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帝沉默片刻,突然开口问道:“此城,有多少百姓居住?”
李彻毫不迟疑道:“常驻人口有二十万,流动人口还有十万,除此之外还有十万驻军。”
虽然随着阁臣制度的建立,奉国的行政越发完善,李彻已经不会被政务缠身了。
但关于人口、资源这些重要问题,他依旧很关注,可以信手拈来。
庆帝瞳孔微缩,不可置信道:“此城竟能容下四十万人口?”
“只多不少。”李彻笃定道。
“四十万......怕是府城都没有这么多人口,你是如何做到养活这么多百姓的?”
也不怪庆帝惊讶,毕竟帝都乃是天下第一城,也只有三百万户而已,和大唐贞观年间长安户籍数差不多。
但要知道,帝都的人口可不是这两年就冒出来的。
帝都是三朝国都,很早以前就是人口大城了。
几百年间百姓迁徙,又有周围村庄、城池供养,无数人力物力生生堆出的超级大城。
而朝阳城才建立几年啊?
若是庆帝没记错,此城十几年前还只是一个出关庆军的据点而已。
老六是真的从无到有,凭空变出了一个大城。
“朝阳城的食物种类繁多,除了农户种的大豆外,还有草原来的牛羊肉,大连捕捞的海货,商队从关内交易来的粮食。”
李彻笑着指向城门口后方的集市:“百姓们的生活所需,不只是从自家田地产出,大多都来自于集市交易。”
庆帝顺着李彻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城门口后面,热热闹闹的集市人声鼎沸。
李彻没搞什么清场的把戏,只是皇帝来视察而已,又不是什么性命攸关的事情,故而朝阳城的百姓平日里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
“走,去看看!”
庆帝走下马车,迫不及待地向城内走去。
身后一众禁军连忙跟上,却被李彻出言阻止:“父皇,这么多陌生的军队入城,怕是会引起百姓恐慌,您看......”
庆帝回头看了一眼,毫不在意道:“禁军在城外扎营等候,注意军纪,莫要骚扰百姓!”
禁军统领闻言顿时急了:“陛下,万万不可,末将身负保护陛下的重任,岂能......”
“好了!”庆帝不耐烦地打断,“乱担心,老六还能害朕不成?!”
之前庆帝相信李彻不会谋逆,除了对自己的信心外,还有血脉亲情相连的缘故。
而亲眼看到奉国后,庆帝更加相信,李彻绝不会做自断后路的蠢事。
奉国一片欣欣向荣,民生之发达远超自己的想象,可见李彻是真的想在这里长久发展。
造反?老六是有多蠢,会放下奉国的大好局面,做出此等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昏招。
禁军统领看向一旁的李彻,后者是站在原地,笑而不语。
一旁的李霖上前一步,开口道:“东门外有一处空营地,将军可带军去那里驻扎。”
庆帝奇怪地看了李霖一眼:“你怎么对此地如此熟悉?”
李霖顿时一噎,有些心虚地低下头。
自己总不能说,燕国太无聊,自己经常跑来奉国找李彻玩,已经开始把朝阳城当家了吧?
好在庆帝并没有深究,将禁军打发走后,大步流星地走向朝阳城门。
随行的一众文武百官也从队伍中走出,跟在皇帝身后,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关外城池。
吃惊的不仅有庆帝,这些文武来之前也没想过,奉国的国都竟是如此繁华。
踏入城门的瞬间,熙熙攘攘的声音瞬间传入众人耳中,一股欣欣向荣的烟火气扑面而来。
大大小小的摊位布满了道路两旁,商贩的叫嚷声连绵不绝,一直通向极远处的内城门口。
虽然人潮拥挤,但却没有什么异味,路上的百姓也是红光满面,身上的衣服虽然说不上奢华,却也是干净得体。
庆帝和大臣们去过帝都外围的民居,也去过帝都的集市,见过最底层的百姓。
他们永远都是一副浑浑噩噩的模样,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脸上不说有菜色,但也绝对不是这般容光焕发。
反观朝阳城的百姓。
不必多说什么,只从这些商贩中气十足的叫嚷声中就能听出,他们的生活称得上惬意二字。
“豆腐嘞!豆腐!”
“磨剪子咧,戗菜刀!”
“新鲜野菜,婆婆丁、刺嫩芽、山芹......”
“烧肉,热乎的烧肉!”
“十个铜板,十个铜板,全场十个铜板!十个铜板你买不到吃亏,十个铜板你买不到上当......”
与帝都的坊市不同,坊市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场地,而朝阳城的市集更像是后世的夜市,是一条长长的商业街道。
虽然各种摊位五花八门,但杂乱中尚存在着秩序,地面上还有官府画出一条条白线,将各摊位分割开来。
各种小摊、板车就处于自己的区域之中,互不越界。
街道之中,庆帝还看到有列着队的士兵偶尔走过,虽然神色肃穆,手持武器,但并不扰民。
而商贩们见到这些士卒,也不会害怕,反而会热情地招呼。
李彻背着手笑着看着眼前的市集,还伸手逗弄了一下跑过去的小孩子,显然是乐在其中。
庆帝面色复杂,他清楚眼前的一切绝不是老六在做戏,毕竟繁华可以作假,可百姓们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不会作假。
朝阳城的百姓,是真的生活在幸福之中,衣食无忧且有所依。
一众文武更是瞪大眼睛,脑袋都有些宕机。
这给我干哪来了,这还是关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