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协同发展与国际市场开拓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苏然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了新的问题。乡村虽然吸引了一些人才返乡创业,但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许多古老的技艺和民俗活动后继无人。
苏然深知,人才是乡村持续发展的根本,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他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向梁树林汇报。梁树林听完后,神情凝重,语重心长地说:“苏然,人才和文化问题关乎乡村振兴的根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苏然迅速组织召开乡村振兴人才与文化专题会议。会议室内,气氛严肃而热烈。苏然开门见山地说:“各位,当前乡村人才流失和文化传承问题严峻,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阻碍。我们必须群策群力,找到解决办法。教育厅先谈谈对乡村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看法。”
教育厅厅长扶了扶眼镜,认真地说:“我们计划加强乡村职业教育,与农业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针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培养本土实用型人才。同时,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为返乡创业人才提供创业扶持、住房保障等优惠待遇。”
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接着发言:“乡村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将开展乡村文化普查,建立文化遗产名录。组织专业团队对古老技艺和民俗活动进行整理、记录,培养传承人和志愿者,推动文化传承。同时,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文化体验项目,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人社厅厅长也提出:“我们会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乡村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建立乡村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服务。”
经过深入讨论,大家制定了详细的人才与文化发展计划。苏然进行了总结部署:“教育厅负责落实乡村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尽快启动人才培养计划;人社厅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确保各项优惠待遇落实到位;文旅厅全面开展乡村文化普查,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乡村人才和文化建设。”
会后,苏然首先来到乡村职业教育合作洽谈现场。他与农业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强调乡村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经过多轮协商,达成了合作共识。很快,针对乡村水果种植、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在相关院校开设,首批学员顺利入学。
在人才引进方面,苏然亲自参与政策制定和宣传推广。他带领团队到各大高校举办乡村振兴人才招聘会,详细介绍中南省乡村的发展机遇和优惠政策。一位农业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兴奋地说:“没想到乡村有这么好的发展前景,还有这么多优惠政策,我愿意回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系列政策吸引下,一批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
为了推动乡村文化传承,苏然来到了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的传统木雕技艺曾经闻名遐迩,但如今却面临失传。苏然找到村里仅存的几位木雕艺人,与他们促膝长谈。一位老艺人无奈地说:“这手艺又苦又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我们也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苏然安慰道:“大爷,我们不会让这门手艺失传的。政府会支持你们,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随后,苏然协调文旅厅,组织年轻的木雕爱好者向老艺人学习技艺,举办木雕技艺培训班。同时,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木雕文化展示馆和体验中心,游客可以现场观看木雕制作过程,亲自体验木雕技艺,木雕产品也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
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部分村民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不如发展经济实惠;一些引进的人才在乡村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适应问题,存在流失风险。苏然和团队挨家挨户做工作,向村民宣传文化传承的意义;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乡村环境。
随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南省乡村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本土人才成长起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古老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吸引了更多游客。乡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
苏然深知,乡村振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征程,未来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他和团队将继续坚守初心,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南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