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躺在帐篷里,听着夏柳她们的呼吸声,时不时有余震中复盘她今天晚上所有的细节,她知道当她看到大妮和石头光着脚踩在冰冷的地下,裹着小被子没有一点哀怨,好像爷爷的偏心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小小的孩子很是豁达。
而她却愤怒了,虽然面上没有表现出来,她很是不应该提示让小步往那边去。本来她是计划谁找到都行,只要把衣服和鞋穿在人身上少个人受冻就行。
她不后悔拿出那些鞋子和棉衣。
她不是圣母!
村长想让她让出帐篷,他受伤很是柔弱没等碧云拒绝,春婶就替她拒绝了。有两个抱着婴儿的妇人想进到帐篷,碧云有一丝的犹豫,可是夏柳替她拒绝了。有两个老妇人咳嗽不停想住进帐篷,小芽没有给她说话的机会。碧云看到努力维护她的众人,她怎么能拖后腿,当看不到听不到回到帐篷。
二勇三勇带着小步和小天,砍了些树,又让村民回自己没有坍塌的屋里拿出一些棉被褥子,反正觉得能用到可以当围挡的东西都拿来,以木头做几架,被子单子做了几个简易帐篷。又在里面生起火堆,本来恨不能拆了碧云帐篷再踩上几脚的村民也收回了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大爷爷,我刚才清点人数,少了半崖丹福一大家,丹福和丹成和他爹娘都没有。”
赵族长叹口气,想想那一家懒的要死,可能听到喊声也不会起来,“等等安全点,去半崖看看......还有吗?”
“我听李三蛋说他堂爷没出来,埋里了。”
赵族长听了点点头,叹口气,天灾没办法 ,他们村这是人家后家人有见识提前把人都喊了出来,不然能活几个就难说了,天要收人他们这些凡人有什么办法,越想背越是佝偻,看了看担心他的侄孙道:“你忙去吧,大爷爷没事。”
在大楚度过了十多个春秋的碧云,心中已经悄然萌生了淡淡的阶级意识,尽管它微乎其微,但她自己仍能清晰感知。即便身处困顿,她仍是血统纯正的贵族。她不曾觊觎旁人之物,但凡是她所拥有,旁人再如何渴求,无论其弱小、年幼或是年迈,皆无法染指。身为贵族,她如今能够坦然接受夏柳等人的庇护,心中无愧。
环境对人的熏陶,往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许多观念便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
突然有一种前世的记忆好像在遗忘,速度很慢但是却从来没有停止。
没有了前世的记忆她还是她吗?她不禁问自己。
当晨曦初露,风势渐缓,而天空中却悠然飘洒起了片片雪花。
雪花轻盈地落在她的发梢、肩头,落在帐篷上,落在下院那倒塌了的院墙上,落在远外的山上,仿佛给震后人们的心上压了厚厚的石块,不让人呼吸。每一朵雪花的降落,都像是在无声地提醒着他们,冬日的严寒与生活的艰辛正并肩而来。
就是无忧无虑的孩子都紧皱起了眉头,他们也知道现在没有屋子,简易帐篷完全挡不住寒风,在刺骨的北风中摇曳生姿,仿佛随时都会被撕扯得支离破碎。咕咕叫的肚子,更是像闹钟一般,提醒着他们饥饿的现实。孩子们的眼神中,既有对食物的渴望,也有对未知的恐惧。
大人们则围坐在火堆旁,用枯枝败叶维持着那微弱的火焰,试图用这一点点温暖来驱散心头的寒意。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无奈,但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他们在谈论着如何重建家园,如何度过这个难熬的冬天,每一个计划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碧云突然明白了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真实含义,他们不仅仅是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也不仅仅是那些在工匠铺里挥汗如雨的工匠,更不仅仅是那些在市井中忙碌奔波的商贩。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坚韧不拔的力量,是无论遭遇何种困境都能挺直腰板、勇往直前的勇士。
反观她就有些小家气了,在计算她自己的得失。
二勇和三勇带回来的消息,她们没有后援只能自救。
他们一路跑着喊到县城,城里的情况没有比村里强,村里反而因有他们的提醒抢出了保暖和吃食不少,人员也没有大的伤亡
“夏柳,吃完早食后再帮大家看看,需要换药的换换药,再准备些预防感冒的汤药煮起来,给村里人喝些,特别是孩子和老人。
“好的,姑娘,奴婢一会儿就回院子里看看把药材拿出一些。”
“我和你一起!”
