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与太子妃年岁正和,都是十三出头的孩子,故此,太子才会等太子妃三年,等十六之时成婚。
太子行二,虚岁十三,大皇子虚岁十四,自己刚过的十六岁生辰,年岁上不搭。
而皇上此时正好四十二,从小练功习武,又对养生之道颇有研究,才是上上之选。
沉默,还是沉默,大嫂不知道怎么说。
“这并非是我意气用事,皇位之争向来残酷,我们燕家不需要从龙之功,父亲说皇上是小气的性子,此时站位,怕是有九族之灾。
而若以燕家唯一嫡女嫁与皇室,为那皇后,入主中宫,则能向当今说明我燕家忠心耿耿,绝无不轨之心。
再说,做了皇后,天下女子表率,可比太子侧妃和皇子妃强,也不用熬日子,谁也不敢给我脸色,我是愿意的。”
小妹说的有理,让大嫂难以启齿的是,当今三立皇后,三立三薨,当今克妻,民间传言尤甚,将小妹送进了吃人的皇宫,与让小妹送死有何异。
小妹这话,大嫂想当成没听到。
若小妹做了太子侧妃或皇子妃,凭背后的燕家,哪怕不受宠也无需担忧后宫之争,皇家不敢。
可若成了皇后,那,大嫂不敢去想,这不是活生生的将小妹推进火坑。
当今十六岁登基,一十二年才立住大皇子,十三年先皇后生下太子难产而亡,如今膝下子嗣凋零,也才五位皇子,三位皇女。
后宫之中,已有七年没有婴啼,哪怕长居边关,大嫂也知道其中必有缘由。
从接收原主记忆起,燕飒茗就有这个打算,后宫中多算计。
她若成为皇后,代表是燕家投诚,圣上为了稳定西北,为了自己的暴君名声,坐稳皇后之位概率很大。
“小妹坚持,我这就去信给父亲母亲。”
若让小妹做当今的第四任皇后,对燕家来说,利大于弊,而且昭明帝这一朝乃至下一朝都无虞。
这次回京,只有大嫂陪着,隆冬将至,选秀在下年春和景明之时,还有小半年时日,燕飒茗正好选几位跟着入宫的婢女和姑姑。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膺天景命,缵绍丕基,夙夜匪懈,志在宁邦靖民,臻于熙皞之治。今四海渐安,宇内承平,实赖股肱之臣竭诚尽瘁。
燕氏一门,累世忠勇,雄镇西北。掌三十万玄甲锐旅,扼玉门至河西要冲,此乃国之藩屏也。每逢西北狼兵寇边,燕氏子弟奋不顾身,披坚执锐,力御强胡,以血肉扞山河,凭赤胆卫黎庶。历年功勋彪炳,威震边陲,致使边关黎庶咸沐其恩,武臣宿将咸服其勇,诚为社稷之干城。
朕闻燕氏有女,柔嘉维则,秀外慧中。具将门之英烈风骨,兼闺阁之温婉贤良。其德馨闻于遐迩,堪为女范之表。皇后母仪天下,位尊任重,非德侔坤顺者弗能膺之。朕详加考量,特册燕氏女为皇后。
自今伊始,皇后将入主中宫,执掌凤印,统驭六宫诸事。望皇后承继家族忠义,佐朕左右,内修宫闱之政,外襄社稷之隆,使邦国永宁,兆民蒙庥。朕与皇后共荷天下之任,亦冀燕氏与皇室情比金坚,同保江山万祀。
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年后第一封圣旨送到了燕家府邸。
从大嫂将信件送往西北,燕家与京城之中信件来往颇为密切,不知父亲大哥与圣上怎么商议的,有了这封圣旨。
帝后大婚之日,由司天监选定,定在五月之初,五月初七,是个吉利的好日子。
元敬皇后,从潜邸便跟着圣上,昭明元年意外身亡。
孝端皇后为原贵妃,出自江南沈氏,受封皇后时,正好肚中太子胎满三月,生下太子,便撒手人寰。
敬肃皇后来自苏家,是圣上开科举制,为拉拢寒门所立,做皇后没到两个月,就死于世家之手。
燕飒茗,乃本朝唯一一位有帝后大婚之礼的皇后,若她生下皇子,身份比太子更贵重。
