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太太的穿着依旧如往常一般,没变化,身上的衣裳是半新不旧的,衣裳的款式十分简单,没过多复杂的设计和装饰,显得简洁大方。
衣服的颜色也非常素雅,没有鲜艳的色彩或夸张的图案,只是以素净的色调为主,给人一种低调而内敛的感觉。
这样的穿着,完全看不出她是拥有百万家资的掌家富太太,十分朴素。
王夫人很满意,看来夏家太太,不是个张扬的性格,挺好相处的样子。
薛姨妈暗自撇撇嘴,这夏家寡妇掌管夏家之后,夏家不仅没有落寞,夏家的买卖还越做越大,岂是表面上看上去这么简单的?
三人见面,一番客套之后,坐下品茶聊家常。
聊了一会儿,王夫人主动问道薛蟠的学业。
薛姨妈笑着道,也没想着自家的孽障能在科举有什么出息,只盼着他好好进学,在国子监熬够三年,家里想办法给他走走关系,入朝挂个官职,也好过他太闲了,到处惹是生非。
王夫人也道:自己的宝玉也是,家里老太太想着他,让再读两年书,先不考虑其他事,等出了国子监,再说。
“……………”
薛姨妈与夏家太太都愣了,你这是什么意思?
你读书,也可以先定亲啊?
王夫人这是既不拒绝,也不定亲?
薛姨妈心中冷笑,我的好姐姐,你打得真是一手好算盘,这是想拖着夏家千金?给宝玉当个后备?
夏家太太微微皱眉,有些犹豫,王夫人的态度,倒是很和气。
但是,你连定亲都不提,也太没有诚意了,我的女儿,总不能傻乎乎的等你两年吧?
夏家太太脸色淡了下来。
三人又没滋没味的喝了一道茶,夏家太太就起身告辞了。
…………
今日是个好天气,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洁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
扬州城,从韩王府到钞关码头一路上,人山人海,各级官员、盐商和平民百姓前来为韩王和贾环送行,场面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彰显了韩王殿下在扬州城办的差事,是民心所向。
在韩王住的别院门口,老渔夫陈四捧着鱼干,李婶拿着腌菜,争先恐后,想挤上去,献给韩王府的护卫。
身后的周胖子奇道:“陈四,李婶,你们咋这么积极?为了几文钱,犯不着吧?”
昨日,衙门的衙役敲锣打鼓告诉老百姓,韩王殿下要回京了, 殿下前两日抄了盐船,给扬州城的老百姓发了盐,咱们可不能忘本,号召大伙都去给殿下送行。
因或许是怕老百姓不去,衙役还说,今日出来送行的,可以领五文钱。
陈四道:“周胖子,你懂什么,我们街道的坊长说了,献上自家的土特产给韩王,他们给五十文钱。”
“还有这好事?”
江春带着几百江家子弟,在钞关前面,送上贵重牌匾和商船模型。
盐商程家一族的人拿着锦旗,还有队伍中敲锣打鼓,献上瓜果酒水。
盐商马家,则制作了三个万民伞,马家子弟撑着,沿途跟着韩王殿下的队伍一起走。
…………
扬州钞关码头上,人声鼎沸,彩旗招展。
阳光洒在运河粼粼的水面上,二十多艘船整齐的排列在钞关前面。
岸边,第一排是扬州城的各级官员,盐运使陆观澜、游击将军梁惊霆、盐补司鲁青,扬州知府顾鹤卿等人站在前面。
街道上,与岸边都挤满了前来送行的百姓,有穿绫罗绸缎的盐商,更多的是布衣短打的平民百姓,甚至还有挑着担子的小贩在人群中穿梭叫卖。
\"来了来了!\"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顿时锣鼓喧天,叫好声不断。
韩王身着绛紫色蟒袍,腰系玉带,步履从容地从马车上下来。
他身旁跟着一袭湖蓝色直裰的贾环,和朱康,两人一左一右,在侍卫的簇拥下向码头行进。
\"下官陆观澜,恭送韩王殿下!\"
“恭送韩王殿下。”
他身后跟着扬州府各级官员,一起施礼道。
韩王微微抬手,道:\"辛苦诸位了。\"
\"殿下在扬州整顿盐务,肃清吏治,实乃扬州百姓之福啊!\"扬州知府顾鹤卿也道。
鲁青挥手示意属下,后面马上有人呈上几面锦旗,金线分别绣着\"清正廉明\"“公正无私”“一心为民”等大字。
韩王让护卫接过锦旗,笑容不减:\"哈哈哈,过誉了,过誉了,扬州城的盐务能有今日之局面,全赖朝廷威德,以及诸位同僚的鼎力相助。\"
盐商王德顺带着几个随从走来,身后仆人抬着一块鎏金匾额,上书\"盐政清明\"四个大字。
\"王老板太客气了。\"韩王殿下笑着拱手。
一队衙役抬着一顶万民伞走来,伞面上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
鲁青解释道:\"这是扬州百姓自发制作的,上面有各行各业五千余人的签名,以表达对殿下的感激之情。\"
韩王接过万民伞,笑嘻嘻的道:\"本王何德何能,受百姓如此厚爱。\"
贾环环视四周,见送行的人群越聚越多,几乎堵塞了整个码头,这鲁青,办事还是不错的。
对韩王殿下低声道:\"殿下,咱们该启程了,再耽搁下去,怕要影响码头正常运转。\"
朱康道:\"殿下,吉时已到,咱们启程吧?\"
韩王点头,随即提高声音:\"扬州父老乡亲,本王就此别过!愿扬州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码头上顿时响起一片欢呼声和挽留声。韩王拱手告别,快步登上船。
随着船工一声号子,二十多艘船,缓缓离开码头,岸上的锣鼓声、欢呼声更加热烈。
船上不了解真相的小五、曹竹斋都惊呆了。
万万没想到,在扬州城吃喝玩乐了半个多月的韩王殿下,能如此受的扬州城的百姓拥戴。
小五的手下,韩王府的护卫已经检查过了,船里面的大米,面,淡水、肉食,酒水都准备得很充足,吃到京城完全没问题。
小胖子望着繁华的扬州城,道:“贾师弟,以后,我们还能再来扬州城吗?”
“殿下,会有机会的。”
朱康嘿嘿一笑,道:“每年都能来一次扬州城,就好了,韩王府都不用做买卖了,这比做买卖还赚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