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此次事件, 朱元璋深刻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看来之前过于简单化的打击方式反而加剧了这种情况。”
朱元璋大吃一惊:“张北玄,真得感谢你,若不是你,我恐怕一直会被蒙在鼓里。”
“陛下,我不过是向陛下展示了一个故事而已。陛下无需感激我,我只是说了实话。”张北玄说道。
“陛下,我认为陛下应该加强对士绅阶层的管控。这么做既可以避免这种现象再次发生,还能防范更大的风险。”张北玄接着提议。
朱元璋轻轻点头,“言之有理。”
这段期间,他一直在处理赈灾及其他重要事宜,根本无暇顾及此事。
直到今天,在张北玄的提示下,才突然发现昔日平和宁静的大明王朝似乎暗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波澜。
同时他也意识到,在大清存在的那些隐患也正悄悄地在这片土地上萌芽。
若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话,未来的局势简直不堪设想。
“你的忠告朕铭记于心,请放心吧。”见状,张北玄点头回应,并对皇帝能够正确对待这件事抱有信心。
短暂沉思之后,朱元璋询问张北玄,“对了,张北玄,适才那田文镜所说的‘奉律令’具体是指哪项律例?”
“陛下所提到的,正是当前大清财政政策改革中的两项核心内容——摊丁入亩与官员统一纳粮制度。” 张北玄解释道。
听罢简要说明,朱元璋满脸震惊不已,“真是太神奇了,居然还有这样一套方法存在!”
“大清历经二百多年发展优化后,这些政策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的体系。” 面对此情此景,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朱元璋还是感到十分震撼。
“满族人创立起来的国家都能够成功实现这一目标,而我们却毫无建树,真是让我颇感愧疚呀......”
另一边,嘉庆帝正在御花园中享受着这份收获季节带来的快乐,因为今年国库充盈。
此时王念孙也在其身旁随侍左右,“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都是陛下治理有方的结果啊,我代表黎民万姓拜谢天恩浩荡。”
见此情景,嘉庆帝连忙搀扶对方起身,笑道:“卿不必多礼,快起来吧。”
然后转过身继续问道,“那么最近关于咱们大清朝财政制度改革进展如何?”
“据我了解,今年我国征收到了接近四千七百万两白花花的银子。除去按规定分配给地方上的部分外,尚剩余超过六百多万归入了皇家私库内。”
得知好消息的嘉庆高兴地表示:“总算没枉费一番辛苦,我大清终于可以变得越来越强大啦!”
王念孙亦随之附和道: “全仗皇上圣德,相信未来一定更美好!”
听到马屁精的夸赞语调后,这位至高无上的嘉庆微微一笑,“够啦,别再恭维啦,说回正事吧。听说此次改制相当顺利,大家都乐意配合缴纳相应的赋税呢?”
“确实如此,不过商家们也提出建议希望能改用粮食等实物形式进行支付,即便出现亏损情况至少还可以保存一部分资源。”
闻言嘉庆眉头紧锁反驳道:“哼,这帮奸商真是太贪图小利了。如果用食物换取金银财宝岂不是很亏?”
王念孙急忙劝说道:“陛下,你请放宽心,那些人肯定没有胆量用粮食换取黄金的,因为粮价飞涨,没有人能够承担得起这份重负。”
“嗯,他们大概最多会以布匹和丝绸来交易金银财宝,这是他们仅有的获利方式。至于粮食,则被视作了负担。”
嘉庆皇帝盯着王念孙,言语间带上了审察的语气说:“爱卿王,朕觉得似乎你早有预见,知晓商贾们会有此举,并且已经预备好了仓储,以便待时机成熟之际售之,这种方法,人们称之为‘空手取物’吧?”