送走天使,大嫂让人将圣旨拿去供奉,含泪拉着小妹。
小妹为了让圣上放心,一碗寒汤下肚,丢了做母亲的能力,这是燕家给的诚意,才会让当今在选秀之前就下了这封圣旨。
因为这事,大嫂已经抱着燕飒茗哭了好几次,是燕家对不起小妹。
“大嫂,父亲母亲什么时候回来,礼部那边的三礼六聘,晏家需要有主事人。”
“小妹安心待嫁吧,父亲母亲已经在路上了,算上时间,应该还有半个月。
小妹可有什么想吃的,趁着礼部还没开始走流程,要不去庄子住几天松快松快。”
燕飒茗没有顺着大嫂的话,她在积极为大婚准备。
“映雪、沁幽、抱露、听霜,从今日起,你们也跟着姑姑好生学宫规和宫中礼仪。”
作为皇后,按礼制多带些人入宫也无妨,燕飒茗准备带身边四女进宫,还有六人,父亲母亲会为她准备。
这四人是燕飒茗近些日子挑的,等父亲母亲回京,带另四位婢女和两位姑姑回来,再一同起名。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在父亲母亲和大哥他们回来后,礼部的大人们按照流程很快走到婚礼当日。
告庙、册立皇后,奉迎皇后。
身着朝服,手持金册、金宝,凤舆入宫,不多时就到了未央殿。
昭明帝出宫亲迎,皇子公主在宫门口跪迎,嫔妃于未央殿前跪迎,凤舆所到之处,跪了一地。
若是按照流程选秀,嫁给太子为侧妃或其他皇子为正妃,这跪了一地的嫔妃就是母妃,哪有如今这般肆意。
帝后大婚,为表诚心,所有嫔妃早早就在未央殿前殿跪下等待,皇后入宫,凤舆与龙驾并驱而行,帝后两人都没为这一地的嫔妃停留。
等第一日的流程结束,转战凤仪殿,守着的女官请帝后完成仪式,饮下合卺酒,手中遮扇由宫女拿下,燕飒茗得到机会好生端详昭明帝。
“梓潼可还满意!”
眼前的皇后年岁尚小,但面容明媚,双眸锐利有神,琼鼻朱唇,肌肤白皙似雪,气质雍容华贵。
头戴凤冠,身着华服,仪态万千,又有武将的飒爽英姿,自信无畏。
见到小皇后,昭明帝暗下决心,定让她在这后位无忧,燕家如此信任于他,这桩君臣相宜的佳话,他不允许任何人破坏。
“陛下天人之姿,本宫自然满意。”
四十岁的帝王,面容如冷玉雕琢,轮廓深邃而凌厉,一双狭长的凤眸幽深如古井,不露喜怒,鼻梁高挺,唇薄而色淡,唇角微微下压,透出久居至尊之位的威压与疏离。
身形挺拔如松,玄色龙袍加身,金线绣制的龙纹在光影间若隐若现,这是一位王朝鼎盛之时,权力尽握手中的帝王。
本朝皇后权力很大,燕飒茗为表臣服,自称本宫而不是孤、朕。
小小年纪,倒是有些意思。
按照线报上说的,又是主动说想嫁给自己,更是一碗寒汤落肚。
小皇后年纪只有自己的一半不到,昭明帝对她很是满意,自然会多包容些。
燕家世代守在西北边关,抵御外邦狼子野心,不像周家,既然燕家如此识趣,给个善终也无妨。
做那亲密事之前,朝明帝让身后一位太监上前,给皇后把脉。
确定皇后此生无法有孕,依旧让人献上香囊,皇后无子,他才允她和背后的燕家稳坐钓鱼台。
“这香囊源自前朝秘药,可调养女子身体,梓潼可要日日佩戴。”
这可不像帝后大婚的夜晚,燕飒茗累了一天,还得强打起精神,抬手接了这个香囊。
明黄的颜色,用金丝绞边,缀了珠玉,上面的图案是凤凰于飞,寓意倒好。
放在鼻尖轻嗅,是藿香、苜蓿、甘松、白檀、丁香、煎香、麝香,难得的调养身体的好方法,只是会让人不孕。
“香味倒是不俗,官家有心了。”
“梓潼喜欢,就是这香囊的福气。”
既然知道这是什么,用得如此安心,这燕家倒是可以重用。
这香囊用的都是好东西,含象殿的宝贝,也只够给自己和皇后两人用着香囊,小皇后这性子有趣!
