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乐府诗——2
1)《战城南》
原文: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释义:
这是一首诅咒战争、哀悼阵亡士卒的民歌,为汉《铙歌十八曲》中的一篇,大约是西汉时的作品。
后人因取篇中首句为题。全诗假作者的口吻,层层揭露,逐步铺叙,以达到诗人所欲揭示的主题。
译文(参考):
城南城北都有许多战死的人,他们的尸体暴露在荒野中,得不到埋葬,正好供乌鸦啄食。
替我告诉乌鸦:“还是先为这些客死他乡的战士号哭招魂吧,这些人反正已经死在荒野,谅必得不到埋葬,他们腐烂的尸体还能逃得开你们的口么!”
在激战之后的战场上,一片死寂荒凉,只能看到清冷的流水和昏茫一片的蒲苇,善战的骏马(比喻英勇的战士)战死了,驽钝拙劣的马(比喻庸碌的士卒偷生未死)徘徊哀鸣。
(战后的情景一片混乱),在桥上搭着房子,阻碍了交通,人们又怎能南来北往呢!
国内壮丁皆死于战役,田中虽有禾黍而无人收割,君主怎么得食?(在这样混乱悲惨的局面下),即使愿为国家出力作忠臣,又哪里能够呢!
我想到你们这些国家的好儿郎,确实值得人们思念:你们一早就出征,但是直到夜晚,却不见你们回来!(战士阵亡是令人悲悯的,以此诗深表对阵亡的勇士们的哀悼。)
注释:
1、郭:外城。城南、郭北为互文见义,意为城南城北都有战争,也都有战死的人。 乌:乌鸦。相传乌鸦嗜腐肉。
2、我:诗人自称。客:指战死者,死者多为转战异乡之人,故言“客”。 豪:同“譹”,即“号哭”的“号”。 谅:作“信”解揣度之辞,犹言“想必”。 子:犹言“你”,“你们”这里指乌鸦。
3、激激:水清澈貌。 蒲、苇:都是水草。 冥冥昏暗幽寂貌。
4、枭:与“骁”通,作“勇”解。 枭骑:指善战的骏马。 驽马:驽钝拙劣的马。 “枭骑”、“驽马”皆以马喻人,所以这两句又隐寓“英勇的战士牺牲了,庸庸碌碌的人还在偷生”的意思。
5、梁:桥梁。 梁筑室:指在桥上盖起房子,表示社会秩序的不正常。
6、禾黍:泛指田野中生长的谷物。
7、良臣:犹言“国士”,即国家的好儿女(郎)。
2)《上邪》
原文: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释义:
本篇是《铙歌十八曲》中的一首民间情歌。这是一个感情深挚强烈的女子所作的坚贞的誓言:即使是地老天荒,爱情始终是不渝的。
译文(参考):
天哪!(指天为誓。)我愿与君相亲相爱,(让我们的感情)永久不衰减、不破裂。
除非高山变成平地,江水枯竭;
冬天的雷声响得震耳,夏天下雪;
天和地合并到一起,我才敢与你断绝!
注释:
1、上:指天。 邪(ye耶音):语气词。
2、相知:相亲相爱。
3、命:令,使。
4、陵:指山峰。
5、震震:雷声。
6、绝:决裂意。
3)《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一解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二解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三解
释义:
一、这是一首民间叙事诗,为汉朝相和歌古辞,叙述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情形。
诗篇真实地暴露了在封建社会里,权贵者把女子当做戏弄享乐对象的,卑鄙无耻的行为;另一方面则歌颂了女主人公的不畏权势,不慕虚荣的高贵品质。
二、层次分明,从思想内容看,全诗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开端至“但坐观罗敷”,先对女主人公作了概括的描述,然后细描她的绝美容色,给下面故事制造气氛。
第二段,“使君从南来”以下至“宁可共载不”,写使君途中瞥见罗敷要车载而去,矛盾产生,情节发展。
第三段,“罗敷前置辞”以下至结句,写罗敷夸耀自己丈夫的仪表、地位、容貌、神态,并予权贵者以有力的反击。
故事写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有思索的余地,含蓄有力地显示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