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车心中对自己的处境也十分清楚,在高羽麾下,虽然备受重视,但众多名将光芒耀眼,大将军薛孟陵今年还不到三十岁,副帅孙长卿也就是四十刚出头,更何况还有张文远、杨延昭、独孤影这几名沙场悍将,自己的晋升空间相对有限。而到了楚军,无疑能成为核心将领,独当一面。更何况高羽与高凯两兄弟亲密无间,情同手足,投奔高凯,也不算是背离旧主。见高羽询问自己,李左车毫不犹豫地拱手说道:“末将全凭殿下调遣!”
李左车话音刚落,不等高羽说话,高凯就赶紧上前,满脸喜色地将李左车扶起,大喜过望地说道:“好!好!能得李将军相助,真是我楚军之福!” 随即,高凯当着众人的面,大声宣布:“封李左车为楚军副帅!”
楚军众将领在之前的战斗中,早已见识过李左车的谋略和指挥才能。虽然李左车年纪轻轻,刚刚才二十二岁,但众人对他的能力都心服口服,此时一个个也都没有异议,纷纷端着酒,笑着向李左车祝贺。李左车一一回礼,脸上带着谦逊的笑容,心中却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高羽在庐江大营又停留了一天,与高凯和众将领们商讨了一些后续的防御事宜,确保江东地区不会再轻易受到完颜军的侵扰。一天后,他便带着大军踏上了返回荆州的路途。
五日后,高羽一路风尘仆仆,带着满身的疲惫,终于踏入了襄阳城。这座被他视作根基的城池,在暖阳的轻抚下,透着一种安稳与宁静。然而,对于高羽而言,刚一进城,两个如春风般的好消息便扑面而来,瞬间驱散了他旅途的劳顿。
第一个喜讯,宛如春日里绽放的繁花,让高羽心中满溢着喜悦与期待 —— 他的两位爱妻,李华梅和阿史那雪,这几日便要临盆生产。
李华梅,那位来自新罗的公主,温婉之中蕴含着坚韧。自嫁入王府,她便全心全意地站在高羽身旁,如温暖的港湾,给予他支持与慰藉。阿史那雪,完颜族的公主,历经诸多波折后与高羽情投意合,二人携手相伴。如今,她们即将为高羽诞下子嗣,这无疑是家族延续与壮大的美好开篇,恰似黎明的曙光,照亮了高羽内心深处对未来的憧憬。
第二个消息同样振奋人心,江陵城中的官员考核结果新鲜出炉。原荆州的官员,大多出自司马氏、崔氏、方氏等家族,多是凭借家族荫庇获官,其中不乏尸位素餐之徒,以至于通过考核者竟不到三分之一。而那些追随高羽从幽州远道而来的官吏,他们秉持着在幽州时的勤勉与忠诚,一百多人中仅有两人不合格。更令高羽欣喜若狂的是,此次考核中竟发掘出一位奇才 —— 长沙郡治下庐陵郡的知县,王守仁。
当高羽展开影卫呈递的王守仁所做文章,那独特的学问见解瞬间紧紧抓住了他的目光。尤其是一套名为 “知行合一” 的理论,如同一束光照进了高羽心中。他深知,这样的理论若能在荆州推行,必将如春风化雨,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乃至社会风气产生深远影响。刘基、李善长等饱学之士,在研读王守仁的文章后,同样叹为观止,连连感慨此人乃百年难遇的奇才。
高羽迫不及待地即刻召见了王守仁。在王府那静谧的书房中,两人相对而坐,促膝长谈。王守仁举止儒雅,一袭素袍更显其气质不凡。他微微拱手,率先开口:“殿下,所谓‘知行合一’,非谓‘知’‘行’为一事,乃二者不可分离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譬如为学,若仅知晓为学之理,却不行之以实践,此非真‘知’也。”
高羽微微点头,目光专注:“先生所言极是。但于这治理一地而言,又当如何践行这‘知行合一’呢?”
王守仁神色从容,继续说道:“殿下,以地方治理观之,知晓百姓之需求、地方之利弊,此为‘知’;而后制定政策、付诸行动,以改善民生、兴利除弊,此为‘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若只知而不行,空有理念而无作为,地方难以发展;若只行而不知,盲目行动而无方向,亦难成大事。”
高羽目光炯炯,追问道:“那于教化民众方面,‘知行合一’又有何深意?”
王守仁目光坚定,侃侃而谈:“教化民众,需让其知晓道德伦理、礼义廉耻,此为‘知’。但更要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道理,以实际行动体现道德准则,此为‘行’。如此,方能真正实现教化之目的,使社会风气清正,民众安居乐业。”
高羽越听越惊叹,心中涌起相见恨晚之感。眼前此人,无论是对时事的见解,还是对治理地方的策略,都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交谈结束后,高羽当场宣布,任命王守仁为荆州礼曹,负责掌管礼仪教化等诸多重要事务。
如此一来,高羽在荆州的班底也基本搭建完成。荆州刺史一职,孔亮凭借其卓越的内政才能和丰富的经验,无疑是不二人选。长史之位,则由智谋无双的刘基担任,他总能在关键时刻为高羽出谋划策,指引方向,犹如黑暗中的明灯。
司马这一要职,交给了擅长刑狱司法和情报收集的狄英,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组织能力,能确保荆州内部的稳定与秩序,如同坚固的城墙守护着荆州。大将军则由薛孟陵出任,他心思缜密、冷静沉着,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是荆州军事力量的可靠统帅,为荆州的安全保驾护航。这四人一文一武,一阴一阳,无疑是高羽麾下最为核心的四位心腹重臣,他们如同坚实的梁柱,支撑起荆州发展的大厦。
在他们之下,六曹的人选也当然各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