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要捧杀他?
大乾最天才?多招人嫉恨!
大乾六郡,再加上往届的院试案首们,一共有多少人,这种传闻对他不利。
范志远见元盛表情不似往日亲厚,找补道:“主要你蒙学晚,我和崔时年都是三岁开蒙,完全没办法跟你比。元盛,我是真心佩服你。”
元盛笑着说:“范兄,莫要说那些,我们是好友,怎好比来比去。”
“元盛弟,明年的乡试你参加吗?”范志远听到王宜春老师夸奖元盛,便顺嘴问了一句,听老师的意思是元盛也要参加明年的乡试?
元盛说:“现在还没定,应该要参加,到时候看情况。”
“哦。”范志远对元盛这种模糊地回答并不满意。
两人寒暄几句后,元盛便进入甲二班。
范志远本来对元盛感觉不错,但是听说元盛要参加明年的乡试后,心态有些变化。
他一直把元盛当作同窗好友,从未把元盛当成竞争对手,他觉得元盛不可能参加明年的乡试。
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今年开始参加县试,明年就参加乡试的。
但看样子元盛要这样做。
而且,按照他对元盛的理解,元盛既然要参加,决不可能是陪跑,一定是要争夺乡试案首之位,乡试案首应该是他的。
那个不可一世的崔时年,近两个月考试,一直在输给他。
崔时年元弘毅等人也知道元盛回了书院。
元弘毅心中万分嫉妒。
凭什么,都是元氏子孙,元盛能这么优秀?
他已经听父亲说过,老元家人有些跟着种了辣椒,赚了大钱,所有人都在迫切想要讨好三叔一家,好跟着沾光。
如何讨好三叔一家?很多人知道两家的矛盾,就开始疯狂说他们大房的坏话。
比如说,爹不知道感恩,三叔一家勤勤恳恳种地,为了供爹读书,最后却在爹的撺掇之下,分了稀薄家资,远走他乡。
还有人说,他们大房之所以有现在的发展,全部都是借了三房的运势,大房不但不知感恩,听了一个臭道士胡扯,就要跟三房断亲。
大房心这么狠毒,活该沾不上三房的光。
还有人说,三房不给大房借运,大房这就要倒霉了,断亲才多久,三房就一飞冲天,大房却只有倒霉事。
现在村里的风评已经将他们这一房踩到了泥里,这一切都是元盛导致的。
如果元盛没有这么优秀,他们的风评何至于如此差?
元弘毅透过窗户,盯着元盛,有时候他真是想不通,元盛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元弘毅深深吸了一口气,拿起手上的策论题集,认真看了起来。
这次乡试,他一定要比元盛强!他大房的荣耀全部在他身上!
崔时年也听说元盛要参加明年的乡试,这让他十分震惊。
元盛,他凭什么?
一个发了些小财的泥腿子,除了科举这几本书,没有阅读过什么圣人书籍的穷酸小子,他凭什么参加明年的乡试?
不知天高地厚的东西,以为乡试很简单?
乡试要考策论,经义题的难度也已经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比如,考官会把四书五经里完整的句子截头去尾,将没有关联的句子凑在一起,把本来不应该连在一起的题目连起来。
这种“截搭题”,种类分为长搭、短搭、有情搭、无情搭、隔章搭。
如果对四书五经没有吃透,题目都看不懂,更不要说做题了。
元盛未免太高看自己,太小其他学子了。
如果不是因为乡试有难度,许多优秀学子又何至于,在院试之后沉淀几年才去参加乡试。
崔时年从未把元盛当成对手,他的对手是范志远,范志远已经连续两次月考,压他一头。
崔时年收回思绪,开始认真读书。
马明博,王宜春,赵信然见爱徒回归,开始抓紧给元盛开小灶。
让赵信然崩溃的是,元盛的诗又开始神一首鬼一首。
元盛院试的诗他可是听元盛说过,做的相当精彩,是换成他都未必能作出来的惊世大作。
怎么到了平时,元盛的水平就差这么多?
很多时候,元盛做的诗,就是词语堆砌,虽然符合平仄对仗,也符合主题,但就是毫无灵气。
赵信然经过深思之后说:“元盛,你这样不行,未来参加诗会,你这样的水平,很难不让人怀疑,你背后有名师捉刀,你科举所作那些诗,都是名家做好,你背下来的。”
“不说其他的,就说乡试后的鹿鸣宴,就是你无法推脱的。”
赵信然的担忧十分合理,自己没有诗才,是很难装出来的。
即使到了朝堂之上,官员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都是颇有诗才的,可能随时就要赋诗一首,元盛经常作出鬼之一首,如何让人信服他的诗才呢。
除了作诗还要作对联呢!
元盛的对联也经常鬼一下!
元盛心想,老师的猜测还真准,他还真是作弊,他的背后还真有这些名家。
不过他的诗库目前看还很充足,有大量的存货,应该够他坐到高官。
毕竟他官职够高后,除了皇帝没人能让他作诗。
元盛尴尬一笑,“先生,您放心,我一定认真学,尽量将自己的诗歌素养,提高到新高度。不过,我这个人在压力下,往往更容易做出好诗。”
赵信然甩动着手中的戒尺,“原来如此,看来是我给你的压力不够,打你手板不够多。”
“先生,现在又不是科举,没有那种强度,我很难发挥全部实力。”元盛哭笑不得,他的全部年龄加一起,已到耄耋之年,再被先生打手板,很无语吧。
赵信然舍不得打爱徒,就是比划比划,如今听元盛这么说,他也放心一些,科举时,元盛能做出神之一首,就一定很棒了。
至少他不太会因为诗歌为元盛提心吊胆了。
至于平时的对联和诗歌,只能平日里多练习,他多为元盛批改。
元盛做不出来,他帮着批改了,元盛背下来,那也相当于是元盛的诗,多积累几首是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