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巧论玉版(上)
小岳(微笑,拱手):“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啊!又跟大伙见面啦,今天我和老孙给大家说段有意思的相声。”
老孙(笑着回应,拱手):“是嘞,希望能逗大伙一乐,顺便还能增长点知识。”
小岳(突然凑近老孙,神秘兮兮):“老孙啊,我最近研究《黄帝内经》那叫一个入迷,里头的门道可太多了。”
老孙(挑眉,略带怀疑):“哦?是吗?那我考考你,知道《灵枢·玉版》这一篇不?”
小岳(眼睛一亮,拍着胸脯):“嘿!这我能不知道嘛,不就是讲针和治病那些事儿嘛。”
老孙(点头):“行啊,看来你还真看了点。那我问你,黄帝一开始觉得小针咋样?”
小岳(挠挠头,想了想):“黄帝觉得小针是个细物,可你说这岐伯非说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黄帝就纳闷,觉得是不是把针的作用给夸大了。”
老孙(笑了笑):“对喽!原文是‘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 那岐伯咋回答的?”
小岳(皱着眉头,努力回忆):“岐伯说,啥能比天还大呀,要说比针大的,就只有那五种兵器了,可兵器是用来杀人的,不是治病的。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小针能治病救人,能和天地参合。再说治病,针可少不了,跟兵器比起来,针可重要多了。”
老孙(竖起大拇指):“没错!‘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夫治民者,亦唯针焉。夫针之与五兵,其孰小乎?’ 黄帝接着又问啥了?”
小岳(一拍大腿):“黄帝问,人要是喜怒无常,饮食还不节制,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运行不畅,发了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还化成脓了,这小针能治不?”
老孙(追问):“那岐伯咋说?”
小岳(认真回答):“岐伯说,圣人可不能让病邪留着,得早早治。就像两军打仗,那可不是一天两天谋划出来的。等痈疽都得了,脓血都聚一起了,才想起来治,那就离养生之道太远啦。痈疽和脓血又不是天上掉地上冒的,是一点点积累来的,所以圣人在病还没影的时候就防着,愚人就只能等病成了才知道着急。”
老孙(笑着点头):“完全正确!‘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示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出地从,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听完又咋问的?”
小岳(回答):“黄帝问,要是痈疽已经成形了,没提前发现,脓也成了才知道,这可咋办?”
老孙(接着问):“岐伯咋回答?”
小岳(回忆着说):“岐伯说,脓都成了那可危险了,十死一生。所以圣人不让病发展成这样,还把好药方写下来,传给后人,就是为了不让人碰上这危险情况。”
老孙(肯定道):“没错!‘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黄帝又有新问题了,他问啥?”
小岳(说):“黄帝问,都有脓血了再治,能不能用小针导着治呢?”
老孙(笑着引导):“那岐伯咋说的?”
小岳(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岐伯说,用小针治小病还行,治这大痈疽,那可不行,用大针又容易有坏处。所以都成脓血了,就得用砭石、铍锋这些来排脓。”
老孙(点头):“太对了!‘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接着又操心啥了?”
小岳(想了想):“黄帝问,要是病发展得厉害,还能治好不?”
老孙(追问):“岐伯咋回答这病能不能治好的问题?”
小岳(认真回答):“岐伯说,这得看病症是逆是顺。”
老孙(肯定道):“没错,黄帝一听就来了兴趣,马上就问——”
小岳(抢答):“愿闻逆顺!”
老孙(笑着说):“对咯,那岐伯就开始讲逆顺的情况了,他咋说的?”
小岳(回忆着讲):“岐伯说,要是痈疽伤人,白眼青,黑眼小,这是一逆;吃了药就吐,这是二逆;肚子疼,还渴得厉害,这是三逆;肩项活动不方便,这是四逆;声音嘶哑,脸色也没了血色,这是五逆。除了这五种,其他就是顺症。”
老孙(点头总结):“完全正确!‘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今天先给大伙讲到这儿,下集咱们接着聊各种病的逆顺,还有针刺的门道。”
相声:巧论玉版(下)
小岳:“各位观众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接着上回,继续聊《灵枢·玉版》。”
老孙:“没错,上次讲到痈疽的逆顺,这回聊聊其他病的逆顺。”
小岳(突然凑近老孙):“老孙啊,我记得黄帝还问了,是不是各种病都有逆顺呢。”
老孙(点头):“对,那岐伯咋回答的,你还记得不?”
