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稳步推进之时,苏然将目光投向了乡村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他在巡查中发现,随着乡村产业的扩张,生态环境面临着新的压力,如何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守护好乡村的绿水青山,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苏然带着相关调研资料,再次走进梁树林的办公室。梁树林仔细翻阅着资料,听完苏然的汇报后,神情专注,他指出:“生态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产业是发展的动力源泉,两者必须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乡村的可持续繁荣。苏然,你组织相关部门,尽快拿出具体方案。”
苏然迅速行动,召集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工信厅等多部门,召开乡村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会议室内,气氛热烈而紧张,大家都意识到这一议题的重大意义。
苏然率先发言,语气坚定:“各位,当前乡村发展到了关键阶段,生态与产业融合迫在眉睫。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既能发展产业,又能保护生态的道路。生态环境厅先讲讲目前乡村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
生态环境厅厅长表情严肃,翻开报告说道:“随着乡村工业和农业规模化发展,部分地区出现了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例如一些乡村的农产品加工厂,废弃物排放不达标,对周边土壤和水体造成了污染;大规模农业种植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破坏了土壤结构和生态平衡。”
农业农村厅厅长接过话茬:“从农业产业角度看,我们可以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如有机种植、循环农业等。这些模式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能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市场竞争力。但目前推广面临着技术普及难、成本较高等问题。”
工信厅厅长也提出:“对于乡村工业,要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和设备。但这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支持,许多乡村企业有心无力。”
经过一整天的深入讨论,大家初步形成了生态与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苏然总结道:“生态环境厅要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督促企业和农户整改。同时,设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用于治理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农业农村厅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组织技术培训,为农户提供补贴,降低生态农业成本。工信厅帮助乡村工业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引进先进环保技术。”
会后,苏然首先来到一家存在污染问题的乡村农产品加工厂。厂长面露难色:“苏秘书长,我们也想环保生产,但购买环保设备太贵了,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苏然耐心解释:“环保是企业生存的底线,也是发展的机遇。政府会帮你们协调贷款,还会提供技术指导,改造后不仅能减少污染,产品还能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长远来看对企业发展有利。”
为推动乡村工业绿色转型,苏然协调工信厅、金融机构和环保技术企业,建立了乡村工业绿色转型服务平台。平台为企业提供从项目评估、技术方案制定到设备采购、贷款申请的一站式服务。在政府的推动下,许多乡村企业开始积极进行绿色改造。
在生态农业推广方面,苏然带领农业农村厅的技术团队来到一个传统农业大村。他们举办生态农业技术培训班,向农户传授有机种植、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一开始,农户们心存疑虑,担心产量会受影响。苏然组织农户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看到基地里的农产品不仅产量稳定,而且品质优良,价格更高,农户们纷纷动心。
在这个过程中,苏然也遇到了一些阻力。部分农户习惯了传统种植方式,对新技术接受慢;一些乡村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由于技术难题和资金压力,进展缓慢。苏然和工作团队挨家挨户做工作,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团队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协调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调整贷款方案。
随着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工作的深入推进,中南省乡村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产业发展也更加可持续。清澈的河流、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与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相得益彰。农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乡村工业企业通过绿色转型,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展了市场空间。
苏然深知,乡村振兴是一场持续的接力赛,每一个阶段都充满挑战与机遇。他和团队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态与产业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南省乡村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让乡村的天更蓝、水更清、产业更兴旺,成为人们向往的绿色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