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几个村民围了过来。王婶提着竹篮,里面装着刚摘的山桃:“张远啊,这是要修路了?”
赵虎接过王婶递来的山桃,笑着道谢:“大姐放心!我们恒通工程队接了的活儿,保证又快又好。等路修好了,您赶集卖山货再也不用蹚泥水了!”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烈日高悬,考察也进行到了后半程。赵虎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仍精神抖擞,在图纸上写写画画。
“整体规划出来了,” 他将图纸摊开在石桌上,“主干道拓宽到六米,双向两车道;支路保留四米,方便村民进出。不过有个难点 —— 村东头那段陡坡,坡度超过 25 度,得修建之字形盘山路,成本和工期都会增加。”
张远皱起眉头:“这…… 预算方面……”
“我知道你担心啥。” 赵虎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样,陡坡路段我用新技术,减少开山炸石,既环保又能控制成本。但施工期间可能会封路三天,得提前跟村民打好招呼。”
此时,孙平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叠资料:“赵老板,这是村里旅游规划图,您看看修路能不能跟景点串联起来?” 赵虎戴上老花镜,仔细研究起来:“有想法!把去清风别院的岔路拓宽,再设个观景台,游客拍照打卡,路就成了景点的一部分。”
张远见时间不早,便热情邀请道:“赵哥,一上午辛苦了,正好到饭点了,咱们去清风别院吃顿便饭,尝尝我们村里的农家菜。” 赵虎爽快地答应:“早就听说你们村里的饭菜香,今天可得好好尝尝!”
一行人朝着清风别院走去。还未到别院,厨房方向飘来的香味便勾得人食指大动。走进别院,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已经摆好了两张木质长桌,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张富贵张叔正系着油渍斑斑的围裙,端着一大盘红烧猪蹄从厨房出来,笑着招呼:“都快坐!今天给大伙儿露两手!”
李老爷子穿着藏青色唐装,精神矍铄地站在桌边,声音洪亮地说道:“赵老板,早就听闻你修路的本事,今天可得多喝两杯!咱小岗子村别的不敢说,这饭菜的滋味,保管你吃一回就忘不了!”
苏昕和沈宇轩这对情侣也坐在一旁,苏昕好奇地打量着赵虎和技术员的工装:“修路是不是特别辛苦呀?” 沈宇轩则帮忙摆着碗筷,时不时看向满桌的美食咽口水。
桌上除了色泽红亮的红烧猪蹄,还有张富贵的拿手好菜 —— 酸辣可口的泡椒炒野山笋,笋片脆嫩,泡椒的香气直钻鼻腔;
金黄酥脆的香煎小河鱼,鱼皮泛着诱人的油光;一大锅奶白色的山药排骨汤冒着热气,排骨炖得软烂,山药入口即化。张远给赵虎斟上一杯自酿的米酒,说道:“赵哥,这都是张叔的手艺,您尝尝合不合口味。”
赵虎夹起一块猪蹄,软糯的肉质轻轻一抿就脱骨,浓郁的酱香在口中散开,他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张叔这手艺绝了!比城里星级酒店的大厨都厉害!”
说着端起米酒,一饮而尽,“这酒也够劲儿!” 技术员小李尝了口小河鱼,连连点头:“又香又脆,我能下三碗饭!”
李老爷子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豪迈地说:“路要是修好了,咱们村就有盼头了。以后游客多起来,像苏昕小两口这样的年轻人,也不用都往城里跑咯。”
苏昕挽着沈宇轩的胳膊,笑着说:“是啊,到时候我们在村里开个民宿,和张远哥的摄影店、李大哥的烧烤店一起,肯定特别热闹!”
沈宇轩补充道:“等路通了,我还能把山里的好东西卖到外面去,让更多人尝尝咱们村的特产。” 赵虎听着大家的话,笑着说:“放心!我们一定把路修好,到时候小岗子村就等着大变样吧!”
一顿饭吃得热闹非凡,欢笑声、碰杯声在清风别院的院子里回荡。饭后,稍作休息,赵虎和技术员又投入到最后的考察工作中。
夕阳西下,考察接近尾声,赵虎在图纸上签下名字,郑重递给张远:“三天后进场施工!我亲自带队,一定给小岗子村修出条致富路!” 张远握着图纸,看着身边充满期待的村民们,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而此时的小岗子村另一头,欢呼声从手工业展览馆的方向传来。这座刚刚封顶完工的展览馆,宛如一颗破土而出的明珠,静静矗立在村口不远处的空地上。
它整体采用传统徽派建筑风格,黛瓦白墙在余晖中泛着温润的光泽,马头墙层层叠叠,线条流畅而古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墙面上装饰着精美的砖雕,刻画着花鸟鱼虫、历史典故,每一处细节都栩栩如生,展现出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木质匾额,“小岗子村手工业展览馆” 几个鎏金大字苍劲有力,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走进展览馆,内部空间开阔明亮,挑高的设计让人顿感豁然开朗。中央是一个巨大的天井,上方覆盖着透明的玻璃顶棚,既能遮风挡雨,又能保证充足的自然光线洒入。
地面铺设着深灰色的仿古地砖,整齐排列,透着沉稳大气。四周的墙壁上,嵌入了暖黄色的壁灯,柔和的灯光与自然光相互映衬,营造出温馨而典雅的氛围。
林晓站在崭新的建筑前,头戴红色安全帽,双手握拳高举,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伴随着最后一块瓦片稳稳落下,这座承载着全村手工艺人希望的建筑正式封顶完工。工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围拢过来,有人挥舞着沾满灰尘的安全帽,有人掏出手机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现场一片欢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