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七年的初夏,暑热过早的提前到来。紫禁城的宫大红墙在晨光中透着庄严与神秘。
由于我向嘉庆辞官时,让嘉庆知道了“粘杆处”这个乾隆时期的秘密机构。刘墉也感觉是时候把粘杆处交还于嘉庆皇帝了。于是,刘墉让甄平把粘杆处的一切卷宗全都准备妥当,单等合适时机呈现给嘉庆。
翌日,刘墉觉着时机已到,便带着甄平来到了养心殿。养心殿内,嘉庆皇帝正坐在龙椅上,神色凝重地看着跪在下方的刘墉。
刘墉,这位历经三朝的老臣,脊背已经弯曲,俨然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罗锅,却依然透着一股宁折不弯的倔脾气。
他双手捧着一本名册,跪在嘉庆面前缓缓说道:“陛下,臣今日前来,是想告知陛下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便是在雍正年间,雍正爷亲自创立的一个秘密组织——‘粘杆处’。乾隆爷初期,‘粘杆处’由和硕诚亲王胤秘及傅恒傅中堂共同协助管理。诚亲王及傅中堂离世后,这个协管重任就落到了臣的肩上。乾隆爷驾崩之后,臣因年事已高,实在没有精力继续管理这项重任。经过这几年的整理,总算把人员名册及臣掌握的所有臣工的卷宗整理完成。”
刘墉说到这里,喘了口气,休息了一下继续说道:“这些便是粘杆处暗藏在满朝文武身边的拜唐阿花名册,以及乾隆中后期满朝文武言行做派的详细记录。已经不在人世的臣都以红圈圈掉,没圈红圈的都还活着,甚至所有离任的官员都在其中。今日全部呈现给陛下,请陛下处置。”
嘉庆起身走到刘墉跟前,亲手搀扶起刘墉,接过名册翻开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朝中大臣们的一举一动,从日常的交际应酬到私下的议论朝政,无一遗漏。而名册中竟然清清楚楚记载着嘉庆做太子之前的所有事情,记录人竟然是嘉庆贴身护卫安杰!
“刘爱卿,难道,这粘杆处的拜唐阿们无所不在?就连朕的身边也安插了人手?”嘉庆惊恐地问刘墉。
刘墉只能实话实说:“乾隆爷为了甄选太子,不得不在各位皇子跟前都安排了人手。一是保护皇子们的安危,二是观察记录各位皇子们的言行举止,从中甄选出最满意之人作为储君。乾隆爷也是用心良苦啊!”
“朕十分感慨!刘老爱卿,这些年你掌管粘杆处,可谓殚精竭虑,功不可没啊。不过,也太难为老爱卿了!”嘉庆感慨道。
刘墉叩首道:“陛下谬赞,臣不过是为朝廷尽忠职守罢了。如今臣年事已高,恐精力不足,难以再担此重任。如今已全部整理完毕,就交给陛下直接管理吧!”
嘉庆看着刘墉说道:“刘老爱卿,依你看,何人堪当此任?”
“经过臣的慎重考察,十七贝勒永璘聪慧机敏,对陛下忠诚可靠,定能协助陛下执掌粘杆处,为朝廷效力。”刘墉诚恳地说道。
嘉庆思索片刻,点头道:“既然刘爱卿如此举荐,朕便准了。永璘生性豁达,朕相信他能胜任。”“陛下英明。”刘墉道。
嘉庆又道:“刘爱卿多年来为朝廷鞠躬尽瘁,今日又交出如此重要职位,朕定要重重嘉奖。朕加封你为体仁阁大学士,官居正一品,赏团龙褂子一件,以彰你定册元老的功绩。”
刘墉再次叩首谢恩:“陛下厚爱,臣感激涕零。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望,余生继续为朝廷效力。”
“刘老爱卿啊,朕觉着这粘杆处,也太强大了。即便有粘杆处的存在,那贪污腐败仍有之,如和珅这样的大贪官;也有谋权篡位之人,如雍正爷时期的八爷胤禩。以朕看来,好像起的作用也不是太大。那么,以老爱卿看来,还有必要存在吗?”
