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观察下的美国到底是怎么样的?
简单来说就是非常好,不但在政治方面、生活上的方方面面也都很不错。
在他看来,那时的美国的民主原则、司法制度、地方自治体系、联邦制等都十分具有优越性。
并且他们的民主已经不仅停留在政治层面,而是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由、平等、深入人心,民主精神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
所以他的结论是虽然美国的制度并不完美,但已经值得称赞,因为它呈现出的这种普遍民主的特性确实促进了社会发展以及提高了人民的幸福,
原话说:按照这种方式建立的民主国家,其社会绝不会停滞不前。社会本身的运动会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向前发展,大部分公民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改善,人民显得安详和满足。我毫不怀疑我们早晚也会跟美国人一样,几乎实现身份的完全平等。]
赢政皱眉道:“分权制衡、民意反复,岂非徒增内耗?朕书同文、车同轨,法令一统方能移山填海。若事事待民议决,长城安得速成?”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将民主视为效率的阻碍,反倒是更关注社会动员力与中央控制力。
“然其器物之精、疆域之拓,确有可取。若以术驭民亦能臻此,则商君之法未为不可。”发展成果还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在始皇的时代,这些无异于天方夜谭。
封建的土壤开不出平等自由的花,一切都只能靠生产力的发展来逐渐瓦解这不平等的制度。更何况,此时的大一统郡县制反倒与彼时的美国一般,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李世民反倒微微颌首,十分赞成后世的做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言与朕'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暗合。以此制度保民利,较之明君仁政更可靠。”
“现在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亦含制衡之意,然终归人治。若律法真能束君权如美利坚,或可免玄武门之变重演。”
但他对那一文不值的契约倒是十分鄙夷:
“无礼教维系,仅凭契约精神,百年后岂不生乱?昔突厥部亦调平等,终散沙耳。”
一切的一切都要归结于实力,相信人倒不如相信天、相信运气。法也不是永恒的,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实时调整,但比人好了很多。
全民民主倒是做不到但他可以尝试将科举制与代议制嫁接,探索”士大夫之民主”,如何在秩序与自由间找到动态平衡,这是永恒的课题。
他有了想法,就忍不住召集房玄龄杜如晦一众心腹,商讨着天幕是否能有可借鉴之处。
[都说三岁看老,人是这样,国家也是这样,
要了解美国的民主,就得先看看他是怎么长大的
在北方英格兰等地,有着完全相反的另一批移民者,正是他们亲手缔造的民主
这些人正是在英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而且大多是虔诚的清教徒。他们信仰的不是天主教,而是新教。
在过去天主教只有教师才能解读圣经,但是这群清教徒却相信每个信徒都有解读圣经的权利,因此他们的血液里自带着民主的基因。
他们来美国不像南部移民那样为了发财,而是为了追求自由,他们愿意忍受背井离乡之苦,为的是实践一个理念。
而正是这些新英格兰的一面创立了1.0版本的美国民主,建立了一套超前于时代的制度。
教育方面,他们已经开始强制要求家长送子女入学,并且规定每个乡镇必须设立学校,违反的要受到处罚。
而这几乎就是现在我们义务教育的雏形。
在政治制度方面,他们规定百姓可以参与公共事务,可以自由投票决定税收,政府官员要对人民负责。
个人自由要受到保护……等很多我们今天才认识到的民主原则,在当时就已经被他们创立并且写入法典。
此外,他们还建立了以乡镇为基础的自治体系,每个乡镇都像是个小共和国乡镇,可以任命自己的各种行政人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分配和征收自己的税款。
更有趣的是对于涉及所有人利益的公共事务,如同在古雅典一样,都是在公共广场上召开公民大会集体讨论决定的。
也就是说在乡镇上民主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每个公民都能直接参与的日常行为。]
“那咋了?这不是应该的吗?”明朝帝王看着这描述,越是后面越觉得眼熟。
先说教育,据《永乐大典》记载,洪武八年颁发学校贡举制度,各地方分办两种学校:一种是府、州、县办理的学舍,有定额,每天供应生员饮食;一种是乡里办学舍,每三十五家办一“社学”,生员没有定额。
简单来说,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八年下令各地设立社学,以教育民间子弟,主要面向15岁以下的幼童,教育内容包括《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等经典,以及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和冠、婚、丧、祭等礼节。
社学还教授书法、绘画、音乐、算学等实用技能,旨在培养儿童的品德和基本文化素养……
而在弘治至嘉靖年间逐渐形成民间幼童8岁至14岁入社学读书的传统,这和义务教育还有什么区别呢?
虽然商讨税收标准在中国古代对百姓来说属实是不大可能,但政府官员对要对百姓负责,那可是关乎地方官员升迁的大事。
秦汉的上计制度、唐朝的考课制度等,其中会涉及官员 在任期内对地方治理的成效,包括农业生产、社 会治安、百姓生活等方面的情况,考核结果与官员的升迁、奖惩挂钩回
而监察制度则对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如有发现官员有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可以进行弹劾和举报,民本思想那可是深深印在有良知的读书人脑子里的,谁没有第一次听到横渠四句时的激情澎湃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可是中国人的最高追求,深深刻在灵魂里的追求。
皇权不下乡,为了避免基层官员滥用权力,中央政府不选择也无法将权力深入乡村,而是依靠地方士绅和宗族来维持地方秩序。
而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宗族和礼教,这些传统在社会基层有着深厚的根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官方权力来治理地方。
虽然无法做到民主,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也逐渐变得愈发开放。
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明朝萌生,却被突如其来的异族入侵扼杀在摇篮里。
清朝全面实行愚民政策,大搞文字狱,清末文盲率在90%以上,曾发生湖南乡村农民武斗,满清派人调解,5000人中找不出一个会写自己名字签字画押的,这在清以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自从孔子开创了平民教育后,中国人的教育意识就越来越强。到了汉代,中国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无论官办教育还是私立教育,都欣欣向荣了。
汉代,建立了中央-郡-县的多层次官办教育。而汉朝的公立学校,学生的读书名额虽然不多,一个县往往只有几百个名额,但是免费的。
而且汉朝的公立学校,教学形式非常的自由,甚至上课时间和上课地点都会根据学生的生产,生活来调整——因为平民需要帮家里干活。
而汉朝的私立教育就更普遍了,一个学校几百上千人,很常见,上万人的也有。
就算是家里很穷,既没办法把孩子培养到公立学校,又没办法送去私立学校的,也会接受一定的蒙学教育。
蒙学教育是汉代政府大力推广的基础教育。连汉朝都如此重视教育,更别提唐宋了。
老百姓识字率低得令人发指,这不是封建时代的常态,而是大清的特色。
往后再如明般自由,平民孩童也能享受教育的权利,就要等到下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那个推翻异族统治,万象更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