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长安城的那一夜,惊心动魄,恍如隔世。当东方的天际线终于泛起一丝鱼肚白,驱散了无边的黑暗时,我们这支小小的队伍,已经远离了那座燃烧的都城,潜行在关中平原通往东方的崎岖山路或乡野僻径之中了。
身后的长安城方向,依旧能看到隐约的烟柱,那是大火尚未完全熄灭的证明,也是我们刚刚逃离的噩梦的印记。
成功出城,并不意味着危险的解除。我知道,李傕、郭汜在发现献帝东逃后,必然会派出大军追击。虽然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献帝的车驾,但难保不会有散兵或斥候搜索我们这条路线。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掩护。
而此刻,那支同样在仓皇东行的、庞大的献帝队伍,就成为了我们最佳的、也是唯一的“掩护”。
我并没有选择立刻远离他们,而是采取了一种“若即若离”的策略。
保持安全距离: 我们始终与献帝的大部队保持着数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距离。这个距离,既能让我们大致了解他们的动向(通过观察烟尘、听取沿途百姓的议论、或者玄镜台成员冒险侦察获得的信息),又不至于被他们完全裹挟进去,避免卷入他们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与追兵的直接冲突。
选择平行路线: 我们没有走他们行进的主干道(那必然是追兵重点关注的方向),而是选择了大致平行、但更为偏僻难行的山路或河谷小径。这样既能避开大部分危险,又能大致掌握他们的前进方向。
利用其声势作掩护: 献帝东归,声势浩大,必然会吸引李傕郭汜追兵的主要注意力。沿途的地方官府、坞堡豪强,他们的目光也会聚焦在献帝车驾上。这使得我们这支不起眼的小队伍,反而更容易被忽视,如同隐藏在巨大阴影下的微尘。当我们需要通过某些可能存在关卡或盘查的区域时,我们会选择在献帝大部队刚刚通过、造成一片混乱之后,趁机快速通过。
这种“尾随”策略,并非一帆风顺,依然充满了挑战。
我们需要时刻根据献帝队伍的动向和前方传来的情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路线和速度。有时,为了避开一场正在发生的战斗,我们不得不绕行更远、更难走的山路;有时,为了获取必要的补给(比如寻找水源或采摘野菜),我们又不得不冒险靠近一些村落或集镇。
而献帝东归队伍本身的混乱和苦难,也时常传入我们的耳中,让我们心有戚戚焉。
据说,那支队伍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皇帝和皇后甚至要亲自在路边采摘野菜充饥。
百官们狼狈不堪,许多人在途中病死、饿死,或者被追兵杀死。杨奉、董承等人虽然名义上是护驾,但彼此之间也矛盾重重,甚至为了争夺指挥权而发生内讧。
而李傕郭汜派出的追兵(据说由悍将张济、段煨等人率领),以及后来加入追击行列的韩暹、李乐等白波贼势力,更是如同跗骨之蛆,不断地在后面袭扰、追杀,让整个东归之路,变成了一条血泪铺就的逃亡之路。
听到这些消息,我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们的混乱和吸引的火力,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掩护;但另一方面,看到堂堂大汉天子和朝廷百官,竟沦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又让我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愤怒。
偶尔,我们甚至能从沿途遗留的痕迹中,获得一些微不足道的“资源”。
比如,在他们刚刚经过的宿营地,我们可能会找到一些被丢弃的、尚可使用的破旧帐篷或炊具;或者,在某个被他们“征用”过粮草的村庄外,捡拾到一些散落的谷物。虽然杯水车薪,但在这艰难的旅途中,任何一点物资都是宝贵的。
就这样,我们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尾随”在献帝东归的洪流之后。
我们是旁观者,冷眼注视着这场末路皇朝的悲情迁徙;我们又是参与者,巧妙地利用着这场混乱,为自己的生存和未来的希望,搏取着一线生机。
若即若离,是为了更好的掩护。
保持距离,是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
这条充满血与泪的东归之路,不仅仅是汉献帝的逃亡之路,也是我们这群守护着文明火种的“浮萍”,寻找新生彼岸的……必经之路。
我知道,黄河渡口,将是下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能否顺利渡过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摆脱身后的追兵?而蔡琰姑娘的命运,又将在那场混乱中,迎来怎样的转折?
我的心,再次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