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后的日头依旧毒辣,青岩镇南坡的稻田里泛起一片焦黄。陈凡踩着田埂上的裂缝往晒谷场跑时,裤脚沾满了稻叶碎屑,耳边炸响的却是此起彼伏的争吵声——十几辆外地货车堵在村道中央,收购商老马踩着磅秤骂娘,泛着霉斑的稻谷从麻袋裂缝里漏出,在柏油路上铺成一条刺眼的金毯。
“陈主任!他们压价压到八毛一斤,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种粮大户赵德柱攥着计算器冲来,屏幕上还闪着“亩产1200斤x0.8=960元”的红光,“农药化肥一亩就投了八百块,这还不如把稻子烂在地里!”
陈凡蹲身抓起一把稻谷,指腹捻开谷壳,露出里头干瘪的米粒。他抬头望向远处盘旋的无人机,突然扯开嗓子喊:“去把合作社的烘干机全打开!湿度降到14%以下!”
农机站的小王苦着脸:“可电费一吨稻子要烧三十块……”
“用晒谷场屋顶的太阳能板供电!”陈凡踹开配电箱的锁,“去年光伏扶贫项目装的设备,不趁现在用留着生锈吗?”
深夜的合作社办公室,陈凡翻出三年的稻谷收购合同。当看到“水分超标扣价条款”时,他瞳孔一缩——同样的15%湿度,去年扣价标准是每超1%扣10元,今年合同却改成了扣20元。
“这是玩文字游戏!”陈凡抓起电话打给市场监管所,“老刘,荣发粮业的格式合同有没有备案?他们今年修改了……”
话未说完,镇长突然推门而入:“小陈啊,招商引资不容易,收购商压价也是市场行为嘛。”
陈凡将一袋霉变稻谷倒上办公桌:“可他们在磅秤上动手脚!同一袋稻子,合作社的电子秤显示100斤,他们的磅秤只有92斤!”
镇长指尖敲了敲桌面:“你有证据吗?”
陈凡突然掀开窗帘。月光下,两架无人机正悬停在晒谷场上空,红点摄像头对准了收购商的货车。
次日清晨,陈凡带着村会计堵住货车出口。他掏出手机点开直播平台:“老乡们,咱们的稻子按实时湿度折算净重!直播间现在两万人看着,哪位网友帮忙@市场监督局?”
老马的脸涨成猪肝色:“你这是破坏商业秩序!”
“我们在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标准。”陈凡亮出《粮油质量管理办法》复印件,“第22条明确要求使用检定合格计量器具——要不咱把磅秤拉到县计量所?”
货车司机们悄悄往后挪时,陈凡已经拨通粮库电话:“张主任,青岩镇有三千吨达标稻谷,按国家托市收购价能不能走绿色通道?”
暴雨突袭那夜,陈凡蜷在烘干机房调试设备。跳闸的瞬间,他忽然掀开顶棚吼道:“去养牛场拉二十车干牛粪!铺在稻谷堆里能吸潮!”
赵德柱急得跺脚:“这要沾上粪味儿还咋卖?”
“牛粪高温烘干后是天然除湿剂!”陈凡抡起铁锹往传送带上铲粪,“农技站去年发的《灾后保粮手册》第45页写着呢!”
当湿度计指针跌进安全区时,陈凡正跪在机房疏通排风口。赵德柱递来热茶:“你这干部,比俺们老农民还会土法保粮!”
验收当天,陈凡当着粮库质检员的面切开麻袋。金黄的稻谷倾泻而出时,他忽然抓起一把塞进嘴里:“生嚼回甘才是好米!各位要不要尝尝?”
质检员愣住间,陈凡已拨通视频:“农业大学实验室的数据出来了,咱们稻谷的蛋白质含量比市场均价高1.2个百分点!”
粮库主任抚过饱满的米粒:“按优质优价政策,每斤上浮两毛!”
白露这天的全省秋收会上,陈凡扛着麻袋上台。当稻谷哗啦倒入质检仪时,大屏跳出绿色“合格”标识。
“有人说种粮不赚钱,我说能种出黄金浪。”陈凡举起直播手机,“现在每袋稻谷贴溯源二维码,扫一扫能看施肥记录和湿度曲线。”他忽然切开米粒,“农科院用咱们稻谷研发的儿童米粉,下个月就要进超市货架!”
掌声如雷时,大屏切到实时画面:改造后的晒谷场架起电商打包台,直播间里的“现碾鲜米”预售破十万单。陈凡知道,这捧从裂缝里抢回的稻谷,终于酿成了青岩镇的丰收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