“陛下眼光如炬!”王念孙行礼道,
“我确实考虑许久,特意安排了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仓库运作,同时确保大量食品的安全存储。只要商贾每隔几日来取货一次即可,这样即使食品出现任何问题,也不致牵扯官方名声。”
嘉庆皇赞赏地评价道:“很好,看来爱卿思考得很周密,朕果然没看错人。
\"谢陛下夸赞!\"
王念孙再次俯首答谢。
接着他进一步说道:“陛下,在我大清国内贸易繁荣虽是事实,却依然难以解决饥民们的温饱难题。目前民众饥饿难耐,情况非常危急。如果陛下不采取紧急援助措施的话,恐怕会引起动乱,到时候后悔莫及矣。”
嘉庆面色变得凝重起来,“自朕登基以来,始终致力于工商技艺的发展,遗憾成效不佳…”
“朕希冀若民生状况有所改善,国家便会更加昌盛。这样一来,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了,就不必再担心饿死之事发生。朕对清朝未来充满信心。”
王念孙无奈地笑了笑回应道:“陛下或许不清楚,推广工业农业新技术并非易事。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极为复杂,尤其是当今优秀的技师稀少,政府内部分工匠技能水平低下,很难带来实质性改变。”
“再加上诸如工厂建立、农田灌溉等众多税务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想要依靠商业促进农耕实属不易啊!”
稍作停顿后,王继续说下去:“另外关于治理腐败方面,尽管现在看起来一切都在控制中,但万一某些地区出现了贪腐事件,则朝廷规章制度便会丧失威信,社会将陷入混乱。”
听到这里,嘉庆叹气道:“朕理解这些困难。只是目前财政状况极其艰难,根本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更广泛的改革计划。朕害怕会引发百姓不满从而造反。”
低头深思了一会儿,王小心翼翼地说:“陛下,我斗胆直言,或许……”
“但说无妨,即便犯了错误也不会受到责罚。” 嘉庆慷慨允诺。
得到鼓励,王念孙鼓足勇气提出建议:“其实陛下不必忧心太多,只需励精图治,清朝必将日益强大。到那时所有子民都会感谢陛下的恩德。”
嘉庆笑了两声作为回应,随后补充说道:“这话不错。正是因为这个信念驱使着朕日夜操劳于国家大事之中。”
“还有一点,那就是可以利用忠诚能干的我工帮助陛下处理棘手的问题。他们都是一心一意服务于社稷之士, 必定能在各个方面给陛下提供建设性意见和支持”, 王提醒道。
旁边的朱元璋听闻此言,吃惊不小: “原来现在税收总额竟高达四千七百万银两!\"
张北玄解释道: \"老兄啊,在咱们那个年代的一银当两银算吧, 尽管现在银币有所贬值...
朱打断话头,惊叹不已:\"如此算来,我们当年年收顶多也只有如今的一千四百万罢了。这位嘉庆皇帝就算什么都不做也能比我多了这么多财富呢!\"
而此时两位历史人物依旧处于隐身状态, 并未被嘉庆皇帝及其谋士发现.
就在此时, 皇帝向王提问: “如今人口统计结果如何?”
王恭敬回禀: “启奏陛下, 清朝现阶段共有人口三千六百余万, 全都已准确记载在册。”
嘉庆帝颇为满意地说道:“自承大统以来,仅仅经过六十年的治理,我便使大清人口增长了一亿多。对于先皇的重托,朕总算没有辜负。”
王念孙连忙迎合道:“陛下英明仁厚,我相信在陛下的仁德统治下,子民们将会享受到前所未有的福祉。”
听闻此言,嘉庆帝心中感到宽慰,并表达了期待之愿:“但愿如此!”
“整整一亿多?!”这个数字让朱元璋都为之震动不已。
他惊讶问道:“这到底是如何实现的?真是太惊人了。”
朱元璋张大的嘴巴久久未能闭合。此刻他转向了张北玄寻求解释,而后者则显得有些局促不安起来。
要是告诉他未来世界将达到七十亿规模的话,估计会直接让他晕厥过去。
对此,张北玄试图给出说明,“陛下,正是由于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取消了人头税制度,从而减少了隐瞒人口的现象发生。这样不仅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也使得劳动力得到了更充分地解放。”
“这也算是想向陛下展示的一个例子——即我朝在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实践。”
听到这些话后,朱元璋内心深处不由得对这位君王生出几分钦佩之意,并且开始仔细聆听嘉庆皇帝接下来所说的话语。
突然之间,嘉庆皇帝开口提问:“王大人,你说当前咱们国库里还剩下多少两银子?”
经过片刻沉思之后,王念孙答道:“按照户部上报的数据来看,如今国库中仅剩五十万两左右的库存。”
得知这一消息后,嘉庆沉默良久,最后忍不住叹了口气说:“即便拥有五千万两白银也无法满足一年所需支出啊,振兴大清更是无从谈起……孩子们指望用这点钱养活家人简直是奢望,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