刘墉赶忙跪下说:“‘粘杆处’乃雍正爷创立。如今是否存留,全由陛下决定,老臣不敢定论。”
嘉庆在殿中来回踱步,神色凝重,许久才停下,望着跪地的刘墉说道:“刘爱卿请起,朕知道此事为难你。可这粘杆处虽监察百官,却没能遏制贪腐与谋逆,朕实在有些踌躇。”
刘墉缓缓起身,恭敬地说:“陛下,粘杆处创立之初,本是为了稳固朝纲,刺探情报,它在过往的岁月里,确实为朝廷立下过汗马功劳。和珅一案,若不是粘杆处暗中收集证据,也不会如此迅速将其扳倒。至于八爷谋逆,那时粘杆处尚在初创,势力未全,未能提前察觉,实乃憾事。”
嘉庆微微点头,若有所思:“你的话不无道理,朕也明白它并非毫无用处。只是这机构权力太大,若是任用不当,反而会成为朝廷的隐患。”
刘墉接话道:“陛下圣明,这也是臣一直忧虑的。所以臣举荐十七贝勒永璘,他为人聪慧且忠诚,定能将粘杆处引导向正途,为陛下所用。”
嘉庆沉思片刻,目光坚定起来:“既然如此,朕决定留下粘杆处。但要进行整顿,以甄平、安杰等忠心耿耿之人为首,留下部分精干人手,其他人一概裁撤,如此既能保留其监察之能,又能减少权力滥用的风险。”
刘墉拱手赞道:“陛下此举,实乃明智之极,如此一来,粘杆处必能在陛下的掌控下,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嘉庆接着说道:“永璘协助朕管理粘杆处,责任重大,朕加封他为亲王,望他不负朕望。”说罢,嘉庆看向刘墉,微笑道:“刘爱卿,多亏你今日坦诚相告,又举荐贤才,为朝廷扫除诸多隐患,日后若有什么想法,尽管向朕直言。”
刘墉激动地再次跪地叩谢:“陛下信任,臣肝脑涂地,在所不辞。愿陛下圣寿无疆,我朝江山永固。”
嘉庆微笑着点点头:“老爱卿起来吧。朕近日准备驾幸热河,打算留你在京主持朝政,这期间您便是朕,朝中诸事皆由你处置,朕将这大清江山便托付给你了。”
刘墉心中一激灵,这可是有专权之嫌、有僭越之罪,忙道:“陛下!老臣怎敢担此责任,还是陛下亲自处理朝政为好!”
“刘老爱卿!朕深知你刘墉对我大清国的忠心,更深知你刘墉不是那种篡权夺位的小人。以您在朝中的位置及声望,若想夺权,恐怕轮不到我颙琰继承大位、君临天下。朕对你刘爱卿,一万个放心,接着!这玉印交付与你,在朕离开京城的日子里,你就是朕,可行使朕的权力!不得抗旨!”嘉庆坚定而不容刘墉反驳地说道。
刘墉无奈,再次跪倒接过玉印说道:“陛下放心,臣必当尽心尽力,不负圣恩。只是这代陛下批阅奏章,老臣建议让臣用蓝批,而不用朱批,以此彰显君臣有别。”
嘉庆点点头说道:“朕就依你,这蓝批之权便授予你。所有奏章,无论大小事情,你可全权依律处置。”
“老臣遵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刘墉心中充满感动与责任。
几日后,在养心殿一场简单而庄重的交接仪式后,被加封后的庆王永璘正式接手粘杆处。永璘找到刘墉,恭敬地说道:“刘大人,小王感激你对本王的推荐,往后还要请您多多指点一二。”
刘墉笑着说:“庆王聪慧过人,定能将粘杆处打理得井井有条。不过这粘杆处虽为陛下耳目,但行事切不可过于张扬,一切以朝廷稳定为重。”
庆王永璘点头称是:“刘大人教诲,小王一定铭记于心。”
刘墉又叮嘱道:“满朝文武中,不乏心怀叵测之人,你要时刻警惕,为陛下分忧。”
“小王明白,还望刘大人在主持朝政期间,诸事顺遂。”永璘说道。
刘墉回府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主持朝政的事宜。他深知这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
次日清晨,刘墉身着朝服,早早来到军机处。众大臣见刘墉到来,纷纷行礼。
“刘大人,如今陛下驾幸热河,大人代陛下主持朝政,往后还请大人多多关照。”朱珪笑着说道。
刘墉严肃地说:“各位大人客气了。刘某受陛下重托,定当公正处事。往后朝中诸事,还望各位大人各司其职,共同为朝廷效力。若有懈怠失职之人,刘某绝不姑息,尤其是你朱珪朱石君哟!”朱珪一笑了之。
其他众大臣看着刘墉和朱珪的对话,纷纷称是,心中大都对刘墉的严厉有所忌惮。
这日,一份加急奏章送到刘墉案前。原来是南方某地遭遇洪灾,百姓流离失所,当地官员请求朝廷拨款赈灾。
刘墉看着奏章,眉头紧皱。他立刻召集户部官员商议此事。
“各位大人,南方洪灾严重,百姓受苦,这赈灾之事刻不容缓。户部可还有盈余银两?”刘墉问道。
户部尚书面露难色:“刘大人,如今国库虽不算空虚,但各项开支繁多,若要拨出大量银两赈灾,恐对其他事务有所影响。”
刘墉不悦道:“百姓乃朝廷根基,如今百姓受灾,怎能以其他事务为由而延误赈灾?你等再仔细核算,无论如何,也要先拿出一部分银两送往灾区,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户部官员们只得领命,下去重新核算。
