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朱允炆脸色难看,看着讨论的大臣心里不舒服,一遇到事情总是会这样。
不过李景隆反叛朝廷投降朱权,这事情还是要解决的,自己愤怒解决不了问题。
他轻咳一声,顿时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的身上。
朱允炆缓缓道:“对于李景隆反叛的事情,各位有什么建议?”
大臣们闻言鸦雀无声,朱允炆的脸色越发难看,仿佛要将人吞噬一般。
“陛下,我们该如何应对李景隆的叛变呢?”一位大臣忐忑不安地开口。
“不知道!”朱允炆狠狠地吼道,“如果知道我还问你们干嘛?”
大臣们面面相觑,无人敢再说话。这时,一位年轻的大臣站起来,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陛下,既然李景隆反叛朝廷,我们就应该找到他的软肋,让他不得不投降。”他说道。
朱允炆眉头微皱,问道:“他的软肋是什么?”
“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家人在朝廷中,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个家人安全转移出去,李景隆必定会退却。”
朱允炆思索片刻,觉得这个计策还不错,点了点头。接着,另外一位大臣也站起来说道:“我们可以让李景隆知道,如果他不投降,我们将会动用朝廷的所有力量,甚至派遣军队将他彻底剿灭。”
“好!”朱允炆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还有其他的计策吗?”
另外一位大臣也站起来说道:“陛下,我们可以通过谍报,获取李景隆的情报,了解他的动向和心理,然后再做出更加针对性的决策。”
朱允炆点头称赞,说道:“这个主意不错。”
接下来,大臣们一个接一个地提出了自己的计策。有的主张设下埋伏,有的认为应该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付李景隆,还有的建议对李景隆进行软禁,等待投降等等。
朱允炆听完之后,深思熟虑,最终决定采用多种策略结合的方法,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李景隆的叛变问题。
大臣们纷纷称赞陛下英明果断,同时也感到一阵宽慰,因为他们终于为国家出谋划策,尽了一份力。
其中一位年轻的大臣站在原地,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地放在腰间,像是在展示自己的计策。
另外一位大臣则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深思熟虑的表情,眼神专注地看着朱允炆,似乎正在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还有一位大臣则站在后面,双手抱在胸前,脸上带着严肃的表情,仿佛在思考着问题的严峻性。
而朱允炆则紧紧皱着眉头,脸上带着一丝焦虑和烦躁。他的眼睛眯起来,仿佛在思考着每一个计策的可行性。
在大臣们提出各种计策的时候,他们的动作也各不相同。有的大臣站着不动,只是嘴巴动了动,有的则站起来,激动地挥舞着手臂,仿佛在说服朱允炆接受自己的计策。
而朱允炆则时而摇头,时而点头,时而抬头看天花板,时而把手放在下巴上思考。
“陛下,我们可以让李景隆知道,如果他不投降,我们将会动用朝廷的所有力量,甚至派遣军队将他彻底剿灭。”一位大臣说道。
“不行,那样会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另外一位大臣反驳道。
“我们可以设下埋伏,将他抓住,让他无处可逃。”又有一位大臣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朱允炆沉思片刻,最终决定采用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付李景隆的策略,同时设下埋伏,采取多种手段一起来对付李景隆。
“好,我们这样做。”朱允炆的声音带着坚定和决断,让所有大臣都感到一丝欣慰和安心。
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开始商议具体的实施方案。他们不断地讨论,提出各种细节和可行性,每一条建议都经过了严格的审议和讨论。
大臣们时而互相交流,时而向着朱允炆报告工作进展,时而沉默不语,仿佛在沉思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而朱允炆则一直保持着专注的态度,时而询问大臣们的想法,时而提出自己的看法,仿佛在指挥一场复杂的战争。
最终,大臣们达成了共识,一共提出了十条可行的对策,包括调派军队、设下埋伏、通缉李景隆、切断他的后勤等多种手段。
朱允炆听到这些建议,心中一喜,感觉自己的头脑清晰了许多。他点头表示赞同,开始着手实施这些计策。
“好,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案来,大臣们,各自负责好自己的部分,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朱允炆的声音带着坚定和信心,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一股强大的力量。
大臣们的讨论还未结束,突然间,一股苍老的气息笼罩了整个朝堂,让所有人不由自主地抬起头来。只见一个身影缓缓出现在大殿门口,这个人的气势让人不敢靠近,仿佛身处在他的周围会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大臣们一个个停下了讨论,转头望向门口,连呼吸都变得凝滞。
朱允炆感受到了这股气息,连忙起身向门口走去,跪在地上请安:“臣见过皇爷爷。”
这个人正是朱允炆的祖父、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看了看孙子,慈祥地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但这个动作让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仿佛他的出现让人感到安心。
大臣们也纷纷跪倒行礼,一时间朝堂上静悄悄的,只有朱元璋的呼吸声在回荡。
最终,朱元璋开口说道:“你们继续讨论吧,我只是来看看孙子。”
大臣们起身恭迎,但心里都有些不安,这种气势让他们感到不安,仿佛有什么大事情即将发生。
朱元璋来了,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沉重。但同时,大臣们也变得更加冷静,他们开始不断地讨论对付李景隆的具体计划。
“我们可以设伏,引诱李景隆落入陷阱。”有大臣提议道。
“不行,这太冒险了。我们需要更加稳妥的计划。”另一个大臣反驳道。
“那我们可以暗中派遣特工潜入他的军营,获取情报。”又有人提议道。
“这个主意不错,但是我们也需要防止被发现。”又有人补充道。
大臣们争论不休,但朱允炆却陷入了沉思。他意识到,这个时候,他不能只是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他需要一个更加果断和有力的行动方案。
朱允炆凝视着大臣们,他的脸上带着愤怒的神色,仿佛在责备他们没有给出一个足够的计策。
朱元璋慈祥的眼神扫视了一圈朝臣,缓缓开口道:“朕闻闻最近有反贼李景隆反叛朝廷的事情,是真的吗?”
