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多买几副下水的钱,也花不了多少,这个钱,她还是出的起的。
但刘氏却还是不满意,看着曾水儿生气的说:“你想着你二叔和亲家们,想要给他们长脸,你咋就单单将你妹子家忘了?你就那么看不上她?就不想让你妹子也在婆家长长脸?”
“······啊,我不是寻思着妹子刚走······那行,我听娘的,妹子家也算一份!”曾水儿被刘氏问的一愣,赶紧答应下来。
说实话,她还真是把傅小梅忘记了,压根也没想给她送,一个是她是真看不上她,二是傅小梅俩孩子都在这儿呢,送去了也是便宜老李家,但既然刘氏愿意,她也不愿因为这个和她顶嘴,再说了,给李家送去,传扬出去也不错,越多人知道,效果会越好。
第二天,傅天实、傅天明从镇里采买回来后,真的去了附近几个村子购买下水,不过,等他们去时,却早就卖完了,连续去了几天都是如此,每次都是空手而回。
后来他们不死心,就走得远了些,这才买到了猪下水,也弄清了为啥附近村子买不到的原因。
原来附近村子的屠夫也跟他们一样,都跟镇里的卤肉铺子订好了,每天上午他们都会派人去村里取猪下水,他们自然买不到。
而稍远些的村子,因为交通不方便,并没有和卤肉铺子定下契约,猪下水相对的也便宜,屠夫们两三天,甚至三四天才杀一口猪,猪下水自然卖不出去。
了解到这一情况,哥俩很是兴奋,既然不影响镇里其它卤肉铺子的货源,自然就没有了顾忌,很快就和屠夫达成了口头协议,定下了他们的猪下水,答应两天来取一回。
屠夫们自然求之不得,连连答应给他们留着。
两人高兴地回到家里,曾水儿等人自然又是一番忙碌。
却说傅小梅,自从回到婆家,因为她带来了一百斤的救命粮食,婆婆张氏知道她是啥德行,何况傅天实还用车将老头子送到了镇里医馆,也就不跟她一般见识,原谅了她之前不孝出格的举动。
再说,孙子孙女还在亲家住着,虽然俩孩子吃不了多少,但也给家里多少省下了粮食,主要是能让俩孩子吃上饱饭,这一点才是她真心感激亲家母的!
作为当家人,丈夫病重之后,等于家里的天都塌了,为了给丈夫治病,家里几乎是倾家荡产,她每天都是硬撑着,勉强维持着家里的开销,维持着不断顿,饿不死的底线。
可看着孙子孙女们饿的几哇乱叫,她心里不知有多难受,儿媳妇们每天都是耷拉着个脸,哭诉孩子们快要饿死了,她也只能忍着,因此,在傅小梅跟她吵架,带着孩子们回了娘家之后,她反而松了口气,少一个吃饭的,哪怕省下几粒米,也是好的,何况一走就是娘仨?可省下不少粮食。
虽说她不喜欢傅小梅这个大媳妇,馋懒皮滑,自私刻薄,没有一点儿优点,也不知傅大庆那样淳厚的人是怎么教养闺女的,一点儿也没有随了亲家公,品性都随了刻薄的亲家母,真是老李家运气不好。
但是,李家现在经不起折腾了,傅小梅再不好,她也不敢在这时候真的休了她,何况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好说歹说才哄着让她拿出了三两银子的嫁妆,就这一条,她就没理,不仅会被人笑话,要是傅家真的到衙门告她,那一告一个准,丢人不说,李家现在可拿不出三两银子,只好卖地了。
可那十亩地,是家里的命根子,是她留给后辈子孙的,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卖的!
因此,傅小梅自从回来,她也很少管她,随便她去哪里,只要还维持着这个家不散,管她去哪里。
丈夫在镇里抢救完了之后,就雇车又回到家里,白天她伺候着,还有儿媳妇们做饭洗衣,晚上儿子们轮换着陪着,不管咋说,丈夫活着,就能镇着儿子儿媳们,这个家就散不了。
好在临到年关,镇里的活计多了不少,儿子们每天都能找到各种工做,丈夫的药费总算是挣了出来,让她也多少松了口气。
可是,她发现,大儿媳傅小梅自从回来总是不着家,也不知都去哪里,后来听说她最近和村里刘寡妇走的挺近,本来她不想在这时候管她,可是担心传出不好的名声,影响李家的声誉,也只好强打精神打算管教一下。
傅小梅可不知道婆婆已经盯上她了,其实自从和婆婆撕破脸之后,她已经不是很在乎婆婆的态度了,反正婆婆也看她不顺眼,她现在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付娘家身上,想要从娘家那里撕咬下一块肉来。
李家村东有一栋农家小院,泥草房、篱笆墙,看破旧的程度,这户人家也是贫寒的农家,这户人家不是别人家,正是村里的刘寡妇家。
说起来刘寡妇也是个苦命人,今年才二十四岁的刘玉英,三年前死了丈夫,去镇里干活儿赶着回家的丈夫李大宝,正好赶上山洪暴发,一场暴雨尸骨无存,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李大宝是个孤儿,父母早逝,但却给他留下了六亩水浇地,再加上他勤快肯吃苦,还有一手泥瓦匠活儿,小日子过得很是不错。
可是,随着李大宝的去世,刘寡妇的日子却一下子从天堂跌入了地狱,丈夫刚刚过了头七,族里就找上门来,说啥李大宝没有儿子,只有一个一岁多的闺女,李家的产业不能让外姓人霸占着,理应回归族里。
刘玉英正伤心丈夫的早逝,见丈夫的族亲竟这样欺负她,竟然想要霸占公婆留下的田产,自然不甘心被他们拿走,就跟他们据理力争,最后眼看着不敌,就不惜去衙门为自己家讨公道。
可是,一个弱女子,面对实力强大的宗族,再加上县衙李家使了银子,都不用县令出面,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吏就将她打发了,就这样,李大宝家的那六亩地就堂而皇之的落到了族里,而刘玉英只能含恨妥协,毫无办法,灰溜溜的回到了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