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木王朝的朝堂之上,气氛有些凝重。宋锦文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的一众大臣。
他对于凡事都要君主亲自处理的做法,向来是不以为然的。
在他的心中,垂衣拱手而治天下,让君主安逸、臣子勤劳的治国理念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他深知,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即便贵为天子,也难以事事亲力亲为。
然而,宋锦文也有自己的担忧,那便是大臣们独揽大权,威胁到王朝的稳定。
于是,他开始精心布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分散权力。
首先,他大笔一挥,增加了许多官职,一时间,朝堂之上新面孔不断涌现。
同时,众多监督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设立起来。
就拿一项普通的政务来说,原本集中的权力被他巧妙地细分为数份,分发到不同的部门和官员手中。
而且,他还颁布了严格的政令,规定所有事务的办理都必须依照既定的流程,一步一步,不得有丝毫逾越。
让安木王朝本来就冗余的官府衙门,更加变得臃肿。
安木王朝原本官员数量就已不少,宋锦文为了整顿官场风气,废除了通过先辈功绩获得官位的荫庇制度。
这本是一项旨在选拔贤能的好举措,可他随后创造出的轮值官制度,却带来了更加意想不到的问题。
所谓轮值官,就是让两名官员共同承担一个职务,每人分别任职半年时间。当其中一人履职时,另一人便可以享受带薪休假。
这一制度初行时,官员们都觉得新奇,可时间一长,弊端便逐渐显现。
本来好不容易减下来的冗员,又加了上去,甚至更加严重。
同时官员们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工作模式,干半年休半年。
上班期间,衙门里常常是一片散漫之景。许多官员常常迟到早退,到了衙门之后,也无所事事,只是聚在一起喝着茶,闲聊度日。
究其原因,是他们对自身业务并不熟悉。每次任职只有半年时间,刚刚熟悉工作流程,便要轮换休息。
与其自己费力去处理事务,倒不如将工作交给下属去完成,自己则在一旁监督,落得清闲。
据统计,在宋锦文统治时期,朝廷中的正式官员竟然多达四万八千三百七十七人!
而这庞大的数字,还尚未包括那些附属官员、各科办事人员、看门守卫、差役以及底层小吏等。
要知道一名正式的官员,往往下属就不少于十几个小吏,而这只是他专管的下属,也就是围着他转的,终于衙门里面每一个部门都需要各种工作人员。
宋锦文统治时期,除了官员数量惊人,他麾下的军队规模同样堪称庞大。
想当年,他主政十年之后,统计出来的军队人数竟然坐拥整整一百万雄师!
再看看当时的安木王朝,总人口大约只有九千来万人。
对于这样一个古典的农业王朝而言,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其实不算少了。
然而,依靠国家税收养活的官员和军队人数之多,实在是多得令人咋舌。
不过,宋锦文的运气着实不错,恰逢天时地利。
占城稻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与种植,这种高产的稻种让粮食产量有了显着提升。
同时,开垦土地的技术也取得了显着进步。
在他治理国家期间,全国的垦田面积一举达到惊人的1000万顷之多,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平均每亩地产量能高达381斤!
国库每年的财政收入居然能够高达万贯文,这一数字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在文化教育方面,那个时期也是安木王朝各类学校以及书院最为兴盛繁荣的时候。
宋锦文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他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各地的学府如繁花般绽放。
更值得称赞的是,宋锦文本人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文字狱,给予了民众充分表达思想的自由空间。
在他的统治下,思想的火花得以自由碰撞,文化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老百姓们的日子总体上过得还算凑合。
如果暂且撇开都城和达官贵人不谈,只聚焦普通老百姓。
在那些相对富裕些的地区,普通百姓每个月都能吃上那么一顿香喷喷的肉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难得的美味,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而就算是身处较为贫困之地的人们,靠着吃点糠皮、喝几口野菜熬成的稀汤,起码也不至于被活活饿死。
虽然生活不算富足,但在那个时代,能有这样的生活水平,实际上已经算是盛世的景象了。
宋锦文的仁慈爱民更是体现在他设立的一系列福利制度上。
他设立了老幼收养系统,也就是居养院,专门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孤儿,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安身之所,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公费医疗系统安济坊的设立,也让普通百姓在生病时有了就医的地方,不至于因为没钱看病而延误病情。
还有福利性公墓漏泽园,让那些贫困人家去世后也能有个安葬之地,不至于曝尸荒野。
当时,宋锦文在朝堂之上感慨道:“天下承平日久,民既庶矣,而养生送死,尚未能无憾,朕甚悯焉。
今鳏寡孤独,既有居养之法,以厚养穷民;若疾而无医,则为之安济坊;
贫而不葬,则为之置漏泽园。”
对于被人遗弃的婴孩儿童,他也格外关注,下令道:“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童行,孤贫小儿可教者,令入小学听读,其衣襕于常平头子钱内给造。”
他还大力推广官办学府,让教育普济到了县城里面。
每个八岁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免费上三年学,而且这种官办学府的教育对象还包括女孩。
宋锦文认为无论男女都需要读书明理,女子也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甚至,他还拟定过在一些地区试行让女子参加童子试。
当大臣们对此表示疑惑时,宋锦文笑着解释道:“读书人家的女儿大多数都以才女自居,但是真正有才的有多少呢?
我觉得开个童子试让朝廷认证一下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莫非各位对自己的女儿没信心?”
大臣们听后,仔细想想,觉得宋锦文所言确实在理,便纷纷同意了这一举措。
当时有书生称赞宋锦文:上性仁德,体恤爱民,虽居高位,而知百姓之苦楚,有古之明君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