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断绝反董联军的念想,董卓果断祭起了屠刀。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十二日,董卓指使弘农王郎中令李儒,毒杀少帝——也就是现在的弘农王刘辩。
这个消息对于晁盖来说,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甚至远不如李儒原来不是董卓女婿,更让他感到惊奇。
但对于其他群雄来说,那就是天塌了的大事。
以臣弑君本为大忌,董卓如此肆无忌惮,那就是彻底撕下了脸面,不再有任何顾忌。
更操蛋的是,灵帝刘宏只有两个儿子:一个刘辨,一个刘协。
如今刘辨已死,那么反董联军就只能承认刘协的合法性。
至此,反董联军的政治诉求成了无本之木。就算攻破雒阳,推翻了董卓朝廷,他们也没有了扶立的对象。
造反不换皇帝,那他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了拥立之功,至死都只能落下反贼的恶名!
还没正式交手,董卓就用自己的狠辣,给这些何党旧部出了一个拷问人性的难题。
既然刘辩已死,那么大伙如今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认怂回家,要么继续加码。
认怂是不可能认怂的,那样只会被董卓朝廷秋后算账,各个击破。
反正已经撕破了脸皮,那么打倒董卓,已经上升成为目前斗争最为核心的问题。
至于打倒董卓之后怎么办,到时是否承认刘协这个董卓拥立的皇帝?
所有人都选择性忽略了这个问题。
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大家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他们这些人以袁绍为代表,开始不断加码,到处呼朋唤友,想要拉起更多队伍来一起反董扛雷。
董卓如此肆无忌惮的弑君暴举,最终也遭到了反噬。
朝野舆论哗然,政令再也出不了雒阳。
事实上在弑君之前,虽然气氛紧张,但是朝野之间还是有一些基本的秩序和默契存在。
至少董卓任命的那些郡守刺史,不仅能平安上任,而且得到了各地默认。
就连当今党人领袖袁绍,也被监视软禁,根本翻不起多大浪花。
何党旧部虽然看起来声势不小,但实际上获得天下的支持,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如果董卓能够有点耐心,与这些人边打边谈,未必不能通过政治斗争来分化瓦解。
最后的战乱,可能也就仅仅局限在雒阳周边。
但董卓的手段实在是过于简单粗暴,居然直接弑君。
这就彻底激怒了原本还想保持中立的实力派,让反董的队伍开始迅速壮大起来。
首先一些仍然心怀大义的人站了出来。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对舆论方面的影响,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原本第一波反董,广陵郡守张超与他哥哥张邈一样,对于直接起兵犯上作乱还有些犹豫。
但这次刘辩遇害之后,袁绥先说服了广陵郡的功曹臧洪。
臧洪是已故名将臧旻之子,亦是个志在匡扶天下的义烈之士,对于董卓弑君,自然极为愤怒。
在臧洪帮忙劝说下,张超终于同意起兵反董。
等到张超赶到陈留,张邈也就顺势一同正式出兵。
其次,当舆论越来越不利于董卓之后,朝野秩序开始崩塌。
为了与董卓划清界线,那些被董卓任命的各地官员纷纷反水,自发加入了讨董阵营。
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山阳郡守袁遗(袁绍从兄)、陈国相许玚(许靖从兄)等人,陆续发表讨董声明,并相继赶到酸枣加入联军。
随着事情发酵,讨董联军声势日振!
在这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晁盖并没有浪费时间。
除了依旧努力训练之外,他还利用这个工匠云集的机会,花血本为武器和盔甲进行升级,为战争做好最后的准备。
对于自己的周身防护,晁盖准备得尤其充分。
首先是打造贴身的皮甲。
皮甲透气,重量相对也轻,防护效果非常不错。
其次为了防备穿透感染,晁盖还另外找人编织了丝绸内衣,作为贴身的最后防护。
丝绸密集,不易穿透。
如果战场上不幸被流箭射中,这套内衣可以缠住箭头,不让箭头深入,进而引发感染。
事实上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因为一点小伤而不幸陨落的猛将大有人在。
在战争时期,防止战伤感染的药品都是十分重要的战略物资,真正的价比黄金。
当年美国把青霉素的研制,可是与研制原子弹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如今这个年代,如果不幸被感染了,那就真的只能拿命去扛。任你天赋异禀,英雄盖世,也是毫无意义。
对于这一点,晁盖当然不会忽视,连续打造两套内甲,给所有人都进行了重点防护。
晁盖刚把内甲打造好,就听到吴用等人打探回来一连串的最新消息。
“大兄,董卓那厮居然一仗不打,就要直接迁都!”
