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旅追随李斯特将军一路南下,深入高加索地区,然而,这一路的战事进展得异常艰难。高加索地区山峦叠嶂,地势复杂,多为崎岖的山区地形,对于装甲部队而言,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坦克在狭窄蜿蜒的山路上行进缓慢,机动性受到极大限制,许多路段甚至难以通行,这使得部队的推进速度极为迟缓。
历经十几天的艰难跋涉,部队终于抵达迈科普油田。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众人的心瞬间沉入谷底。苏军在此之前已然实施了残酷的焦土政策,为了不让油田落入德军之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手段进行破坏。只见油田内浓烟滚滚,部分油井被直接纵火焚烧,熊熊烈火吞噬着一切;有的油井则被倒入大量混凝土进行封堵,井口被死死封住;关键的生产设备也被拆卸得七零八落,散落在各处。整个油田一片狼藉,已然无法正常生产。
德军并未就此放弃,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专业的技能,展开了艰难的修复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仅仅恢复了两座油井的生产。但令人沮丧的是,这两座油井的日产石油量仅有八十桶,这对于帝国的庞大的石油需求而言,简直如同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其庞大的战争机器运转所需。
八月九日,第二坦克旅紧跟第四十九山地军的步伐,艰难越过高加索山脉,踏入格鲁吉亚境内。这片土地,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约瑟夫的故乡。苏军深知此地的重要性,在此发动了疯狂的反击,如同汹涌的潮水一般,一波接着一波,试图将德军击退。这猛烈的反击成功遏制住了第四十九山地军的进攻步伐,使其陷入了胶着状态。
此时,如何打破僵局,打开局面,成为了摆在第四十九山地军军长舍尔纳面前的一道难题,令他愁眉不展。
第二坦克旅旅长库尔班,是一名来自大明王朝的维族人。出发前,他曾得到朱由检亲自交予的一个锦囊,并严令在到达格鲁吉亚时方可打开。此刻,局势紧迫,库尔班小心翼翼地打开锦囊,看过之后,心中已然有了计较。
库尔班来到舍尔纳将军面前,诚恳地建议道:“将军,想要在高加索地区站稳脚跟,进而成功拿下巴库,仅依靠德军自身的力量,难度极大。我们必须借助当地的力量,我认为联系这里的车臣人和印古什人,或许是打开局面的关键,否则,我们恐难完成统帅交付的艰巨任务。”
“为何是车臣人?他们究竟有何特殊之处?”舍尔纳将军对库尔班的提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追问道。
“据我深入了解,这里的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向来以骁勇善战着称,而且他们与俄罗斯人积怨已久,矛盾颇深,完全可以为我们所用。”库尔班详细介绍道,“将军,且听我慢慢道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就长期与俄罗斯存在诸多矛盾。到了苏俄时期,他们更是遭受了沉重打击。大清洗运动让许多无辜的车臣人失去了生命,社会陷入动荡;全盘农业集体化政策的推行,彻底破坏了车臣民族的传统经济和社会结构,导致大批当地人因饥饿而死。如此种种,使得这些人对约瑟夫的仇恨日益加深,积聚已久。”
“原来如此,那依你之见,我们该如何行动?”听了库尔班的详细讲述,舍尔纳将军心中已然有了几分认同,开始虚心向库尔班请教具体的应对之策。
“此事不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车臣人渴望独立的急切心态,向他们承诺给予高度的自治权,以此拉拢他们。同时,为他们提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全力支持他们反抗并脱离苏俄军队的控制。唯有如此,我们才有更大的把握在这片土地上取得成功。”库尔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精心策划的全盘计划和盘托出。
“好,就按你说的办!你去负责联系这些人,此事全权交给你处理。”舍尔纳将军果断做出决定,对库尔班寄予了厚望。
库尔班旅长领命后,立刻展开行动。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成功联系到了车臣的首领卡图耶夫。库尔班坦诚地向卡图耶夫讲明了来意,双方一拍即合。车臣人早有脱离苏俄控制的强烈愿望,只是一直因自身实力薄弱,不敢贸然行动。如今库尔班主动找上门来,不仅承诺赠予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还许诺给予车臣人高度的自治权,这无疑让卡图耶夫喜出望外,当即表示言听计从。
