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关于萧平旌的“濮议”事件,历史原型参考了宋英宗的濮议事件,以及明世宗朱厚熜时期的大礼议事件,乾隆对皇帝生父的诠释,本书萧平旌接下来的部分举措跟朱厚熜对左顺门案的处理并无多大差别)
紧接着,窦一时出来,向萧平旌提议道
“陛下,现在先帝大祥已过,是该确立皇考身份了。”
萧平旌拖长了语气,摆着一阵极其不满意的语调说
“周谨已经被朕贬去了江陵!窦一时,朕意已决!纲常之事,虽事关重大,你们追随君父,又何必如此纠缠不绝?如孙宝赞等,以士人大义为由,视自己轻生之举为疾风劲草!然而国家如今存钱不过500万贯,江南东路甚至出现了粮食短缺的情况,试问此时争一个纲常伦理能给国家长出粮食吗?”
窦一时和谏院的大臣们又起哄了起来,窦一时说
“陛下,您难道真的要背弃祖宗之法,做此不孝不义之举吗?”
萧平旌大怒,他对黄朗指示道
“黄朗!立刻调派悬镜司,把窦一时等谏院官员给朕拉走!”
黄朗道
“下官遵命!”
于是,成群看守汴梁皇宫的悬镜司和御林军从文德殿外冲入了大殿中,把窦一时等人拉走了。
窦一时哭喊道
“陛下,您难道要像太宗皇帝那样,屠杀谏官吗?那武靖帝的祖制,您又放在何处呢?”
萧平旌起身走了出来,冲到了窦一时面前,一把揪走了窦一时的官帽,道
“朕看你是不想做这个谏院主官了!对!武靖帝的祖制,朕自然不会违背!但倘若当今朝廷是武靖帝当政,看到你们这些人如此胡作非为,他老人家还真的会把你们给抓去砍了!滚!赶紧给朕滚!”
萧平旌这个举措十分激动,这导致了礼部官员和一群其他的谏院官员哭了起来,萧平旌回头对着这些官员道出了粗鄙的大白话,他说
“是老百姓重要还是谁是朕老爹重要?不要再提了!退朝!”
上官云益等人看见萧平旌发脾气,惹得一群酸腐文人太过伤心了,也干脆不说话了,一直等到退朝了。
退朝以后,宰执们聊了起来,范守璐问上官云益
“云益,陛下今天的举动,会不会太过激了?”
上官云益把笏板放了下来,叹道
“唉...对付窦一时,除了用这种办法,也别无他选了...这样一来,礼部的一些官员肯定会和谏院的官员大闹起来。”
范守璐问
“我们该不该去劝劝陛下呢?”
上官云益道
“陛下现在正气在心头上,算了...我去劝劝他吧。”
萧平旌回到正阳宫中,继续处理奏疏,但是心情很不好,他处理了几封奏疏后,不想管了,倚在御座上,仰头看着房梁,不说话。
上官云益来到宫内,对萧平旌提议道
“陛下,窦一时等人,陛下可不能杀呀。”
萧平旌气愤地说
“幸好他们是遇上了朕,天天说什么武靖帝的祖制,要是武靖帝活着,非得把他们全宰了不可!”
看见御桌上的奏疏,上官云益走了上来,翻起了奏疏看。
萧平旌说
“自古以来,皇帝会因为烦心事而懈怠朝政。朕绝不是这种人!算了,把奏疏给回朕吧,上官云益,你一会让范守璐、骆应辅进来,朕要继续处理奏疏。此外,朕决定,朝廷空缺的门下侍中的位置,由蜀国公穆赉暂时接任。立刻召穆赉入京!”
窦一时等人被悬镜司抓了,黄朗把他们丢进了悬镜司大狱之中,听候发落。
这个时候,一群文官们堆集起来,来到了正阳宫宫门前。
御林军已经把正阳宫宫门关闭了起来,这个正阳宫宫门比较大,是太宗萧选设计的,专门用来防御军事进攻。因此文官们堆在宫门前,哭着敲门,门敲不开,而且敲的满手是血。
这时候荀太后已经听说了萧平旌把窦一时给丢进了监狱,因此一群文官跑到正阳门前大吵大闹,加上萧平旌已经把荀飞盏给贬为了寄禄官,重重的打击之下,荀太后发疯了。
现在是正午,荀太后这时候把桌上的饭菜给扫翻在地,她哈哈大笑起来
“啊哈哈哈哈!岐王毒死了本宫的皇儿!岐王逼死我们全家,本宫的皇儿呀!皇儿呀!哈哈哈哈!”
看见这个时候荀太后发疯了,她想冲出宫门,却被太监和宫女们拦住,她又在宫内奔跑,勾到了门槛,摔了下来,头发也乱了,她浑身发着抖,捶着宫门,一直傻笑着。
荀太后彻底疯了,她的叫声很尖锐,甚至正阳门外的御林军和文官都听到了,连萧平旌等人也听到了。
萧平旌疑问道
“嗯?太后寝宫怎么了?”
