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敌军渐渐抵挡不住,纷纷败退。张文远没有下令追击,而是让士兵们稍作休整,继续前行。此时,天空中飘起了细雨,那细雨如同丝线般纷纷扬扬地洒落,道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士兵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身上的铠甲被雨水淋湿,沉重无比,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抱怨,心中只有完成任务的坚定信念。那信念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着他们前行的道路。
在崎岖的山路上,有些地段甚至没有像样的道路,士兵们只能手脚并用,攀爬前行。战马也需要士兵们费力地牵引,才能勉强通过。遇到陡峭的山坡,士兵们便用绳索相互牵拉,一步步艰难地向上攀登。他们的汗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顺着脸颊滑落,但他们的眼神始终坚定,向着弘农城的方向坚定地进发。
另一边,孙长卿和沈韬带着十万大军走的是大道,一路快速插向陈留城。大军浩浩荡荡,军旗飘扬,如同一片红色的海洋在大地上涌动。士兵们步伐整齐,士气高昂,他们的脚步声如同战鼓般响亮,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他们的决心。孙长卿骑在马上,神色从容,他不断观察着周围的地形,思考着作战策略。他的眼神犹如深邃的夜空,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仿佛在谋划着一场完美的战役。
中路的主力部队则是在薛孟陵、独孤影、王平、周仓、狄英的带领下,奔向虎牢关。大军行进途中,狄英的手中突然落下了一只信鸽。狄英急忙打开信鸽携带的密信,看完之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对着薛孟陵拱手道:“恭喜大将军,虎牢关我们可以不战而得。”
众人皆是一脸茫然,薛孟陵疑惑地问道:“怀英兄,此话怎讲?”
狄英笑着解释道:“虎牢关守将李方曾是我的学生,在景帝朝的时候就是军中的偏将,因作战勇猛而被提拔。司马氏取得政权后,急于清除西夏的势力,一大批原来的将领被清洗,而李方作战勇猛,反而被委以重任,率五万大军镇守虎牢关。我已修书一封,劝他归降。刚刚信鸽传来消息,李方愿意弃暗投明,打开城门迎接我军。”
众人听完后,顿时喜出望外。原以为虎牢关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谁知道被狄英轻松化解。薛孟陵大笑道:“如此甚好,洛邑可破矣!”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虎牢关中有个名叫王威的监军,此人对司马氏忠心耿耿,察觉到李方的投降意图后,决定先下手为强。王威暗中召集了自己的亲信,共计两万人,准备趁李方不备,将其杀掉,以绝后患。
王威在军营中秘密布置,眼神中透露出狠厉与决绝。他对亲信们低声说道:“李方欲叛国投敌,此等行径绝不能容忍。待我一声令下,你们便随我冲入李方营帐,务必将他斩杀,以报司马陛下的知遇之恩!” 亲信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凶光。
就在王威准备行动之时,李方的心腹察觉到了异样。李方得知消息后,并没有慌乱,他迅速做出了应对之策。李方召集了自己的心腹将士,说道:“王威欲对我不利,意图破坏我归降大夏的计划。我等为了大义,为了天下百姓,绝不能让他得逞。” 将士们群情激奋,纷纷表示愿意追随李方。
李方深知王威的两万人马训练有素,正面冲突恐有损伤。他决定设下埋伏,引王威上钩。李方故意装作不知情,在营帐中按兵不动,只等王威前来。
深夜,月色黯淡,王威认为时机已到,率领亲信悄悄靠近李方营帐。当他们进入营帐时,却发现里面空无一人。王威心中暗叫不好,刚想撤退,四周突然响起喊杀声。李方率领将士从四面八方杀出,将王威等人团团围住。
王威见状,大声喊道:“弟兄们,不要慌乱!李方这是自寻死路,我们杀出去!” 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拼杀。李方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刀,在敌阵中奋勇杀敌。他的刀法凌厉,每一刀都带着千钧之力,敌军纷纷倒下。
经过一番激战,王威的亲信渐渐抵挡不住。王威见大势已去,试图逃跑,却被李方追上,一刀斩于马下。李方顺利杀掉了王威,控制住了他带来的两万人。
随后,李方集合了自己的一万将士和收编的两万人,共计三万人,在虎牢关城楼上等待薛孟陵大军的到来。
当薛孟陵的大军来到虎牢关下时,城门缓缓打开,发出沉重的嘎吱声,仿佛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李方率领着部下,出城迎接。薛孟陵大喜,下马与李方相见,说道:“李将军深明大义,弃暗投明,实乃我大夏之幸。” 李方躬身说道:“末将愿听从大将军调遣,为大夏效力。”
就这样,薛孟陵不费一兵一卒,顺利拿下虎牢关。消息传开,军中士气大振。此时,张文远率领的部队还在武关道上艰难前行,孙长卿的大军也正朝着陈留城快速推进。三路大军按照计划稳步前行,一场决定大夏命运的大战,正悄然拉开帷幕。而高羽在庐江城,也密切关注着各路大军的动向,他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胜利的捷报早日传来,那将是大夏复兴的曙光。
拿下虎牢关之后,薛孟陵迅速做出战略部署。他留下王平率一个豹师继续防守虎牢关,确保后方通道的安全。考虑到孙长卿的任务不仅是拿下陈留城,还要在陈留防备完颜军,兵力略显不足,于是命令李方率领其原有的三万人向东支援孙长卿部围攻陈留城。
对于虎牢关俘虏的两万人,薛孟陵遵从他们自己的意愿,愿意投降的编入豹师,不愿意投降的则发三天干粮,让其自行离去。狄英深知收服人心的重要性,对这些俘虏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教育,晓以大义,讲述大夏的复兴之志以及百姓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