夏柳听了碧云的话,心里有个声音狂喊,又来了又来了。她不能和姑娘挑明不让她做,只能自己跟在她身边帮着看看留没留尾巴。
“姑娘,危险,奴婢自己就可以了,您要是不放心把小芽叫上也行。”
“不用,小芽还有别的事,对了你再提醒下春婶,昨晚天黑大人们没有太注意孩子的鞋和棉衣,那些太怪异天大亮后……”
“奴婢明白,提醒大家不要伸张不然被官老爷们抢走他们就会冷死冻死!”
碧云觉得夏柳完全领会了她的意思,挥挥手让她去办,她先往她们住的院子走。
等再次回到营地就发现,村长躺了但是各个家族族长们站了出来,配合着二勇的计划做自救,好像二勇成了村长,春婶成了妇女主任。
过了最初的慌乱,人们丢掉的理性回归,只需要有人提点一句,大家就能很快行动起来,到了下午,营地里有序的按照姓氏建起了一顶顶窝棚。
男人们趁没有余震回自己家里划拉能拿出来的东西,妇人们烧水煮粥,孩子们很懂事,没有追逐嬉戏,小的看顾更小的,大的帮着大人们烧个火递个东西或去捡柴火。
男人们陆续返回,肩上扛着、手里提着从自家搜罗来的各式物品:有锅碗瓢盆,有一张旧木桌,有一袋粮食,反正有抢救出来的不管是什么都往营地里拿。
大的震感没有小震不断。
雪是越下越大,整个天地间白茫茫一片。
一晚再没有震感传来,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村民们便迫不及待地走出窝棚,冒着刺骨的寒风,回到自家的废墟之上。他们手持铁锹、锄头,甚至是残破的瓦片,开始挖掘那些被掩埋的财物,理性的村民变得疯狂了起来,好像要把原来的屋子挖地三尽。
有的人在废墟中发现了祖传的瓷器,虽然破碎,但仍被小心翼翼地拾起,视为珍宝;有的人则找到了曾经的农具,虽已压弯,但在他们眼中,那是重建家园的希望所在。
妇女们也不甘落后,她们或背着竹篓,或提着篮子,穿梭于废墟之间,仔细搜寻着每一粒可能遗落的粮食。她们知道,在这艰难的时刻,每一粒粮食都是宝贵的生命之源。孩子们也参与其中,他们用小手捧起一块块碎石,虽然力气不大,但那份纯真的心意,却让大人们心中充满了温暖。
随着太阳逐渐升高,雪地上留下了村民们忙碌的足迹。他们相互协作,将找到的财物和物资一一运回营地,准备在新建的家园中重新安置。
严冬挖不了窑洞,可以加固现在居住的窝棚,他们利用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木材、石材,以及从周边山林中砍伐的树木,把一座座窝棚尽可能的弄的结实温暖。
前沟的窑洞几乎全部倒塌,后沟的倒了一半,没有倒也成了危房不能住进去。整个村子只有两处窑洞完好,一个是南圪塄那些废弃窑洞,另一个就是碧云他们租住的上院,没有一点损坏。
因着这件事,村民们又传起这两处地方是风水宝地。
去温水湖抓鱼的男人回来兴奋异常,他们不只带回好多鱼还带回温水湖变成一个十几亩的大湖的消息,周围山的都掉进湖里,湖水没浅反而变深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