。
我问道:要是有人说自己证悟了菩提,却还是断不了这三种欲望呢?比如这个时代,有很多师父自称开悟了证了,但作为居士,过夫妻生活、吃肉都很正常,这该怎么理解?
上师回答:从前面说的就能明白,持戒关键是要摄入六根,于一心不乱。如果一个人心里没有这些欲望,那夫妻生活只是个行为,吃肉也只是吃东西而已。但对于一般凡人,我没见过行为上都戒不掉,心里却能戒掉而不乱想的人。所以,就是随顺菩提妙明觉性,游戏三昧,行为上也得先守好戒律。至于你说的那些师父,对你来说,他们行为上做不到,也不能代表他们完全没资格证悟三昧,给你说法,你用平等心观法平等即可,不应别人的行为而给自己设立善恶好坏等障碍。
我回答道:我懂了,我不用管别人怎么做,关键是自己怎么想,怎么做,最好断除一切产生业力的原因,包括选择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上师回答:对!你得用追求证悟菩提的念想,就是发菩提心,替换掉那些不好的欲望,慢慢把淫欲转化为智慧,这样才能掌控自己的业力,慢慢达到圆融无碍,于一切处不起知见。这样,淫欲和随便的身触又有什么区别呢。比如说,我们在公园散步,看到花就知道是花,听到别人喊就能辨别声音,这些感知都和淫欲、贪吃、执爱,本质上都是心里产生的念头。只有明白这个道理而不起知见贪求,也就不会觉得淫欲和看花有什么本质区别,就能像看待天空飘过的一片云一样,任它来去,我性如天空,岿然不动。
我感悟道:我明白了!普通人随缘即变,修行人随缘不变,随顺因缘而不沾染红尘。证一切法平等,即证如来本觉。不取一法,亦不舍一法,修行与入世无碍无别。
上师回答:对!看花、听声、贪吃、有淫欲、执着爱情,这些念头来来去去,众生把这种本觉妙明的自然行为加上个人知见,就变成了欲求。如果若有人如镜一般,欲来则应,欲去不贪,怎么会产生贪婪而无限放大欲望呢?如果能达到这样,哪怕是生气这些情绪也就不会有了。人们把这些本就无上菩提圆满映照显现的如是功德,错误地当成只属于自己的欲取能力追求,才会造下各种不好的业,所以说,道本无欲,众生有情。如果有一众生不迷惑,欲望就是佛性,不舍一法,亦不取一法,任念头来走,任缘分聚散,不用执着,不起嗔恨。但如果迷惑了,佛性就变成了欲望。一旦迷为欲望者,就会认为这是众生本来就有的、合理的表达,然后贪执就会被无限放大,业感就会越来越强烈,苦难几乎无有出期。
我继续问道:我观人们都觉得欲望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控制,反而认为欲望是成功的原动力,这如何解释?
上师回答:这都是因为太在意“我”了。要是没有“我”这个概念,哪来的得到或失去?没有得失的定义,成功的标准又如何衡量?人们之所以把正确的感知变成错误的欲望,就是因为总想着得失啊。同样也是大家太执着于“我”这个概念,所以没办法看到真正的自己而证悟菩提。
我继续问道:我现在已经有了身体,身体饿了就吃,身体疼了就休息,没钱了就直接找工作,时机成熟了就结婚,……等等,这样做那就是合道的吗?
上师回答:没错!当你明白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人的身体无非是六根的合作表达,你于六根处随顺不执,就能见道,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事相上。脱离六根,你和与你有关的一切,并无实际意义。比如说,一个看不到摸不到、甚至想不起来的东西你说是你的,这不是无稽之谈嘛。
妙成龙放下书,微微皱眉,看向盛施圆说道:“施圆,这书中上师讲的虽明白,可真要做到断除那些欲想心,谈何容易啊。就像我平日里,不经意间就会冒出各种贪念、嗔念,自己都很难及时察觉。”
盛施圆轻轻点头,目光思索:“是啊,我也有同感。不过上师不是说了嘛,要发菩提心去替换那些不好的欲望。咱们或许可以从日常的起心动念开始,时刻警醒自己。比如每生起一个欲念,就想想菩提心的广大和清净。”
妙成龙叹了口气:“话是这样说,可有时候当下明白了,过一会儿又忘了。你说上师讲的那个‘如镜一般,欲来则应,欲去不贪’,到底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盛施圆托着下巴,沉思片刻后说:“我想,这得经过长期的修行和观照吧。就像我们学习这本书里的道理,不断地去理解、去实践,慢慢地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清明。而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当作是修行的契机,用书中的智慧去应对。”
妙成龙眼睛一亮:“对!就像上师说的,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事相上,而是关注自己的心。那我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先静下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看看是不是被欲望牵着走了。”
盛施圆微笑着说:“没错,而且我们还可以互相提醒。要是谁发现对方有被欲望左右的迹象,就及时指出来。说不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能慢慢减弱那些欲想心,掌控自己的业力呢。”
妙成龙用力点头:“好!就这么办。不过还有一点,上师说对于那些自称证悟却又断不了欲望的人,要用平等心观法平等。可这平等心,感觉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总会不自觉地评判别人。”
盛施圆缓缓说道:“这可能还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修行不够,内心还有分别心。但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证悟的程度和表现也不一样。我们做好自己的修行,不去过多地在意别人的行为,专注于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实践,慢慢地,平等心或许就能生起了。”
妙成龙若有所思:“嗯,有道理。看来这修行之路,真是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啊。咱们继续研读这本书,说不定还能有新的感悟。”
说完,两人又重新将目光投向书本,沉浸在对佛法智慧的思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