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犒京,周都的大殿。
两伙人正在激烈地争论,泾、河、洛三川同时地震,大家都在为此提出看法。
其中以叔带为首的正臣言道:
“山崩川竭,犹如人之血脉断绝,高而下落,此为不祥之兆。
况我大周发源于岐山,此乃王室基业,崩颓绝非小事。
大王及今应勤政恤民,广纳贤才辅佐,方能祛祸离凶。”
反对派以虢公石父为首,只听虢公言道:
“赵大夫之言缪也,我大周定都丰镐,定能千秋万代。岐山地狭民稀,于我朝如废弃之鄙履,有何系哉?”
这叔带就是赵叔带,晋国赵氏的先祖,所以虢公称他赵大夫。
堂上的周幽王好像很喜欢听虢公这一方的话,最终的结果是不管三川地震的事,继续要寻欢享乐去。
一旁形貌昳丽,气宇轩昂的大夫,正欲向前一步规劝。可一迈步子,却发现有一股力量在拉着自己。
低头一看,发现一旁与自己关系要好的太史伯阳父正拽着他的衣袖。
他抬眼一望,发现太史的眼睛好像在说“不要去,去了会惹下大麻烦的。”
这位是他在朝中最好的朋友,所以他也就按耐住那颗一心想帮助主上的心,整个人退了回来。
幽王看没有人说话,这才若有所失地宣布散朝了。
这位被拉住的大夫正是我们主人公的太爷爷,郑国的得国君主,郑桓公姬友。
不过此刻,他还是周朝的司徒大人。
一出朝堂,姬友就迫不及待地问向太史伯:
“太史大人,为何阻拦吾劝诫大王。”
“嘘~回去再说。”
说着便使了个手势,姬友立刻明白,二人便一前一后乘坐车辇来到太史府邸。
待坐好后,太史才言:
“君为厉王少子,久受历王喜爱,吾听父亲说,当初历王有立君为太子的打算。
但恐君年岁太小,等年长点儿再立。可后来历王因遭受国人愤恨,被赶下王位,君这才痛失其位,”
“哦,这个吾知道,但这大周天下,只要是吾姬家的血脉,谁坐不是坐?
吾等为人臣子,理当为主上分忧,君今日朝堂所为,是陷吾于不忠不义之地也。”
太史伯拜曰:“君德品高洁,但不知当今世道,已不似尧舜之道。
朝臣勾心斗角,主上骄奢极欲,想做一名治世明臣,吾恐难于登天呀。
昔者宣王在时,英明果决的他,不也滥杀了杜伯、左儒二位贤大夫吗?又何况吾等呢。”
太史伯可谓是一语中的,姬友一想,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君是说,大王想要借机屠戮大臣?”
“是,也不是。”
“喔?太史之言,吾怎地没能听懂?”
这时,太史伯才示意姬友靠近一点儿。
只见姬友靠近,他才耳语。
“什么?你是说…”
姬友还没有说出几句,就发现太史伯的手死死捂住了他的嘴,令他发不出半点声音。
“小心,隔墙有耳!”
太史伯小心提醒道。
姬友也明白了,用眼神示意自己听懂了,太史伯才放开他。
“咳咳…太史大人呀,您可太…”
看太史伯又示意,姬友便将声音调低了几度:
“君是说大王想杀吾?”
他对面的太史伯点了点头。
“不可能吧,吾是大王的亲叔叔呀!”
姬友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
很明显,吃瓜吃到自己头上,而且差一点就被当成西瓜砍了,他还是有点儿相信不了的。
“什么不可能,君岂不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君为太宰一载,合集周民,周民皆悦,河洛之间,人遍思之。这岂非功过甚矣?
大王早已察觉,故而打压君之行事。吾今于朝堂细细观之,果见大王一直关注着君之动向。
吾大胆猜测,倘若君上前一言,大王必然震怒,轻则罢官囚禁,重则有性命之忧,此不得不防。”
姬友一想,果然如此,便询问:
“既如此,周都万不可待,接下来吾该去往何方呀?天下之大,可有吾郑氏容身之地?”
说着,姬友不由惆怅。
只见太史伯嘿嘿一笑,他既然是提出问题的,自然也有对策:
“吾细细观之,当今天下,有五块地方可用。”
“哪五块?”
“东齐西秦,北晋南楚。
齐有鱼盐,秦有袤土,晋有沃野,楚有地利。此四地,将来可成霸。”
“区区成霸何足道哉,吾本为周氏正统,既然天子对吾不仁,吾已决心背弃,再不济,吾也不能低于天子。”
太史闻言会心一笑:
“吾就知君之志不在小,吾再说一地。
此地位于中原腹地,北有山川险河能守,南有崇山峻岭可阻,西通伊洛,东下有良田万顷。
况取天下,必先取其地。”
“君是说郐与东虢?”
“是也,君不愧才思敏达也,佩服佩服。”
“哪里,太史之言才令友今日茅塞顿开,若非太史提醒,吾今日恐怕要成一糊涂之鬼了。”
说着,二人哈哈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姬友才又说道:
“大周气势虽泄,但若要取天下,并非易事。”
“当然,君若有愚公之志,大事必成。”
“善,吾当学愚公。但今日,君与吾能说这么多,想必是很看好吾吧?”
“当然,君此言何意?”
姬友对太史伯拜了一拜道:
“单凭吾郑氏一国,对抗整个天下未免难如登天,请先生教我。”
太史伯回拜道:“敢不如命?”
随后,太史伯就对姬友提了很多建议,而他最重要的建议,就是要建立一支情报组织。
俗话说,现代战争打的就是情报,越往后,这情报就越重要。
这个时代的人,能想到这,也算是极超前了。
二人共同商议,将新成立的情报组织命名为“逆流”。
寓意逆时代潮流而上,也有与周之流相逆之意。
总之,他们今天的一次谈话,让一个组织,与郑国绑定在一起,之后郑的一统,也多赖其从旁协助。
这“逆流”分内外两派,一派由太史伯阳父领导,另一派则由姬友直接统辖。
后来,姬友觉得不太方便,就叫了族内子弟,亲自培养,将统辖权交于其手中。
而太史伯这边,领袖则多是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子。他们这一派,也即是流影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