朱允炆忙回答道:“是的,皇爷爷,李景隆反叛朝廷,我们正在商议对策。”
朱元璋点了点头,缓缓道:“此事大可不必担心,当年我打天下,遭遇反叛之乱也是常事,如今你们也要继承我的衣钵,奋勇而战,驱除叛贼,保卫朝廷安宁。”
大臣们听了朱元璋的话,纷纷感慨不已,心中对这位开国皇帝更加崇敬。而朱允炆则是深深地感到了压力,因为自己的祖父给了他这么大的期望,他必须要承担起这份责任。
朱元璋看了看朱允炆,缓缓道:“朕知道你心中有压力,但不要忘记,你是朕的血脉,更是这个国家的未来,你有能力,也有责任,要加油。”
朱允炆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深深地向朱元璋行了一礼,缓缓道:“谢皇爷爷。”
朱元璋微笑点头,大臣们则是依旧感到一阵阵的畏惧,对于这位开国皇帝充满了敬畏之情。
他们知道,只要跟随着朱元璋的步伐,就能取得胜利。
大臣们纷纷向朱元璋请安,他们的眼神中透着一股仰慕之情,仿佛在见到自己的偶像一般。
突然,一位大臣跪在地上,恭声道:“朱元璋,这次李景隆反叛,我们实在无法独自应对,请您出面主持一切。”
其他大臣也跟着连声恳求,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期待,似乎只有朱元璋才能带领他们渡过难关。
朱元璋轻轻叹了口气,面带苦笑地点点头。虽然他早已将权力交给了儿子朱棣,但对于这些朝臣的期望,他却无法拒绝。
“好,这件事就交给我来处理吧。”朱元璋的声音沙哑,但充满了坚定。
听到这话,大臣们的脸上立刻露出喜色,他们连忙恭维着,称赞他的英明果断。
大臣们纷纷恭维道:“皇上英明神武,睿智超群,我们愿意服从您的命令,为国家出一份力。”
“皇上当年挥师使得大明天下归于安定,天下太平,皇上的功绩不可估量。”
“皇上英明神武,治国有方,臣等愿意为皇上出一份力。”
朱元璋看着这群热血沸腾的大臣,微笑着点了点头,仿佛自己又回到了当年革命斗争的年代。
他的眼里充满了深情,这些年轻的大臣们,正是支撑着这个朝代走向辉煌的希望之光。
“好了,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对抗李景隆的反叛行动。”朱元璋语气坚定,眼神坚毅,“只有我们团结一致,才能战胜敌人。”
大臣们纷纷点头称赞,脸上充满了激动和热情。
他们相信,在朱元璋的带领下,这场战争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朱元璋站起来,面色肃穆地说道:“为了应对李景隆的叛乱,我们必须立即行动。我有一个决定,希望各位大臣支持。”
朱允炆和大臣们都一脸震惊,他们不知道朱元璋会有什么决定。朱元璋接着说道:“立朱权为帝。”
朱允炆惊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臣们也是一脸惊愕。其中一位大臣开口道:“陛下,这不符合祖制啊!嫡长子应该继承帝位,不能随便更改。”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道:“如果现在破坏了祖制,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模仿。这样会导致国家的政治稳定受到威胁。”
第三位大臣也出声道:“如果不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就会给社会带来混乱和不安。这会让人民对朝廷产生不信任。”
朱元璋神情坚定地回应道:“你们的意见我已经听取了。但现在的情况非常紧急,我们需要采取果断行动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朱权是我的孙子,他有足够的才干和能力来担任帝位。我相信他能够成为一位出色的皇帝。”
朱允炆见自己的位置要没有了,赶忙朝大臣使眼色,让大臣继续劝告。
大臣们看到朱允炆的无奈,便纷纷站起来继续劝说。其中一位大臣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皇上,嫡长子继承制是王朝历史悠久的传统,实行这一制度可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安定。如果我们现在放弃这一制度,将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
“是啊,皇上。如果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将会导致多年来积累的财富和功绩被泼冷水,百姓们的信心将会动摇,国家的稳定也将受到威胁。”
“如果我们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那么贪官污吏将有机可乘,国家将陷入混乱之中。”
大臣们继续列举出了二十条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后果。
他们说道,如果嫡长子不再是王位继承的首选,那么国家领导人的选拔过程将变得混乱不堪,每个人都会为朱元璋的儿子、侄子、表兄弟等角逐皇位,导致社会动荡和不稳定。
此外,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还会导致王室内部的混乱和纷争,可能会导致内乱和外患。
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们的生活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将失去对政府的信心和支持,社会秩序将会失控。
大臣们的话语威严有力,一字一句让人听得清晰明白。
他们的表情严肃,眉头紧锁,似乎在说出这些话语的同时,他们也在为国家和百姓的未来担忧。
顿时,昨天搭电车上议论纷纷,声音无比的大。
朱元璋已经料到了这种情形,知道这些书呆子肯定不会同意这样的决定,但是他一直以来所做出来的决定不会让别人来决定和影响的。
最主要的是自己才是皇帝自己所做出来的决定,他们也必须要实行,所以说根本就没有一点慌张,默默的看着这些人这样的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