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在应天城外李景隆那座宽敞的庄子里,朱元璋正满心欢喜地凝视着田地里那一片绿油油的红薯苗子。
如今,天气已逐渐寒冷起来,尽管应天位于南方地区,尚未降下皑皑白雪,但显然已并非种植普通粮食作物的最佳时节
。然而,这些红薯却正如朱英所言那般神奇——它们毫不畏惧严寒的侵袭,即便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这些红薯的苗子依然茁壮成长,生机盎然。
正当朱元璋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田里那些充满活力的苗子时,忽然间,一个身影风风火火地从外面飞奔而入。
原来是吴鸟用,只见他一脸兴奋地跑到朱元璋面前,气喘吁吁地说道:“老爷,有您的信!”
自从来到这个地方之后,朱元璋已经反复向吴鸟用强调过多次,不允许称呼他为皇上,必须改口称其为老爷。所以,此刻吴鸟用也是谨遵吩咐,不敢越矩半分。
朱元璋面沉似水地从吴鸟手中接过那封来自北平的信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不安。他本以为又是北方边境出了什么乱子,毕竟他的四儿子朱棣镇守北平以来,除了战事相关之事外,极少与他这位父亲有过其他联系。
朱元璋缓缓撕开信封,展开信纸,目光急切地扫视着上面的文字。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眉头越皱越深,脸色也渐渐变得阴沉起来。待将整封信看完之后,他的心情愈发沉重。
原来,此次寄信之人确是朱棣,但信中的内容却并非如朱元璋所料那般是关于北部边疆的战事。相反,竟是他那位儿媳——徐家长女,带着两个孩子返回京城了!这个消息着实出乎朱元璋的意料之外,让他一时间有些难以接受。
要知道,徐妙云离开京城已然有好些年头未曾归来了。
仔细回想一下,距离她上一次携着孩子们回京,仿佛已是洪武十五年时候的事啦。
此次突然归来究竟所为何意?
虽说朱棣在信中言明,因多年未归,期望能让孩子们拜见一下他们的皇祖父,而徐妙云本人亦有些思乡之情。
乍听之下,这些理由似乎并无不妥之处。
然而,那可是朱元璋啊,他向来生性多疑,又岂会轻易相信表面之辞?
更何况就在前些时日,他获取到一则重要消息——吕氏曾提及给自己药的那位老和尚,据传如今竟也身处北平之地!
为此,朱元璋在前几日便已派遣人手前去寻觅那名老和尚,但至今仍未有任何音讯传回。
偏巧在此关键时刻,徐妙云却领着孩子们自北平匆匆赶来,如此巧合之事,怎能不让人心中生疑、浮想联翩呢?
朱元璋紧紧地捏住手中的信纸,脸色犹如风云变幻般难以捉摸。只见他微微皱起眉头,眼神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沉默片刻之后,他果断地唤来身旁一直随侍左右的心腹亲信。
亲信迅速上前一步,躬身聆听主公的指示。朱元璋压低声音,语气严肃而低沉地吩咐道:“从即刻起,务必对徐氏一行人保持高度警惕,严密监视他们的所有动向。哪怕只是细微的举动,也要立刻向我禀报。切不可有丝毫疏忽!”
亲信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不敢怠慢,连忙拱手应诺,随后转身匆匆离去执行命令。
朱元璋转头看向站在一侧的吴鸟用,沉声道:“走,咱们回去!”
吴鸟用赶忙回应道:“那老奴先去叫小少爷一声。”
然而,朱元璋却摆了摆手,缓缓说道:“罢了,就让他留在这儿吧。反正他们兄弟二人在此处也能相互照应,而且依我看呐,他似乎并不太愿意跟我们一同回去。”
吴鸟用闻言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主公的意思,接着又说道:“那老奴这就去收拾东西。”语毕,便快步朝着放置行李之处走去,开始忙碌地整理起来。
此时,朱元璋则迈步向着朱英和朱允熥所在的方位行去。说来也怪,如今他们这群人回城中小院的次数越来越少。
用朱英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说便是:“城里哪里比得上这里?他李大哥把这里收拾得简直比皇宫还要舒适宜人,咱们干嘛非要回去呢!”
而就在朱英口无遮拦地说出这番话时,一旁的李景隆差点没忍住冲上去捂住他那张喋喋不休的嘴巴。
这也就幸亏朱元璋此刻尚在此处,否则李景隆定然会叫苦不迭地嚷道:“我的小祖宗哟,您就高抬贵手饶过我吧!什么叫做比皇宫还要舒适呀?您若是想要我早些归西,不妨直接明言便是!”
就在这时,朱元璋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了朱英与朱允熥所在之处。
当他望见这对兄弟时,心头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愉悦之情。
实际上,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朱元璋愈发钟情于此处的生活氛围。
若非他目前仍对将大明江山交托给朱标一事心存顾虑,恐怕早就打定主意常住于此了。
朱英和朱允熥眼尖,远远瞧见朱元璋朝这边走来,两人赶忙搁下手中正忙碌着的事务,一路小跑至朱元璋跟前。
朱英更是一马当先,笑嘻嘻地冲着朱元璋喊道:“嘿,老头子,您咋个过来啦?您方才不是还在那头查看那些苗子嘛?”
朱元璋面带微笑,定睛瞧了瞧他俩,缓缓开口道:“大孙呐,爷爷我需要返回京城几日,你暂且留在此地好生待着吧。”
朱英闻听此言,脸上原本洋溢着的笑容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落寞与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