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本来就滞后,等到这个时候传到晁盖耳中时,雒阳内外早已血流成河,成了一片废墟。
人间惨剧,神州浩劫,莫过于此。
等到消息确定之后,酸枣群雄终于从日日宴饮中醒过神来,开始义愤填膺地正式会盟。
三牲齐备,祭坛架起,可临到头来,众人却尴尬地发现,竟然没人愿意组织升坛。
原因说来很简单,袁绍还在冀州招兵买马,压根没到酸枣来。
而来到酸枣的群雄,却没人有足够的声望、地位压服其他所有诸侯。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号称“天下仲氏”。除了皇室的老刘家,就属他们老袁家是天下老二了。
自从带头诛灭宦官,为党人报了多年的血海深仇后,袁绍就已经正式接过了李膺的衣钵,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党人领袖。
在所有人心目中,这个盟主除了袁本初外,根本就无人可以替代。
此外在酸枣汇聚的群雄,或多或少都与袁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这第二波反董,其实仍然算不上真正的天下反董,而是从“何党反董”,进化升级为“袁党反董”。
袁绍的盟主地位稳如泰山,所以他压根就不着急。
带头大哥嘛,当然要最后出场才能有些仪式感。
所以袁绍一边联络安排其他人过来酸枣会盟,一边继续留在冀州招兵买马。
他没想到董卓这么不讲武德,直接一个迁都,就打破了自己的全盘计划。
至于袁术,其实也没来酸枣。
这家伙的理由更简单——他不服!
明知这些诸侯都心向袁绍,袁术当然不会来酸枣自找没趣。所以他留在南阳没动,只是派了个使者过来通知大家:
“南方事,他自为之!”
论袁家地位,他是嫡子,袁绍是庶子;
论官场地位,他是后将军,袁绍只是个渤海郡守。
无论从哪方面看,想让他来听袁绍指挥,那都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袁术宁愿在南方另开一路,带着孙坚过自己带头大哥的瘾,也不可能来酸枣给袁绍这个庶子捧场。
袁家两兄弟都没到,这样一来,事情就有些尴尬了。
众位郡守刺史你推我让,看起来互相谦让,实际上心中各有算计。
有人担心自己名望不够,有人担心被盟主袁绍嫉恨,还有人担心万一战败,到时候这个领头羊估计要被当成“出头鸟”。
好处没多少,风险却不小。
此时这种微妙时刻,就连讨董积极分子——逃犯曹孟德也不敢出这个风头。
别人不知道,曹操可是清清楚楚,以发小袁本初的心胸,回过头来是真会为了这种破事发飙的。
最后还是臧洪这个编外人员看不过眼,凭着自己人微言轻的“优势”,主动站出来当了“升坛倡议人”,才结束了这场你推我让的闹剧。
据说臧洪在祭坛上誓师声讨董卓,“辞气慷慨,涕泣横下”!在场所有人,没有不被感动得痛哭流涕的。
晁盖还以为他们打了这么大的鸡血,马上就要号令全军出兵了。
结果——居然没有结果了!
或许是要等盟主袁绍到位后亲自指挥,反正这么一番慷慨激昂后,酸枣群雄竟然又继续日日高会,喝酒聊天打屁去了。
在这之后,官位倒是立刻封了不少。
大概是想要盖过袁术的后将军,所以等这帮人遥拜袁绍为盟主之后,袁绍就干脆自封为“车骑将军”,恰好压了袁术一头,成为了官位最高,名实相副的真正盟主。
紧接着袁绍就开始大肆封官,将原本大汉珍稀如熊猫的将军官位,给直接批发了出去。
每人分得一个将军官位,就连曹操那个逃犯,也被袁绍分了一个“行奋武将军”。
从此曹操正式升任为一方诸侯,可以被称为“曹奋武”。
反正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花大汉朝的官位,提升自家的名位。
从袁绍这次大肆封官开始,将军官位自此滥觞,再也不复原本的尊贵。
这就跟后世科举之后,茂才成了酸秀才;大学扩招后,大学生成了孔乙己一般,着实令人不胜唏嘘。
这种打乱官场套路的事情,就连董卓那个粗人也都没有干过。
至少董卓的嫡系手下,如今最大都还只是中郎将。
可袁绍就是这么理直气壮地分了官,其他诸侯也是心安理得受了封。至于朝中会不会同意,那就是无关紧要了。
汉室威严,再次一落千丈!