小岳(想了想):“岐伯说,腹胀、身热、脉大,这是一逆;腹鸣还胀满,四肢清冷还泄泻,脉还大,这是二逆;鼻出血止不住,脉大,这是三逆;咳嗽、尿血、形体消瘦,脉小还急劲,这是四逆;咳嗽、形体消瘦、身热,脉小还快,这是五逆。有这些症状的,过不了十五天就死啦。”
老孙(肯定道):“没错!那还有一些更严重的逆症,岐伯也讲了,你说说看。”
小岳(回答):“还有啊,腹大胀,四肢冷,形体脱瘦,泄泻还特别严重,这是一逆;腹胀、便血,脉大还时断时续,这是二逆;咳嗽、尿血、形肉脱,脉搏动有力,这是三逆;呕血,胸满还牵连到背,脉小还快,这是四逆;咳嗽、呕吐,腹胀还泄泻,脉都没了,这是五逆。有这些症状的,不到一天就死了。”
老孙(接着说):“对,岐伯还特意提醒,医生要是不仔细看这些症状就乱扎针,那可就叫逆治了。黄帝听完这些,又把话题转到针上头了,他问啥了?”
小岳(回忆着说):“黄帝说,先生你说针可厉害了,能和天地配,上能数天文,下能量地理,内还能辨别五脏,外能排六腑,经脉的二十八会也都有周纪。可这针用不好能杀人,还救不活死人,你能改变这情况不?”
老孙(追问):“那岐伯咋回答?”
小岳(说):“岐伯说,针用错了确实能杀人,可也救不活死人。”
老孙(点头):“没错,黄帝一听就觉得这事儿太不仁道了,他又咋说的?”
小岳(模仿黄帝语气):“余闻之,则为不仁,然愿闻其道,弗行于人。”
老孙(笑着说):“对咯,黄帝想知道这背后的道理,那岐伯咋解释的?”
小岳(回答):“岐伯说,这道理可明显了,就像刀剑能杀人,喝酒能醉人,就算不诊察也能明白。”
老孙(继续引导):“黄帝还是想弄个透彻,又咋说?”
小岳(说):“愿卒闻之。”
老孙(接着讲):“岐伯就开始详细说了,他咋讲人体受气和针刺关系的?”
小岳(努力回想):“岐伯说,人受的气从谷物来,谷物到胃里,胃就是水谷气血的大海。胃里出来的气血走在经隧里,经隧是五脏六腑的大络。要是用针不当,迎头把气血通路给截断泻了,人可就危险了。”
老孙(肯定道):“太对了!‘岐伯曰: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 黄帝又接着问啥了?”
小岳(想了想):“黄帝问,上下针刺有啥讲究、有啥数儿不?”
老孙(追问):“岐伯咋回答针刺的禁忌?”
小岳(认真回忆):“岐伯说,要是迎而夺之的泻法,误刺了五里穴,脏气就中途停了。一般脏气是五至,五往刺泻就能把一脏之气泻尽,五五二十五次,那五脏输注的气就全没了,这就是夺了天真之气,能要人命。”
老孙(点头总结):“没错!‘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脏之气尽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输矣,此所谓夺其天气者也,非能绝其命而倾其寿者也。’ 最后黄帝听完,觉得这道理太重要了,就说——”
小岳(抢答):“善乎方,明哉道,请着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老孙(笑着说):“你学得可真不错!你看,这一篇《灵枢·玉版》里,从病的成因、逆顺,到针刺的作用、禁忌,全是中医的精华。”
小岳(感慨道):“是啊,这中医经典里的学问太深了,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
老孙(点头):“以后有得你学呢,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慢慢钻研吧。”
小岳(面向观众,拱手):“好嘞,今天关于《灵枢·玉版》就跟大伙聊到这儿,谢谢大家!”
老孙(也拱手):“再会!” (两人鞠躬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