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手里也得了一张告示,看完告示的内容,他轻笑了一声:“她这脑瓜子倒是好用,可惜了……”
告示的内容很简单。
总结下来就是,如今北边动乱,凡商户者,只需出二十万两便可获封伯爵之位。
朝廷要修建条从京城到江南直达的驰道,凡官宦、世家只要捐献五万两银子,便可获得一截路段的冠名权,且朝廷会给立碑。
有钱人想要什么,自然是想要权。
而得权者想要什么,自然是想要名。
她这个操作,其实跟修建义学的时候拉人入股立碑是一样的逻辑,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
尤其,大家从未想过要修建一条那样的驰道。
晏家王朝才建立没多久的时候,倒是想过修一条江南直通京城的运河,但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太高,需要的时间也长,不是一代人就能完成的。
那运河修着修着就烂尾了,至今都没有修好。
摄政王掌权过后也不是没想过要去修建,但一个王朝存在的时间越长,积弊和沉疴也就越多,便是他要做很多事情都有心无力。
他问身边的人:“你说,这路能修得起来吗?”
被问之人,不敢轻易下结论。
就好比沈虞当时要修建义学,也是被很多人不看好,觉得她只是为了挣一个名声,不会好好经营。
因为先前不是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
可如今,不止京城有义学,褚叙良的夫人曾若卿经商有道,且处事干练,除开京城外其余好几个地方的义学也都在动工修建了。
他们这义学建得,都快比人家那正经学堂都还红火了。
义学里头出来的有些女娃,在里头学了四五个月,就可以做出像模像样的东西,她们做出来的这些东西,曾若卿专门拿了一件铺子来售卖,卖出去的钱她也不会抽成,会全部交给那些女娃。
甚至曾若卿还通过口口相传,给众人营造了一种只要去那个铺子买东西,就是在做好事的感觉。
故,只要去那个铺子买了东西的人都会得到一句心善的夸奖。
很多人为了经营名声都会主动去购买。
他们如今,都不敢估量,往后的义学,会做到何等规模。
摄政王似乎也并不是要他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他道:“皇上如此无能,扬名只能依靠个女子,还真是令人失望啊!”
他这话一出,自有人会把它转述到皇上耳里。
皇上本就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沈虞越耀眼,他心里就会越不痛快。
沈虞在京城先搂了一波钱,找了卢夫人和卢恪以及齐秀秀和习盛他们,将商会的事情暂时托付给了他们,并且让他们每天都去户部尚书那里帮她要钱后,就带着那些工匠起程去追晏屿他们。
他们在京城比晏屿晚出发三日,但他们带了不少物资,队伍人数也不小,要追上急行军的晏屿他们,也是吃了些苦头的。
直到快到甘州的时候才把人追上。
谢明梓看着沈虞队伍里那些小男孩小女孩,面色很难看,以至于让他都忘记了沈虞给他制造的阴影:“世子妃,我们是要去打仗,而不是去郊游!”
沈虞被呵斥,她自己还没有什么反应,倒是把那些小孩子给吓着了。
急忙解释:“我们不会拖后腿的,也不会添乱,我们是来帮忙的,我们有用。”
谢明梓自己就是天之骄子,但再如何天之骄子这些看起来最多十岁的娃,能在战场上干什么?
沈虞见谢明梓这目中无人的样子就觉得厌烦:“孩子们,让我们的谢将军,开开眼。”
沈虞他们从京城出来后,虽然每天都在赶路,但她还是趁着大家都在马车上的时候,轮流教给了他们一些东西,等到下马车休息用膳的时候就会检验成果。
小孩子们纷纷返回马车上,拿出一些工具,很快就做出了沈虞这两天教他们做出来的一款新的火器。
“砰砰砰……”
六十个小孩子齐齐避开人群,朝空着的方向开了枪。
空气里顿时弥漫了硝烟味儿。
真的硝烟味儿。
这是谢明梓第一次见到火器,然后他就发现这火器的形状跟之前沈虞射击他用的那个竹制品很像。
看到这玩意儿他本能的就觉得菊花一紧。
顾将军看到这火器直接是两眼放光,他激动地冲过来:“有用,孩子们你们可太有用了。”
他看向沈虞问:“郡主,这是何物,我能试着用一用吗?”
沈虞还没给这个东西取名字,这东西从外形上来看跟明朝的三眼铳有点像,但它的射程比三眼铳更远,填装速度也比三眼铳快,且只有一个孔。
沈虞道:“我胡乱做出来的,还没有取名字,你可以用。”
她随手指了个人,让他跟顾将军说,这东西应该如何用。
晏屿等她忙完了才兴冲冲地挤了过来:“阿虞,我也想试试。”
大概是由于那个“没有男孩子不喜爱武器”的基因在作祟,所以晏屿难得地对这个也十分感兴趣。
墨香也在一旁顶着一张面瘫脸,双眼亮晶晶地看着沈虞。
宁王也慢吞吞地走了过来,他也想试试。
沈虞拿了三把过来,她亲自指导晏屿,至于墨香和宁王,她就没管了。
谢明梓在一旁想过来,又害怕,最终还是战胜了心理阴影。
谢明梓在这个队伍中,是摄政王特意安排他进来的,为的就是盯着沈虞和晏屿,以及他若是要做什么的时候会十分方便。
宁王,则是他自己要来的。
他在京城没有查到贵太妃的具体消息,左查右查,查出来的结果都是摄政王说的那个结果。
但摄政王不让他见贵太妃这一点,太奇怪了。
所以他决定出来挣一份功劳,让定远侯世子在京城盯着。
不管摄政王是不是一心一意扶持他,不管摄政王跟他是不是一条心,只要他足够强大,就没人能动得了他。
大家热血沸腾地试了试新型火器,便继续赶路。
这一仗,并没有打太久,每天都有好消息传往京城,尤其是沈虞带领兵器司的人做出来的一茬又一茬亮瞎人眼的火器,更是让朝廷上下和百姓民间都震动不已。
摄政王原本是想卡粮食的,沈虞虽然筹到了不少钱,但有钱并不等于一定能买到粮食。
但百姓们听到说边关缺粮,竟然自发组织了不少送粮队伍往边关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