吴用听到这个消息也很惊诧,闯进来时还有些气喘吁吁。
不只吴用,其实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有些茫然。
几百年的国都,哪能说换就换?——这是要动摇国本的!
对比下后世就很清楚。
宋太祖赵匡胤想要迁都洛阳,结果遭到满朝反对,以至于讨论到烛影斧声,北宋灭亡也没能把这事做成。
明朝迁都,更是从朱元璋派太子朱标考察开始,反反复复无数次,直到皇帝都换了好几个,才把此事做下来,最后还遗留了个南京作为陪都。
相比之下,董卓这厮着实是过于生猛,把国事当成军事来执行。
当初从何进身死,到废立新帝,就连换皇帝这么大的事,董卓也只用了五天就完成了。
如今迁都就算动摇国本,董卓照样雷厉风行,说干就干。
二月初,董卓得知关东反董之势如火燎原,便欲迁都长安,自己坐镇雒阳对抗反董联军。
二月五日,董卓罢免反对迁都的司徒杨彪、太尉黄琬。
二月十日,董卓诛杀反对迁都的城门校尉伍琼和督军校尉周毖以泄愤。
二月十七日,满朝没人敢再反对,雒阳朝廷正式启动迁往长安。
这一系列消息传来,还在酸枣日夜宴饮、交流感情的群雄都有些懵逼,完全跟不上董卓的节奏。
晁盖虽然对此事早有心理准备,但也没想到速度居然会这么快。
“董卓这是作甚?连一仗都没打,他怎么直接就要迁都了?这不摆明就是怕了关东联军?”
刘唐挠了挠脑袋,率先问出了众人的疑惑。
对于董卓这个莫名其妙的决定,一般人确实很难理解。
这个时候,燕青也赶了回来。
燕青本来就伶牙俐齿,喜欢四处交朋结友。如今实力大增,又有晁盖做靠山,他更是在军营中如鱼得水。
打探起消息来,燕青如今已经开发出了另外一个渠道。
“我大概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燕青刚回来就有了最新的消息,“据说白波贼从西河郡突了进来,河东也乱了套。
“董卓派牛辅前去征讨,结果打不动。这些白波贼背后,应该还有匈奴或者其他人的势力。
“董卓大概是怕腹背受敌,到时候被断了退路,所以干脆就决定迁都长安。”
吴用点了点头,沉思道:“这或许确实是董卓迁都的理由。不过一仗不打就直接弃守京城,只会使关东联军声势大增,恐怕对董卓自己而言,不是什么明智之选。”
晁盖轻笑一声,提醒道:
“董卓这人,你不能用常理来分析。他虽然生于中原,但却长于边郡。
“他已经习惯了那种直来直去的武人思维,做出的所有决定,其实都是从军事角度来考虑,压根就没管什么政治问题。”
“大兄是说,他之所以迁都,其实只是为了打仗?”吴用若有所思。
晁盖点了点头,结合后世情况,给大家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董卓的大本营在关西,手底下多是些羌胡武士。那些人来此只为劫掠,不愿意长期滞留。所以董卓需要迁都关中,先安顿手下人心,巩固好自己的基本盘。
“另外他在雒阳没有根基。能够震慑朝廷,靠的纯粹就是武力镇压。
“如果不把雒阳先完全清空,他大概都不敢出兵。前脚刚上阵,搞不好后院就会被人给直接偷了家。”
吴用点了点头,突然悚然而惊。
“大兄是说,他要完全清空雒阳?难道他不仅迁都,还要把雒阳所有人,全部都给掳到长安去?”
晁盖点点头,心中叹了一口长气。
何止是掳人,董卓这厮此次是要把坏事做绝了。
他不仅敛财,滥杀,酷政,挖坟,最后还会一把火把百年京都雒阳烧个干干净净。
很明显,到了此时,董卓也是破罐子破摔了。
他大概已经明白过来,以自己的出身和智商,根本玩不转这个朝政。
事实上董卓并不是没有努力过,他掌握朝政之后,做过很多事情想与士人和解。
比如为陈蕃、窦武等老牌党人“翻案”,起用了荀爽等名士作为朝野高官,还放走了袁家兄弟。
可惜这一切没有丝毫意义,因为他只是一介武夫,所以没有任何士人感恩戴德,按照二元君主制的潜规则,把他当成自家恩主。
到了如今,身边的幕僚忽悠他,谋刺他,提拔的刺史、郡守全部起兵反对他。
以董卓的本性,不狠狠往死里报复一下,估计自己念头都不会通达。
“老子得不到的,你们这些党人士族谁都别想得到!”
这大概就是董卓一把火烧毁雒阳时最为疯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