高福赶紧跑了过来,对萧平旌说
“不好啦...太后娘娘,她疯了!现在在宫内到处砸着梁柱,还口口声声说着...说着...”
萧平旌问
“她说什么了?”
高福道
“她说...是陛下您毒杀了孝宗先帝,她一直在骂您...”
萧平旌给气的七窍生烟,文官在闹,太后又在发疯,说是他毒死了萧元时,这可真的就是冤了,萧元时摆明是给不专业的御医给医死的,因为有脉案为证。某种程度来说,如果不是皇后林奚,萧元时早就病死了。
萧平旌走到正阳宫前,对御林军的都头说
“你们把看管宫禁的那一个都御林军给朕拉来,朕要驱散这些文官!”
范守璐走了出来,对萧平旌提议道
“陛下,事已至此...您不必亲自出马了,干脆还是让御林军来完成吧。”
御林军都头跪下,向萧平旌抱拳
“请陛下指示!”
萧平旌指示道
“你带一个都的御林军,去正阳门,拉走那些闹事的文官,谁要是死活赖着不走,就拉去杖责三十!警告他们勿再向朕提及此事!”
御林军和悬镜司们出动了,他们把堆积在正阳门前的文官全给拉走,拉不走的全部拖在宫门前,重打三十大板。许多文官被打的皮开肉裂,晕死了过去。
更有体虚气短的文官,被御林军给打死了,一时间整个正阳门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文官喊着
“哎呀!方大人被打死了!”
都头便喊
“死了就拉出去!”
萧平旌还是受不了,一股脑大怒的他,想出正阳门发脾气,结果遇上了太子萧符,萧符道
“爹爹,我去吧。您还是别生气了...”
萧平旌一看是萧符劝他,就问
“你该不会去打他们吧?”
萧符说
“爹爹,一群文官,骂也骂不得,打也打不得,憋屈的很...儿臣在大山寺遇到一个叫做慈觉的高僧,他告诉儿臣,对读书人,要恩威并施。所以,应先礼后兵。”
萧平旌甩甩手,低着头闭眼叹道
“唉,去吧去吧...”
这时候,正阳门的大门打开,萧符走了出来,对御林军和悬镜司说
“你们都松手吧!”
御林军和悬镜司官差松开了手,文官们跪了下来,哭着喊
“太子殿下...”
萧符对这些文官说
“你们读书读了这么多年,是为了什么呢?你们之中,有礼部的司官,有吏部的主事,也有工部的官员,你们读书难道是为了所谓的礼制,遵守所谓的‘道’吗?”
一名官员道
“太子殿下,臣不明白,纲常之事,关乎天理,关乎我大梁的皇统延续。为什么陛下要如此一意孤行呢?”
萧符说
“陛下当然关心大梁的皇统延续。但是,陛下派本宫去大名府查处贪污,去汴河处理治安,去金陵府处置粮食短缺的事,你们不会视而不见。”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陛下的理念,我等应以此效仿。如今天下疲敝,陛下以孝治天下,正是他对长林王的孝顺,才使得万众对他予以肯定。世人都知道当今陛下的生父乃是长林王庭生,陛下不孝顺长林王庭生,而是孝顺逝去的宣宗皇帝,那百姓又如何看待陛下呢?”
有古板的礼臣说
“太子殿下,以小宗入大宗,不入嗣先皇,这并非宗法之本,立国之道啊!”
萧符道
“所谓宗法之本,立国之道,无非就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罢了,如今朝廷不见荀白水和宋浮那样的阿谀奉承的巨贪奸臣,又何来大梁没有立国之道呢?既然是这样,长林王庭生是当今陛下的父亲,是皇帝本生父,如今长林王庭生早已离去,乃为皇帝本生考,更应建庙祭祀,追谥皇帝,这合乎礼节。”
萧符此话一出,闹得在场的文官哑口无言。
萧符又说
“行了,你们都退下吧,本宫一片好心,劝谏父皇不要再打你们了。你们应该多知晓一些家国大义,而非一味对着此事穷追猛打。”
文官们说不出话,因为现在皇太子求情了,不要再让萧平旌打这群文官了,要是再闹下去的话,那就是连太子的面子也不给了,只能说
“臣...臣等...叩谢太子殿下厚恩...”
于是,这些文官灰溜溜地哭着走了,但是被打死的文官,他们的命可是救不回来了。
有悬镜司把萧符的言论迅速传达到了正阳宫内,萧平旌听到后,突然反应过来。
“符儿这个理由不错!好,朕就建庙祭祀,追封长林王庭生为皇帝本生考,追谥皇帝本生考庭生为睿宗庄皇帝!”
就此,礼议之争在萧平旌的强硬措施下,结束了,被萧平旌打死的文官有四人,而被罢免、贬谪他地的官员则多达64人,这个困扰着萧平旌的宗法问题,总算是告了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