把了脉、收了香囊,终于进入正题,帝后两人分开洗漱。
这凤仪殿里,居然还有个地下温泉,泡上十分钟,卸下妆容,换上寝衣,俩人乌发交织,鱼水交融,帝后尽欢。
很久没有碰到这么得心意的,小皇后是西北长大的,身子骨好,昭明帝尽兴的来了三次。
畅快!
酣畅淋漓!
两人都觉得这场情事很舒服,等夜明星空之时,又让宫女伺候着,换了一套新的寝服。
等重新回到寝室,是另一套红黄相间的凤衾,按照规矩,皇后是不能与皇帝共用一床被子。
燕飒茗也觉得分开睡更舒坦,可惜昭明帝没给她这个机会,一把抱过小皇后,红烛摇曳下,俩人都很快入睡。
等燕飒茗被茯苓姑姑叫醒,昭明帝已经换上一身玄袍,就在一边看着小皇后醒来。
民间传言,昭明帝性格暴躁,若是惹了他,便是血染当场,燕飒茗一眼就确定是圣上有失眠之症,这人睡不好觉,脾气自然暴躁。
“官家怎么醒的这般早!”
燕飒茗还未睡醒,这会由着茯苓姑姑动作,昨天运动之后,俩人的被窝比一人睡得还舒服。
昭明帝也不说话,就这么盯着小皇后。
自然睡醒的滋味,他许久都没体验过,这会儿心情颇为不错,小皇后在他之后醒来,也不觉得是失礼。
每天都是囫囵两个时辰,都是靠参汤和各种补品吊着,小皇后难不成是人参成精。
“昨晚睡得好,便醒的早,梓潼若是还困,就再睡一会,一刻钟后我让人叫你。”
帝后大婚流程颇多,昭明帝是孤家寡人,后宫没有太后坐镇,父皇的子嗣只留下他这一位,但小皇后今天还有许多事要忙。
小皇后得与他,一起受百官跪拜,还有命妇那边,也要来拜见小皇后。
索幸是休息的好,等茯苓姑姑用温帕敷脸之后燕飒茗就清醒了,不好让百官久等,先与官家吃了早膳,便是换朝服、上大妆。
龙驾与凤舆从从凤仪殿离开,经承露门,到宣政殿。
群臣身着朝服,整齐排列于大殿。先行三跪九叩大礼,有领头大臣出列,高声说道。
“恭贺吾皇陛下、皇后娘娘新婚之喜,愿陛下与娘娘琴瑟和鸣,白头偕老。陛下圣明,德配天地,福泽万民;皇后娘娘贤良淑德,母仪天下,护佑后宫。
今逢大婚盛典,实乃我朝之大喜,天下之幸事。臣等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
其他群臣随声附和,声音洪亮且整齐,在大殿内久久回荡 。
这个滋味,确实不错,果然还是做皇后更好,一步到位,要是从太子侧妃熬起,不知道多少年才能走到这步。
先前朝后后宫,皇后作为天下女子表率,今日会命妇前来祝贺。
依旧是三跪九叩礼,都是礼部大人们看过的,这种时候,没有临场发挥,都是套路。
“臣妾等恭贺皇后娘娘新婚大喜,愿娘娘凤体安康,福泽绵延。娘娘母仪天下,德行昭昭,臣妾等定当谨遵懿训,为后宫表率。恭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等过几日,过了考核期,还有庙见之礼,用以祭祀祖先,昭告天地,那才是被承认的皇后。
等入了宗谱,就会颁诏天下,晓谕天下百姓,或许会有大赦天下、普天同庆。
这些都是皇后独有的,也只有帝后大婚,才会让礼部的大人们劳心劳力。
因没有太后,也没有太妃,燕飒茗可以略作休息,回到凤仪殿,与官家一起用过午膳,换上一套新的皇后服制。
午膳之后,有皇儿拜见,还要给嫔妃训话。
昭明帝在命妇拜见时,就可以先行离去,但也是一直跟在小皇后身边,难得的舒眠香囊,昭明帝很上心。
见到父皇和母后携手而来,这居然是父皇!大皇子险些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