舍尔纳将军和库尔班毫不吝啬,给卡图耶夫留下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这些枪支种类繁多,既有德国制造的精良毛瑟步枪,也有苏军常用的莫辛纳甘步枪。为了进一步增强车臣人的实力,让他们彻底倒向德军,库尔班还将大量缴获的苏军轻重机枪慷慨地交给了卡图耶夫。这些武器的加入,使得车臣人的力量得到了极大增强。
在库尔班的积极推动下,卡图耶夫迅速拉起了一支五万人的车臣部队。这些车臣战士,本就继承了先辈们骁勇善战的基因,如今有了武器装备的加持,更是如虎添翼。他们日夜不停地对苏军发动袭击,打得苏军措手不及。同时,车臣人还利用对当地地形的熟悉,为德军送去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帮助德军更好地掌握战场局势。在车臣人的助力下,局面很快得到了改观,第四十九山地军逐渐站稳了脚跟。
舍尔纳将军见时机成熟,果断命令第四山地师协同车臣部队留守格鲁吉亚,巩固已有的阵地。而第一山地师和第二坦克旅,则配合主力部队,向着巴库油田发起全力进攻。
为了进一步稳固车臣人的力量,增强他们的信心,库尔班在临行前,特意将一些因行动不便无法带走的重炮留给了车臣人。这一举动,收获了车臣人极大的好感。因为这些重武器的存在,让车臣人从此有了与苏俄对抗的底气,再也不用担心苏俄的肆意欺压。
9 月底,第二坦克旅和第四十九山地军紧密配合主力部队,一路势如破竹,终于杀到了巴库油田。然而,等待他们的又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苏军在此布下了重兵,拼死抵抗,试图保住这一重要的石油产地。双方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激烈交锋,枪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战场上硝烟弥漫,尸横遍野。最终,德军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战术指挥,成功拿下了巴库油田。
不过,苏军在撤离之际,对油田设施进行了更为彻底的破坏。他们采用了各种极端手段,用混凝土灌注油井,使其无法出油;拆除了所有的附属设施,让整个油田失去了生产能力。德军虽调集了大量工程技术人员,试图恢复油田的生产,但由于破坏程度实在过于严重,即便众人竭尽全力,也难以实现量产。在统帅的严厉催促下,经过艰苦努力,也仅仅恢复了四口油井的生产,日产量仅有 200 桶原油。这点产量,对于庞大的 A 集团军群而言,实在是微不足道,远远无法满足其作战需求。
此时,库尔班想起朱由检在锦囊中所交代的任务,并非恢复油田生产,而是彻底摧毁油田。因此,他并未像德军那般忧心忡忡,反而显得轻松无比。
库尔班毫不犹豫地命人准备对那些无法恢复生产的油井进行彻底炸毁。这一行动,引起了德军内部的不满。毕竟,统帅一直指望这些油井能够产出石油,以维持战争的消耗。
面对众人的质疑,库尔班亲自找到了 A 集团军群司令李斯特将军。李斯特将军在 A 集团军群中拥有最终的决定权。
库尔班见到李斯特将军后,单刀直入地说道:“李斯特将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如今已被苏军重重围困,保卢斯将军自身难保。一旦斯大林格勒失守,我们 A 集团军群必将被围困在这高加索地区,形势万分危急。因此,我建议炸掉这些油田。”
“可是,统帅断然不会答应啊。”李斯特将军面露疑虑,担忧地说道。
“将军,如今形势紧迫,已顾不得那么多了。斯大林格勒随时都有失守的可能,一旦如此,这些油井必将再次落入苏军手中。以苏联的工业实力,他们很快就能恢复这些油田的生产。届时,巴库油田一年 2000 多万吨的产量,将为苏军提供强大的战争资本,使其更有能力对抗联军。我们炸掉这个油田,虽然自己无法获取这 2000 万吨石油,但同样也让苏军失去了这笔宝贵的资源,如此一来,我们也算立下大功一件。我们可以提前在油井中安装好炸药,待撤离之时,便可从容引爆。否则,一旦匆忙撤离,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后果不堪设想。”库尔班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将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得透彻明了。
“你的意见很有道理,我采纳了。这些油井,我们得不到,俄国人也永远休想得到。我会即刻命令士兵把全部油井都安上炸药,随时准备进行爆破。”李斯特将军深思熟虑后,终于下定决心,下达了命令。
当所有油井都安装好炸药的第三天,A 集团军群接到陆军的紧急命令,要求迅速后撤。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整个巴库油田陷入一片火海,彻底被摧毁。即便苏军日后想要恢复生产,至少也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这意味着,苏联在短时间内将无法填补这 2000 多万吨的石油产量缺口,无奈之下,恐怕只能寻求美利坚的援助来维持其战争所需的石油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