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双眼死死地盯着手中伪造的信件,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眼中的怀疑如同浓重的阴霾,越聚越厚。整个大殿内仿佛被一层寒霜笼罩,寂静得落针可闻,大臣们全都屏气敛息,大气都不敢出,所有人的目光像是被磁石吸引一般,牢牢地聚焦在皇帝和苏悯贤身上。
许久,皇帝终于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失望与痛心,仿佛被最信任的人狠狠背叛:“苏爱卿,这些信件你作何解释?朕待你不薄,你却做出这等事?若不能给朕一个合理说法,这通敌叛国的罪名,朕怕是难以轻饶。”
苏悯贤心中一紧,额头瞬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明白此刻自己的处境凶险万分,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他稳了稳心神,“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脊背挺得笔直,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这些信定是伪造的!臣对陛下忠心天地可鉴,怎会做出通敌叛国这等大逆不道之事?臣恳请陛下派人彻查此事,臣相信真相定会大白于天下。战场上臣与敌军主帅厮杀无数次,恨不得将其碎尸万段,怎会密会通敌?再者,臣若真与敌军勾结,又怎会拼尽全力击退他们,赢得这场艰难的胜利?这分明是有人蓄意陷害,妄图破坏我朝的安宁!”苏悯贤声泪俱下,言辞铿锵有力,可皇帝心中的疑虑却如同扎根的野草,难以轻易拔除。
赵康站在一旁,暗自得意,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他向前一步,微微躬身,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说道:“陛下,苏悯贤巧舌如簧,不可轻信。他战功赫赫,如今在军中威望极高,将士们只知有苏将军,不知有陛下。长此以往,恐成大患啊!臣听闻军中士兵对苏悯贤那是言听计从,陛下您想想,这意味着什么?”这番话像一把尖锐的匕首,直直地戳中皇帝内心最深处的担忧。帝王之位,最忌惮的便是臣子功高震主,皇权旁落。皇帝本就对苏悯贤在军中的影响力有所顾虑,如今被赵康这么一挑唆,猜忌之心如同野火般熊熊燃烧。
朝堂上支持苏悯贤的官员们纷纷挺身而出,为他辩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双手捧着笏板,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陛下,苏将军的为人老臣最为清楚。他一心为国,出生入死,此次胜利更是拯救国家于危难。怎能仅凭几封来路不明的信件就定他的罪?恳请陛下明察啊!老臣愿以项上人头作保,苏将军绝无叛国之心!”然而,赵康等人怎会轻易罢休,他们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鲨鱼,不断反驳,双方在朝堂上激烈争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大殿内吵得沸反盈天。
退朝后,皇帝独自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神色凝重。苏悯贤的赫赫战功、赵康的阴险指控、大臣们的激烈争论,在他脑海中不断盘旋,搅得他心烦意乱。他虽曾无比信任苏悯贤,可坐在这至高无上的皇位上,对权力的担忧和对臣子的猜忌却如影随形。在这寂静的御书房内,皇帝的内心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挣扎。最终,猜忌战胜了理智,皇帝长叹一声,缓缓坐回龙椅,下令暂时将苏悯贤扣押,等待降将到来,以查明真相。
消息传到军营,将士们群情激愤,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他们在战场上与苏悯贤并肩作战,深知将军的为人,怎能容忍他被如此诬陷?一群将领自发聚集在营帐前,他们面色愤怒,议论纷纷。“苏将军一心为国,怎么可能通敌?这绝对是污蔑!”“对,我们要去为将军请愿,不能让他蒙冤!”将领们情绪激动,摩拳擦掌,准备前往皇宫为苏悯贤请愿。但他们也明白,此举可能会让皇帝更加猜忌,一旦处理不当,不仅救不了苏将军,还可能给将军带来更大的麻烦,众人陷入两难境地,满心焦急却又无计可施。
被扣押的苏悯贤,身处阴暗潮湿的狱中,满心忧虑。他蜷缩在角落里,身上的囚服破旧不堪,头发也有些凌乱。但他担忧的并非自己的安危,而是国家的未来。他透过狭小的窗户,望着窗外灰暗的天空,心中暗自思忖:朝堂争斗一旦失控,国家将陷入混乱,百姓又要受苦。他迫切希望降将能尽快到来,还自己清白,也为国家消除这场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