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晨光初照,金碧辉煌之中,重臣们身着华服,依次列位,气氛庄严肃穆,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在这权力的巅峰,每一缕风丝都蕴含着深意。
随着龙椅之上,皇帝那威严而又不失温煦的一声“免礼”,朝会的大幕缓缓拉开,如同历史长河中波澜壮阔的一幕,正式上演。
福王,身形魁梧,步伐稳健,犹如山岳般从群臣之中脱颖而出,他的每一步都踏在了朝臣们的心弦上,激起层层涟漪。
他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如钟,回荡在大殿之中:“陛下,阜阳王英勇无双,挥师北伐,大败无知大月,铁骑踏平其国都,彰显我大国之威。此等赫赫战功,理应昭告天下,大加封赏,以励士气,振我国威。”言罢,福王面色平静如水,但那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不易察觉的光芒,那是对权力的渴望,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皇帝端坐龙椅,面容沉静,心中却如明镜般清晰。他深知,这朝堂之上,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暗藏玄机。
对于阜阳王的功绩,他心中早有定论,大赏自是必然。然而,他更明白,这朝堂之下,暗流涌动,还有诸多声音等待发出。于是,他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既有对福王的赞许,也有对接下来局势的把控,轻轻点头,目光扫过台下。
果然,就在这时,齐王挺身而出,他的出现,如同一股清流,打破了朝堂上的微妙平衡。
他同样行礼如仪,声音却更加激昂:“福王所言极是,阜阳王战功赫赫,自当奖赏。然,臣闻燕州刺史张四英,此人非同小可,铁云关一战,他稳保后勤无忧,万胜关外,更是身先士卒,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大月国都破城之战,张四英大人更是首当其冲,拿下了城头插旗之功,功不可没。臣以为,此战之中,张四英大人之贡献,亦当并重,不可忽视。”
太子闻言,心中五味杂陈,面色微变。他原以为,自己暗中培养势力,尤其是将张四英拉拢至麾下,已是对齐王的一种挑衅,甚至做好了应对齐王不满的准备。
然而,齐王此番举动,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仿佛是在无声地告诉他,自己依旧是太子太傅,依旧是他最可靠之人。这一刻,太子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也多了几分警醒。
齐王此举,实乃权谋之中的上乘之作,其智慧与手腕,令人叹为观止。
他深知,在这朝堂之上,每一步棋都需走得谨慎而精准,方能立于不败之地。阜阳王作为此次北伐大月国的统帅,其赫赫战功,早已传遍四海,封赏之事,无异于板上钉钉,无需多言。
齐王对此心知肚明,故而并未在此事上纠缠,而是另辟蹊径,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另一位——燕州刺史张四英。
张四英,此人在铁云关、万胜关等战役中,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勇气,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大月国都破城之战中,更是战功卓绝。齐王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深知,将张四英的功绩提上台面,不仅能彰显自己对于人才的重视,更能巧妙地平衡朝堂之上的势力格局。
更为高明的是,齐王此举,实则暗含深意。他事先早已洞悉,燕州张家已经悄然倒向了太子一方,成为太子麾下的一股重要力量。
太子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毕竟在权力的游戏中,任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尤其是当涉及到立场与忠诚时。然而,齐王却以一种超乎常人预料的方式,展现了其深沉的政治智慧与高超的权谋手段。
太子深知齐王已经洞悉了燕州张家倒向自己这一事实,心中难免生出几分戒备与猜疑。他担心齐王会因此对自己心生不满,甚至可能采取某种行动来削弱自己的势力。然而,齐王的反应却大大出乎太子的预料。
齐王非但没有表现出任何不快或敌意,反而以此为契机,巧妙地麻痹了太子。他通过公开赞扬张四英的功绩,不仅彰显了朝廷对于人才的重视与赏识,更在无形中向太子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依旧保持着对你的忠诚与支持。
这一举动,无疑让太子心中的戒备与猜疑瞬间烟消云散。他误以为齐王并未因张家之事而对自己产生芥蒂,反而更加坚定了对齐王的信任与依赖。在太子的眼中,齐王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与鼓励,让他在未来的权力斗争中更加自信与从容。
然而,太子却未曾料到,这恰恰是齐王的高明之处。齐王深知,在权力的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一招,既显示了齐王的宽广胸襟与深邃城府,又巧妙地维持了朝堂之上的稳定与和谐。他深知,在这权力的游戏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他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局势。
齐王的这一举动,无疑为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增添了几分复杂与微妙。它既是对阜阳王功绩的肯定,也是对张四英才能的认可,更是对齐王自身智慧与手腕的一次精彩展现。
福王闻言,脸上闪过一丝讶异,仿佛未曾料到齐王会如此巧妙地转移话题,并将焦点引向了张四英。他微微侧头,目光在齐王身上停留了片刻,那眼神中既有探究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戒备。随即,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每一字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
“齐王所言自是有理,张四英大人在此次北伐中确实立下赫赫战功,其英勇无畏、智勇双全,实乃我朝之栋梁。然而,自古用兵之道,讲究的是将帅合力,方能克敌制胜。张四英大人能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自然是少不了阜阳王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功。”
福王的话语中,透露出对阜阳王的袒护之意。他深知,在这朝堂之上,每一句话都需斟酌再三,既要彰显公正,又不能失了立场。他巧妙地将张四英的功绩与阜阳王的领导才能相结合,既肯定了张四英的英勇,又强调了阜阳王在整场战役中的核心作用,这无疑是对齐王观点的一种微妙反驳,也是对阜阳王地位的一种坚定维护。
“试想,若无阜阳王坐镇中军,调度有方,张四英大人即便再有才能,也难以立下如此大功。将功没于帅,自古未有之理。因此,臣以为,在奖赏张四英大人的同时,更应表彰阜阳王的功绩,以彰显陛下对功臣的厚爱与国家的恩泽。”
此刻的朝堂,因福王的这番话而变得更加微妙与复杂。众臣们或低头沉思,或交头接耳,每个人的心中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而皇帝,则端坐龙椅之上,面带微笑,目光深邃,仿佛早已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自有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