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散文(1)
1、《老子》
简介:
《老子》书(后来称为《道德经》凡81章,约五千字,基本上是韵文。它大概是老子的后学者根据他的学说加以发挥补充而成的,成书于战国时代。
《老子》在先秦诸子中,是宣扬道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着作。她涉及对宇宙、人事各方面的认识,内容丰富。
老子作为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代表,反映着当时一部分没落奴隶主贵族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可奈何的心情,因而,对于人治,甚至对于文化,都抱着消极否定的态度,认为理想的生活是清静无为,复返自然。
老子的唯心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反映当时历史条件下,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立场和愿望的。
但是《老子》这部书里也包含着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例如对于混乱社会的批判态度,在认识自然方面的唯物主义因素,特别是解说事物所表现的朴素的辩证观点,都是值得重视的。
老子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韩非、司马迁和王充等从他那里吸取了唯物主义的因素。一些唯心主义者则把他的唯心的一面加以扩充和利用,形成了所谓“黄老之学”和“玄学”。
六朝的一些文人,更奉《老子》为经典。因而老子的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巨流,影响很大。到了唐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还专门为《老子》做了音义。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发现了甲、乙两种写本的《老子》,距今已二千多年,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老子》一书的最古本子。
《老子》较重要的注本是魏时王弼的《老子注》和后人假托题作“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今人整理研究成果,如马叙伦的《老子校诂》,可参考。
老子小传: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后人根据《史记》推断他比孔子约大二十岁,约生于公元前570年(周灵王初年)。
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创始人。《史记》的《老子列传》,说他是春秋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曾任周“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到周,曾向老子问礼。据传老子退隐后着《老子》,但《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着,历来有争论。
以下介绍老子的文章:“四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释义:
这里所选的是《老子》的第二、二十二、六十四、八十章。前三章虽然意在发挥清静无为的思想,在论证中却表现了朴素的辩证观点。
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说明了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的关系都是事物对立统一的表现。
最后一章可以代表《老子》的社会思想,就是回到原始的淳朴的社会,也就是所谓归真返朴。
其实,老子所提供的并不是一幅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而是早已在历史上消失了的、经过他的美化和理想化的殷周社会。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和他的整个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一样,都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反映。
译文(参考):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恶就产生了(意思是说:善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两者是互相转化着的);都知道善的事物是善的,不善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由互相对立而生),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长与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出来,高与下由互相对立而倾倚,音和声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和谐,前和后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顺序。
所以圣人(高贵、神圣的人)做的是无所行动的事(并没有做,却能发生作用的事,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行动(做事)而不言(不说教)反而更能起教育作用(即身教重于言教)。
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人为干预,万物自然发生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以为有恩德,功成而不自以为有功。唯有不居功自傲,才不会丧失(功劳)。
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所以圣人拘执地守着一(不贪多,不外求)才成为了天下人的榜样。
看不到自己,反而看得清(别人、外事)(即不自私,才能一心为公);不自以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夸(宣扬自己)才能有功(取得更大的功绩);不抬高自己(骄傲自大)才能在上(有更大的长进)。
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委屈隐忍反而能取得大的成就),难道是空话吗?实质上,能全(委屈求全),全就属于他。
稳定的东西(物品、事物)容易保持,(事物)尚未显现的时候容易谋划,酥脆的东西容易分开(掰开),细碎的东西容易散开。作为应在未成功之前,治理应在未乱(没有动乱)之前。
合抱之大树,是由很小的树苗慢慢长大的;九层(许多层)的建筑、高台,是由泥土一点点堆积而成的;千里之行(远途旅行)始于足下(是由迈开的第一步开始的)。
弱小国家的民众,有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而不用,因贪生怕死而不敢远行。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乘坐的必要;虽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陈列的必要(马放南山、没有用处)。
让人们重新回到(倒退)结绳记事的时代,以其(原始社会的)食物为甘(好吃),以其衣服为美(好看),以其(草屋)为居室;以其习俗为乐。邻国相看,鸡犬之声相闻(听得到),民众老死也不相往来(交往)(自我孤立)。(意思是这样做只能倒退、贫弱、受欺凌)。
注释:
1、斯:这就。已:同“矣”。
这两句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事物是美好的,恶就产生了。意思是:善恶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善就有恶,有恶就有善,两者是互相转化着的。
2、有无相生:有和无是对立的两个方面。相生:指由互相对立而生。
3、相成:指由互相对立而成。
4、相形:指由互相对立而体现出来。
5、相倾:指由互相对立而倾倚。
6、相和:指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和谐。
7、相随:指由互相对立而产生了顺序。
8、处无为之事:做的是无所行动的事,做的是是并没有做却能发生作用的事。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9、作:发生,兴起。
这句说: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干预(它们)。
10、有:据为己有。
11、这句说:施予而不自以为有恩德。
12、居:占有。这句说:功成而不自以为有功。
13、这句说:所以不丧失。
14、曲:指有残缺。曲则全:不完整的就会变成完整的。意思是讲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并存的而且是互相转化着的。以下“枉则直”等几句也都表明这个道理。
枉:弯曲。盈:满。少:缺乏。惑:迷乱。
也可以说: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卑下反能充盈,敝旧反能新奇,少取反能多得,多取反而迷惑。
15、抱一为天下式:拘执地守着一(不贪多,不外求),作为天下人的榜样。
16、自见:看到自己。明:看得清。
17、自是:自以为是。彰:明辨(是非)。
18、伐:夸。自伐:宣扬自己。
19、自矜:抬高自己。矜(jin今音):骄慢。长(zhang涨音):在上。
20、这两句意思说:正因为他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他。
21、这句说:难道是空话吗?
22、这句意思说:实质上能全,全就属于他。
23、“其”字的作用是引起下文,比如说“那”。这句说:稳定的东西容易保持。
24、这句说:尚未显现的时候容易谋划。
25、泮:分开。
26、微:细碎。
27、毫末:毫毛的尖端(极言其小)。
28、累土:堆积泥土。
29、什:十倍。伯:同“佰”,百倍。
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
30、重死:看重死,即爱惜生命。
31、这两句意思说:虽然有船有车,也没有乘坐的必要。
32、兵:兵器。陈列。
33、复:重新。结绳:相传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记事的方法。之:指结绳。
34、这句说:以其食为甘,以他们所吃的为好吃。下文“美其服”等,句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