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温馨又舒适的日子里,每个人都像是被春风轻柔地包裹着,脸上泛着红光,满是幸福的模样。何叔尤其如此,最近他总是笑盈盈的,那笑容就好像每天都偷尝了蜜,甜到了心坎里。
回想起从前,何叔总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床上,或是在院子里晒太阳,日子清闲得他都恨不得去数头发来打发时间。可如今截然不同,他的生活充实得很。时不时就有山里的汉子登门,他们望着那崭新的房子,满眼都是好奇与赞赏,还虚心地向何叔请教烧砖烧瓦的技巧。何叔总是热情满满,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经验,讲到兴起处,还手舞足蹈地比划着。
偶尔,会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来看院子里那些用泥盆种着的瓜果蔬菜。泥盆里生机勃勃,种着葫芦、冬瓜,还有各种各样的蔬菜,一片绿意盎然。唤男的后院更是别有一番景致,花花草草肆意生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微风拂过,花枝摇曳,为小院增添了不少迷人又秀丽的风景。
赵亚楠最近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做衣服对她来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可她有自己的打算。每次上山采药回来,她就想着要向何三请教识字,说是请教,实则是个借口,毕竟她本身就识字。何三识字不多,但对亚楠却格外耐心,把自己认识的字一个一个、仔仔细细地教给她。赵亚楠心里暗自欢喜,有了这个借口,以后她便能光明正大地翻看父亲留下的医书。那些医书里藏着她的梦想与热爱,是她一直渴望探索的知识宝库 。在这美好的时光里,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轨迹里找到了新的方向,日子如诗如画,满是温暖与希望。
唤男的父亲瞧见女儿这般拼命学习,欣慰之感如春日暖阳,在心底缓缓铺展开来。他虽猜不透女儿这般努力的真实目的,但看着她每日都与何三一同识字念书,何三还会分享些自己知晓的草药医理,心里就觉得十分欢喜。
每当瞧见女儿专注学习的模样,父亲就想起自己年轻时钻研医术的岁月。他也时常主动参与到教导中,闲暇时分,会小心翼翼地捧起医书,坐在院子里的石头桌子前,一个字一个字,耐心地教给女儿,碰到晦涩难懂之处,便一句话一句话,掰开了揉碎了讲解。微风轻拂,书页沙沙作响,与父女俩的轻言细语交织在一起。
在这般浓厚的学习氛围里,日子仿佛被填得满满当当。赵亚楠每日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着养分,她的眼神愈发坚定,对未来的憧憬也在心底生根发芽。而这温馨的一幕幕,也成了小院生活里最动人的篇章 ,在岁月里留下温暖的印记。
赵亚楠心里暗自庆幸,终于有了这个借口,能光明正大地看书了。她学习识字的水平和速度,着实把父亲惊到了。好在古代大多用繁体字,笔画繁杂,这才稍稍拖慢了她学习的进度。不然以她这惊人的速度,父亲怕是真要以为她是天生就会识字的天才。
每次父亲满脸骄傲,不住夸赞她时,赵亚楠总会一脸谦逊,笑着说道:“爹,我以前虽说脑子不太灵光,可我不聋也不笨呐。以前学过的东西,只是没往心里去,现在重新学,就当是学第二遍,自然就快些。”
父亲听后,细细琢磨,觉得确实有道理。回想起以前教其他几个孩子的时候,赵亚楠虽然痴痴傻傻,却也一直被带在身旁。日子久了,耳濡目染,总归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如此一来,父亲便不再对她的学习速度感到疑惑,只是满心欢喜地看着女儿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进步。
为了感谢何三这段时间对自己的帮助,赵亚楠对他格外用心。她把音乐的五线谱,还有“哆来咪发嗦”这些基础乐理知识教给了何三,方便他日后自己钻研学习。不仅如此,赵亚楠还时常鼓励何三多识字,这样就能把歌词完整记录下来。尽管一开始何三写的字歪歪扭扭不太好看,但总好过每次都跑来问歌词,唱歌的时候还不知道含义。
在赵亚楠的鼓励下,何三学得十分起劲,对她的提议也是全力配合。两人商量着,等过些天去集市赶集的时候,买些粗糙的纸张回来。有了纸,何三就能随时记录歌词,等记住歌词后,他就可以自己练习,不用总往赵亚楠这儿跑了。何三打心底觉得这个提议妙极了,再加上赵亚楠教他学唱歌曲简谱,他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一想到以后自己也算有音乐细胞的人了,何三的心里就满是期待,对未来的学习也更有干劲了。
不得不说,赵亚楠的这个提议实在是太妙了。从前何三识字,怎么学都记不住,仿佛那些字故意和他作对似的。可当赵亚楠教他用唱歌的方式把一个个字记下来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每个字都有着独特的含义。