用孔夫子谈论季氏时的悲愤之言就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管忍不忍吧,反正事情也就这样成了定局。
不得不说,还是这帮士人,在制度创新方面更有魄力一些。
没有“十八路诸侯反董”,没有“关二爷温酒斩华雄”,也没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这样的酸枣会盟,实在是有些无趣。
晁盖欣赏完一圈行为表演艺术,最后只能悻然回返,继续打造自己的盔甲。
原先从泰山贼那里抢来的护甲,其实仍然是皮甲,不过在关键部位钉上了一些铁片,所以最多只能算个半身甲。
要想防护能力更强,还是需要真正的铁甲。
所以趁着这个机会,晁盖重新打造了几套札甲。
这倒不是晁盖不想打造更好的护甲,实在是这年头工艺有限,不是札甲,就是麟甲。
麟甲也就是鱼鳞甲,叶片更多,防护更强。
不过它的价格同样更为贵重,数量也更珍稀,并且大多都是将军才有资格穿戴。
晁盖不想搞得那么特殊,成为战场上被集火的对象,所以也就只选择了外表不怎么显眼的札甲。
因为打造札甲,晁盖还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原本晁盖还以为古代没有扣子,穿的衣服不是右纫就是左纫。
结果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时代的札甲,竟然大部分都是胸前开襟,可以左右打开。
这种服装样式,与后世正装别无二致。
事实上这种札甲,全名就叫做“对襟式札甲”。
至于那种类似t恤,从头上穿过,整体套在身上的“筩袖铠”,最早出现在三国后期。
据说正是出自大神诸葛亮之手,所以又称为“诸葛亮筩袖铠”。
打好札甲之后,晁盖还不放心。
他本来想弄一个明光铠之类的防护板挂在胸口,结果发现此时的铸造工艺还达不到要求,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定制了加大号的“两裆铠”。
所谓“两裆铠”,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甲式,也就是用背带将前后两片铠甲连接,挂在肩膀上,恰似后世的背心。
此时称背心叫“裲裆”,故此而得名。
两裆铠是当今最为普通的甲式。实际上这种两裆铠,才是军中普通甲士的标准装备。
内置“对襟式札甲”,外穿加大号的“两裆铠”,就是所谓的“人披两铠”。
这种穿法,有点儿类似宋朝的“步人甲”。
虽然铸造技术跟不上,导致如今这两套铠甲比后世更重,但穿搭原理上,二者却是一脉相承。
事实上这种“人披两铠”的搭配,也不是晁盖独创。
原本时空中,典韦、董袭、凌统等沙场猛将带着死士冲锋时,都曾经这样“人披两铠”。
“人披两铠”的重点不在于创意,而在于能否承受这两幅铁甲的力量和体力。
恰好晁盖于这两者都冠绝常人,所以适应起来并没有费太大劲。
武器方面,晁盖只有一柄长兵“狼牙霸王殳”,平时还会带一把普通环首刀防身。
可这环首刀晁盖使用起来很不得力,不仅感觉太轻,而且还容易折断。
因此晁盖又打造了两把随身短兵。
其中一把是匕首,平时藏在小腿处专用的口袋备用。
由于长度大大缩短,可以承受更多锻打次数。因此这把匕首更为坚韧,不会像普通环首刀那么容易折断。
另外一把兵器,晁盖参考了后世那种厚背开山刀。
开山刀对冶炼技术要求没有那么高,只需要尽量堆叠厚度即可。
厚度增加,同样可以承受更多锻打次数,所以也比普通环首刀更为坚硬。
这种超重量级的开山刀到了晁盖手中,结合他那恐怖的洪荒蛮力,直接化身为无坚不摧的大杀器。
一刀下去,就算不能人马俱碎,也能直接把人给砸死。
对于这把简单凶悍的兵器,晁盖非常满意,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鬼头刀。
意味着“一刀两断,人鬼殊途”!
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晁盖再次看到了分管后勤的吴用那张忧愁的苦脸。
“又咋了?”
晁盖有些心虚。
“大兄,不是我不想给兄弟们都装备你这样的全套铠甲,实在是没人有你这样的力量和体力。
“强行装备上,只会影响灵活性,不见得就比现在更安全。”
这个问题晁盖也思索过。
力量方面焦挺没有问题,但这家伙实在太胖,体力上确实跟不上。
不过焦挺有自知之明。
他如今把进攻完全交给了晁盖,自己只拿着一块盾牌专注于防守,在战场上为晁盖查漏补缺。
这样一来,焦挺只需继续穿原来那种半身甲就足够了,不仅减少体力消耗,也不会影响他的灵活性。
至于其他人,力量不如晁盖和焦挺,所以也不用“人披两铠”。
如此一来,倒是省了不少事。
吴用看晁盖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又喟然叹道:
“大兄,这几套装备,已经把老本全部掏空!再不想点办法,咱们就真的要坐吃山空了!”
这个其实才是吴用今日要说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