刘墉又道:“除了银两,还要尽快调配粮食运往灾区。此事要与工部、礼部协同办理,确保粮食能够及时、安全地送到灾民手中。”众官员纷纷应下,各自忙碌起来。
刘墉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此次赈灾能够顺利进行,不要出现什么差错。处理完赈灾之事,刘墉又开始审阅其他奏章。其中有一份弹劾某位地方官员贪污受贿的奏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刘墉仔细阅读奏章内容,心中大怒:“朗朗乾坤,竟有如此贪官污吏,实在可恶!”他当即决定,着都察院派人前往该地秘密调查,务必查清事实真相,严惩贪官。
在刘墉的主持下,京城的朝政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他心中清楚,这只是开始,后面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
与此同时,远在热河的嘉庆皇帝,也时刻关注着京城的动向。他相信刘墉的能力,但心中也难免有些担忧。
“不知京城如今怎样了,刘爱卿能否处理好朝中诸事?”嘉庆皇帝对身边的太监说道。
太监连忙回道:“陛下放心,刘大人忠心耿耿,又有多年的理政经验,定能将京城事务处理妥当。”嘉庆点点头,希望一切都能如他所愿。
刘墉在京城主持朝政,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朝廷的稳定和百姓的生计。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处理各种奏章和事务的过程中,他既要考虑到朝廷的利益,又要顾及百姓的疾苦。
对于一些大臣们提出的建议,刘墉总是认真倾听,仔细分析利弊。若觉得可行,便批准施行;若觉得不妥,便耐心地与大臣们解释原因,商讨更好的办法。
一日,有大臣上呈奏章,建议增加赋税,以充实国库。刘墉看了奏章后,召集众大臣商议。
“各位大人,增加赋税一事,你们有何看法?”刘墉问道。
户部郎中站出来说道:“刘大人,如今国库开支较大,适当增加赋税,可解国库之急。”
刘墉摇摇头:“如今百姓生活本就不易,若再增加赋税,无疑是雪上加霜。况且,南方刚刚遭遇洪灾,百姓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此时增加赋税,恐会引起民怨。”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刘大人所言极是,增加赋税并非良策,我们应从其他方面想办法充实国库。”
刘墉点头道:“不错,我们可以加强对商业的管理,整顿税收制度,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税收,同时打击走私等违法行为,这样既能增加国库收入,又不会加重百姓负担。”众大臣纷纷表示赞同,刘墉便将此事记录下来,准备施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墉在京城的威望越来越高。大臣们对他的公正和能力都十分钦佩,百姓们也听闻刘大人代陛下主持朝政,处理事务公正无私,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期待。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刘墉满意。一些心怀不轨的大臣,见刘墉在京城大权在握,心中嫉妒,便开始暗中谋划,企图寻找机会扳倒刘墉。
“这刘墉太过刚正,处处与我们作对,若不除去他,我们往后行事多有不便。”一位大臣在密室中与几个同党商议着。
“不错,可刘墉深受陛下信任,我们该如何下手?”另一个人问道。
“我们可以在热河行宫做点手脚,惹怒皇上,然后我们以治安视察并加以夸大上奏,参他刘墉一本。”又有人提议道。于是,这些宵小之人纷纷点头,开始寻找机会整治刘墉。
刘墉对此却浑然不知,他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朝政事务中。他每日早早来到军机处,很晚才回府,连吃饭都常常是随便应付几口。
已故付钰的夫人心疼他,劝道:“刘老爷,您也要注意身体啊,不要累坏了自己。”
刘墉笑着说:“付夫人放心,陛下将京城事务托付给我,我怎能不尽心尽力?等陛下回京,看到京城一切安好,我便没有遗憾了。”
付夫人无奈地摇摇头,却也只能招呼大家在生活上更加细心地照顾他。
在刘墉的努力下,京城的朝政继续平稳运行着。但那些暗中谋划的大臣们,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着他们的计划,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