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千儿嘟着嘴,把帘幕闭上,心里很不畅快。
现在萧符还年轻,不知道他找这么多小老婆的后果,他还不清楚,女人宫斗的种子要埋下来了。
这个姑娘抬头,果然是美色过人,她告诉萧符说
“小女叫苏徽妤,本是常州一位商人的女儿,现在家父病倒了...家里没有药材,便让我来金陵城去买药。可是我叫我的婢女和家丁去前面买点东西和水喝,我只能坐在这等了,等了很久了...”
萧符色心一起,直接问苏徽妤
“苏千金,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见见令尊呢?他得的是什么疾病呢?”
苏徽妤道
“是风寒。”
萧符道
“来,把带来的治风寒的药给这位姑娘。”
苏徽妤起身,答谢道
“多谢太子殿下了。”
萧符问
“嗯?你知道我是太子?”
苏徽妤笑道
“你穿的这么好,我岂能不知呢?不过,太子殿下,你这般看着我,是何意呢?”
萧符直白地对苏徽妤说
“若姑娘愿意,不如和我回东京城如何?”
当太子就是好,直接就可以找姑娘示爱了,萧符这么一说,反而闹得苏徽妤很是尴尬。
要是拒绝了,搞得自己一个18岁的姑娘很不给太子面子。可要是答应了,又难免太过草率...
于是,苏徽妤就抛给皇太子萧符这样一个问题
“太子殿下,您认为您有什么本事追求我呢?”
萧符想了想,有些话好像不该说,便道
“我将会有天下无双的勇武!以及心系苍生的男子气概!”
苏徽妤心里想了想,找人嫁了当然要找个好人家嫁,但是苏徽妤她爹是商人,小时候长在富贵家庭,自然是知书识礼,懂的东西不少。
苏徽妤又问
“太子殿下您不是有正室了吗?您招这么多的侧妃,那万一侧妃们吵起来了怎么办呢?”
这是个很有建设性的问题,想当年荀太后凭借着一宫之宠,斗倒了萧歆身边的一切嫔妃,但是荀太后再疯再癫也好,她毕竟也是萧歆明媒正娶的嫡妻,作为枯枝败叶的萧歆的妻子,生下了萧元时,自然更加备受宠爱。
再往以前看,太宗皇帝时期的宫斗则颇为激烈了,太宗皇帝萧选有四位地位高高在上妃嫔:宸妃林氏、言皇后、越贵妃、静妃。
别看赤焰案爆发的突然,实际上不能小看言皇后和越贵妃朝着太宗萧选屡进谗言的作用。
康太子萧景禹死后,林氏也被赐死了,于是言皇后、越贵妃、静妃三人就斗来斗去,可是静妃在宫里面一直很沉默,萧景琰后来掌握了汴梁禁军和魏博节度使(谢玉)手中的军权,一跃升天,这个时候萧选就算是听再多的谗言,也斗不过萧景琰了。
一想到此,萧符不知如何应对苏徽妤的这个问题了。
于是,萧符鼓起勇气说
“谁要是斗,不利于后宫团结!本宫就...就打谁!”
苏徽妤又问
“你打自己的妻妾,你不怕惊动了圣上和皇后吗?”
萧符又想起来萧平旌对他说的话,于是又改口说
“我...我把她打入冷宫!”
无疑,萧符失态了,这惹得背后的悬镜司和御林军偷笑起来,俞述赶紧张开双臂,把悬镜司和御林军给拉走。
苏徽妤道
“所有的姑娘,都想找一个好人家。不论是做妻还是做妾,不都是为了自己一辈子过得好吗?但是太子殿下要把斗起来的女人给打入冷宫,那一个姑娘一辈子的幸福又何在呢?只怕是说来简单,做来心难啊。”
看来,苏徽妤是个有智慧的女子,萧符更喜欢她了,便道
“那...那你就更应该跟我了!我看你能管后宫啊!”
苏徽妤又笑着说
“管后宫的人是您的正室,我要是替你管后宫了,岂不是行太宗朝的时候言皇后和越贵妃的事了吗?这不合理...”
言皇后的儿子是誉王萧景桓,越贵妃的儿子是太子萧景宣,所以这俩女人一直死掐着,两个当儿子的也是互不相让。
萧符明白了,就对苏徽妤笑道
“苏姑娘,你很聪明,如果回到汴梁,说不定能和李氏关系不错的。”
这时候苏徽妤的家奴过来了,就说
“小姐,水和吃的来了...”
家奴看见萧符站在这,又赶紧跪下。
萧符很无奈,回到马上了,苏徽妤对萧符笑道
“太子殿下,我有说,我要拒绝你么?”
萧符道
“那...你?”
苏徽妤对家奴说
“回到常州后,我们要去见见父亲,我先去太子殿下的车驾内。先去吧...”
苏徽妤进入太子的车驾内,车子内坐着张千儿,苏徽妤也不敢问张千儿的身份,只好抱着琵琶不说话。
张千儿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民女,家里面又穷,正是靠长的漂亮,才被萧符纳入侧室的,她属于无奈,但是苏徽妤一见萧符想要纳她为妾,心里有想法。
因为苏徽妤家里也受灾了,再一联想到很多破产的家庭,下场悲惨,甚至儿女被迫卖去为奴,那苏徽妤能不紧张吗?一想到这样的结果,与其找个好人家嫁了,也不要抱着个琵琶去了妙音坊甚至是妓院里卖唱卖淫。
苏徽妤看着张千儿,张千儿把头低下来,显然心里很自卑,因为她没读过书,家里又穷得很,眼前这个姑娘一看就比自己有文化,懂得多。
萧符又纳了一个侧妃,这样子他就大摇大摆地去常州了,见过岳父,送点礼物,再跟着骆应辅回到京城去。
萧平旌听说萧符又纳了一个侧室,心里紧张了起来。
林奚拿了一碗药过来,给萧平旌说
“皇帝!喝了!这药是治你失眠的!快喝!”
萧平旌道
“太子妃李氏是长安富商的女儿,那个张氏是贫苦女子,那苏氏是家境平常的商人的女儿...要是太子再找侧室,斗起来了,该怎么办呢?”
林奚说
“那...等他们回来了,我不如教育教育她们?”
萧平旌说
“要是真能教育的话,荀太后早就听文敬太后(柳氏)的话不在那闹东闹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