从那之后,何三学字的速度突飞猛进,不仅记得牢固,甚至还能默写出来。最近,他们常常待在河边的沙滩上,写写画画,日子也变得愈发充实而有滋味。
春草这小丫头最近也格外乖巧。她时常在何大爷面前说些贴心话,有时候还会提着几个甜果子来看望他。今天她费力地砍了几根竹子,小小的肩膀扛着那一捆竹子,“哧哧啦啦”地往这边慢慢走来。好在半路上碰到了何婶,何婶赶忙上前,帮她把竹子搬到了小院中。
春草有些腼腆害羞,小声说道:“何伯伯,你能不能帮我也制作两个鱼篓?我想去河里放鱼篓捕鱼吃,总吃野菜可太腻啦。我还想把捕到的鱼拿到街上去换钱。”何大爷一脸慈祥地回答:“这肯定没问题,我帮你编两个大大的鱼笼。不过你去河里放鱼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都是用绳子把鱼笼系在石头上或者树干上的,不然很容易被水冲走。你一个孩子可得千万小心啊。”
赵亚楠和何三在河边练完字后,总会顺路捡些小石子带回去。回到家,他们便把这些小石子仔细地铺在自家院子里。这样一来,下雨天院子就不会又脏又滑,行走起来方便多了。
看着这些小石子,赵亚楠不禁想起在现代时,路边常能看到的那句致富标语:“要致富,先修路”。她抬眼望向四周,这偏僻的山村,村民们的出行实在太过不便。一瞬间,一个念头在她心中闪过,如果条件允许,她真想帮大家修建一座大桥,彻底解决出行难题。可冷静下来想想,这对她来说,实在是太难实现了。
思索再三,赵亚楠觉得还是先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她打算先用这些捡来的石子,帮村民们铺一条路,既能让大家出行更顺畅,也能防止路边野草肆意生长。这山里的几户人家,之所以选择住在大山深处,就是因为这里泥土肥沃,便于耕种。然而,肥沃的土地并没有带来出行的便利,他们的日常出入依旧十分艰难。
于是,在许多个夜晚,吃过晚饭,天色还未完全暗下去的时候,赵亚楠就一手拿着工具,一边教身旁的何三唱歌,一边带着何三和哑弟,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将路边丛生的野草和小树一点点砍掉。他们每走一段路,就把从路边捡来的石子一排排、整整齐齐地铺设在地面上。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条原本崎岖难行的山路,在他们的努力下,慢慢有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平坦,也为山里的村民们带来了出行的希望。
目前,唯一让赵亚楠感到美中不足的便是吃水难题。日常用水极为不便,尤其是婶娘,家中做饭的活儿基本都由她负责,而且两家常常合在一起吃饭。像洗菜这种耗水量大的事,做起来特别费劲。虽说家里的何三他们会去河里挑水,但他们总有忙得抽不开身的时候。婶娘心疼孩子们,很多时候就自己担着菜盆去河边,洗完菜再回来做饭。
这些日子,赵亚楠一直在琢磨山里的泉水。她想着,要是能把泉水引到屋子一侧就好了。泉水干净又清甜,婶娘的房屋旁边正好有一块空地,倘若能把山泉水引到那儿,吃水问题或许就能解决。而且他们家台阶修得很高,完全不用担心排水问题。最近赵亚楠和何三、哑弟在山上玩耍时,特意留意了山上的泉水。山上有一处小溪是朝后山流去的,若要把小溪的水引流到自家这边,单靠人工挖土,工程太过浩大。思来想去,她决定用竹子搭建管道来引流。当下大家空闲时间多,山上的竹子资源又十分丰富。她知道后山的楠竹又粗又大,估计七八根就能把山泉水引过来。
心中有了计划,赵亚楠便带着何三、哑弟,拿着砍柴的砍刀来到后山。他们先挑选粗壮的楠竹,再一根根砍断。楠竹特别粗大,好在砍断一根后将它分成两半,一下子就有了两节可用的材料。接着,他们用刀柄把竹子中间的竹节一节节去掉,让竹子形成流水的通道。从溪流的源头开始,接引一段水流到竹子里,把竹子架在竹枝上,下一根竹子的位置稍微降低,让水流从粗的一端流入,细的一端流出。这么盘算下来,至少需要五根竹子,一根竹子分成两半,便能充分利用,节省不少时间。可别小瞧这一根楠竹,重达好几十斤,若不是他们三个人一起,还真干不了这力气活儿。
三人组忙得热火朝天,一天下来,个个累得大汗淋漓。劈竹枝条时,几个人的手都受了伤,红肿不堪,尤其是何三,砍竹子的活儿基本都由他承担。何三负责砍竹子,哑弟负责劈竹子。粗壮的楠竹倒下后,还得把多余的竹枝全部砍掉,将整根竹子修剪光滑。此外,还要砍几根细竹子搭建架台,再用绳子把楠竹固定在架台上。毕竟,要是不固定好,长时间风吹雨打,管道一旦倒塌,所有努力就白费了。
他们整整花了两天时间,才完成管道框架的制作。当最后一根楠竹被引向沈娘的小院旁时,婶娘和其他人这才知道他们三人组又做出了令人惊叹的事。一股股清泉顺着管道流淌下来,婶娘喜出望外。山上的泉水清甜可口,还能直接饮用,谁会不喜欢呢?一想到以后再也不用辛苦去挑水,大家都特别高兴。婶娘把厨房的一口大缸放在那儿接泉水,不住地夸赞这三个孩子:“你们这三个孩子,真是太能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