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宝儿一听,赶紧挣扎着从紫四郎怀里下来,“哒哒哒”就跑到厨房。
紫宝儿小手手伸进水盆里,像模像样地捏了捏泡水的干红菇,微微点头,奶声奶气地说道:“嗯,洗干净就可以啦。”
吴余笑着接过水盆,开始清洗红菇。
紫宝儿看着菜板上剁好的鸡肉块,说道:“大嫂嫂,把锅里添上凉水,把这些鸡块全部放到锅里焯水。”
她今儿个要做一道黄焖鸡。
“好嘞。”
杨盼盼手脚麻利地就照着紫宝儿说的步骤操作。
然后,紫宝儿就将已经提前准备好的调料倒进锅里,调料有葱段、姜片和料酒。
料酒是紫宝儿从空间里取出来的。
前几天,紫宝儿和叮叮闹别扭之后,也不知道叮叮是良心发现,还是怎么着,空间竟然开启了解锁功能。
解锁了前世紫宝儿名下的大型超市一层的食品专区。
所以,她现在能够取出来的吃食就更多了。
鸡块和调料全部倒入锅中之后,用大火煮开后再煮几分钟,即可捞出来控水。
将鸡块上的血迹和杂质清洗干净,放一旁晾干水分。
黄焖鸡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炒糖色。
紫宝儿指挥着杨盼盼往锅里倒入少量油,加入冰糖翻炒。
“二嫂嫂,用小火哟。”
王三妞赶紧往外掏了掏柴火,让灶堂里的火不那么大。
杨盼盼慢慢翻炒,把冰糖炒到彻底融化,一直要炒到颜色变成枣红色,直到冒泡为止。
紫宝儿又指挥着把控好水的鸡块放进锅里翻炒,让鸡块全部裹上糖色,紫宝儿又把从空间里取出的白酒,倒了些锅里。
很快,一股酱香味就弥漫开来。
“哇,好香的说。”小三哇哇叫着从前院跑过来。
“还是家里的饭食香。”紫四郎也换好衣服来到后院,等待开饭。
杨盼盼又翻炒了会儿,让香味更加浓郁。
紫宝儿就站在方凳上,把之前准备的各种调料、酱汁,一股脑儿的全部倒入锅中。
“刺啦”一声,香味伴随着热气升腾而起,翻炒均匀,出锅。
紫宝儿的这道新的菜式是今晚的最后一道菜。
“开饭咯……”
随着王三妞的一嗓子吼叫,紧跟着的就是“哒哒哒”一连串的脚步声。
还有一道自认为惊喜的呼喊声:“小师姐……”
那声音,一波三折,还要带拐弯儿的。
紫宝儿木着一张小脸,没啥表情,心里却是在骂娘。
又来了!
这个便宜师弟,自打在紫家吃了一顿拜师饭之后,餐餐都是准点到场,就没有迟到的时候。
她就奇了怪了,怎么就能那么准时呢?
紫宝儿有时都怀疑,这人是不是一直都在监视他们家。
上学堂的都回来,自然人就多了,紫家又是分开两桌吃饭。
大人一桌,四郎、五郎和小萝卜头们一桌。
紫宝儿自然还是算在大人桌的,只不过今儿个大人桌又多了一个陈向阳。
“那是谁呀?”
小三好奇地看了陈向阳一眼,转着小脑袋问小四和小五。
他家里什么时候添了新人?
况且,那人吃饭的架势,怎么看怎么像饿了几百年似的。
“就是小姑姑的师弟。”小五吃着黄焖鸡,头也不抬,含糊不清地说道。
“什么?”小三就差原地起跳了,惊呼道,“那么老?”
那么老的人,怎么就成了小姑姑的师弟,搞没搞错?
大人桌那边吃得正嗨的陈向阳,刚刚抢到的一块鸡肉就“啪嗒”一声掉桌上了。
“俺们家吃饭不兴浪费的。”
紫三郎刚刚就没抢过陈向阳,逮着这个机会,赶紧夹起桌上的鸡块,也不嫌弃,直接就塞进自己嘴巴里,还“咯吱咯吱”嚼得特带劲。
陈向阳:……
你才那么老,你全家都那么老。
啊呸呸呸,他家小师姐永远都不老!
一顿晚食就在众人的疯抢中结束。
陈向阳摸着自己明显凸起来的肚子,舒服地直哼哼。
他低了低头,感受着自己的双下巴。
嗯,在小师姐家吃了几天饭,确实是长胖了不少。
哎,不是他贪吃,而是小师姐家里的饭食太好吃了。
比起小师姐家的饭食,他之前吃的那些简直就是臭狗屎。
见到了陈向阳,上学的几个人才知道,原来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都能买得起地了,而且还是那么大一块地。
紫家建房,顾辞把饭食的任务全权委托给了林荷花和胡玫。
顾辞先期给了林荷花十两银子,让她负责施工队每天的饭食。
“荷花,施工队的一日三餐得靠你多费心了,务必让大家伙儿都吃得饱,可别省着。”
“嫂子,你就放心吧。”
饭食由林荷花和胡玫负责,帮工人有杨桂花、赵黄氏还有宋平平、许乐等人,每人每天六文钱,外加一顿午食。
施工队一共是二十五个人,一日三餐,有时候晚上还会额外加一餐米粥。
这些个队员们吃得好,干起活儿来自然就带劲。
“这回的东家大方,瞧那伙食,顿顿有荤腥不说,晚上还要加餐,就冲这一点,咱们也要加把劲儿,把这房子给盖得结结实实的。”
“可不就是这么个理儿。”
至于工钱和材料钱,竣工之日和陈向阳另行结算。
紫大山又找到赵光耀,在村里又雇了一些老实本分、干活肯下功夫的人,比如郑有银、赵铁头、赵二牛等人。
这些村里的人,每天支付十文钱,日结,同样紫家管一餐午食。
本来,顾辞是想自己来做饭食,是紫宝儿坚决拒绝。
“阿娘,咱们家现在又不是很缺银钱,这些个活儿包给别人干就好。”
吃完晚食,陈向阳和小四小五玩了会儿狼狼吃小孩,就拖着蹲麻了的腿,溜溜达达地走了。
由于今儿个四郎他们几个上学堂的回来,晚上的术数课就取消了,明儿个再上。
顾辞就把大家伙儿召集起来,主持召开家庭会议。
“咱们的家庭会议,是每七天召开一次,”顾辞主持会议道,“现在由于四郎、五郎他们都要进学,就改为十五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