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姜绾询问谢衍。
谢衍看了看她,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
“绾绾猜一下?”
“我猜啊?”
姜绾对猜东西这事没什么兴趣。
但是男人有兴趣,她也不好扫兴。
“你想让他把在军旅所学到的东西,用在村里?教书育人?”
“不对,武将不能教书育人,武将应该说教授武艺?”
这是她能够想到的,最好的安排。
“我的绾绾真聪明。”
谢衍对她的回答,给了一个大大的肯定。
姜绾微微睁大眼睛。
“真打算这么办?”
“嗯,我去跟何叔提一声,准备再在村里开一堂武术课。”
他们村的人越来越多,他这一辈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
在将来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还不知道外边怎么变化。
他始终认为,全村人都有武力,保护自己,也保护家人是非常好的事情。
目前他们村虽然说与世隔绝,但是谁也不能确定,这样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
有备无患,永远都是最好的选择。
姜绾点点头,为他的深思远虑而骄傲。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他们村的人,学会了武术以后,可以出外面去打架,平时也不用武术。
但是关键时候,他们不能不会。
会武术不用,与完全不会,那还是有天大的差别的。
“是的,有备无患,才是最好。”
夫妻俩达成了一致,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谢衍来安排了。
把妻子送到家,放下东西,他就要去找何文强。
“等一下,我跟你一起去吧。”
姜绾叫住了谢衍。
谢衍抬起头“绾绾?”
他隐隐猜到妻子要做些什么,但是在妻子还没开口之前,他不敢确定。
姜绾冲他笑了笑,“大家学文又学武,是不是还差个医术?既然如此,我又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呢?”
是的,就在刚才,她决定了,书舍那边不仅要开一个武术班,还要开一个医学药草班。
她决定把自己的这一身医术,教给村里所有想要学习的人。
就是这样的话,家里的活儿她能干的就更少了。
以后养家的重担,可能还得落在谢衍的肩上。
“没事的绾绾。”
谢衍轻轻握住了她的手,“做你想做的事情就好,其他的有我在。”
“嗯,谢谢你。”
夫妻两人一边说一边来到了何家,他们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了何文强。
何文强点了点头,觉得如此甚好。
等村里的小辈,学会了功夫,又有了文化,还一些医学知识,那以后不管到哪里,相信都能活得好好的。
他们这些做长辈的,就算死了也能瞑目了。
就是不管医术还是武术,都是他们下了苦功夫学来的,就这样无偿传授给村里的后辈们,对他们是不是也有点不公平?
“无妨,既然决定教授给大家,那便存了让大家都学好了的心思,不存在公不公平。”
“只要他们肯认真学习,学好之后,能够学以致用,做一个对村里有用的人,那我们就不白教。”
姜绾这般说。
何文强再次点头。
心中更是感慨万千,老姜家的人,真的是他们村的贵人啊!
他们村何德何能,能够遇上如此善心的一家人?
事情敲定之后,谢衍去跟田老大说,而跟村里交代的,则是何文强。
村里的大人们,听说姜绾他们,要无偿传授自己的孩子医术,还有功夫,心中也是感动不已。
因为他们都知道,学这些东西是要花很多很多的钱。
现在,他们不要钱,就肯把本领悉数传授,这对他们来说,等于白给他们银子。
不,能够用来傍身的本领,可比那银子要贵多了。
村民们也不好意思,就这样白白获取人家的本领。
他们想了想,决定要用粮食来换。
“村子外出不方便,想要换银钱很难,我们不如把粮食折算成学费,为我们的孩子交学费。”
“是啊,总不能让他们白白吃亏了,是不是?”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
大家很快的,达成了一致意见。
那么接下来,就是开始帮新来的村民们建房子了。
田老大这边,也从谢衍的嘴里,得知他要请自己,给村里的孩子上武术课的事。
老实说,他还是有些诧异的。
因为他的功夫,没有少将军的厉害。
为什么少将军自己不教,要让他这个功夫差很多的,年纪也大了的人来教?
想到了年纪,田老大顿时反应过来,这是少将军对他的照顾啊!
田老大十分感激。
“少将军……”
“田大哥,我说了这里没有什么将军的,你以后就叫我三弟吧。”
“好的,三,三弟。”
刚改口,田老大还有一些不习惯。
谢衍也不在意。把事情跟他说清楚了,他就带他们去看,村里画的地基。
一共六家人,六块地基就够了。
因为田老大与沈夫子,之后是要在村里学堂教书的,所以他们的地基,要往这边靠近学堂一些。
田老大要单独弄一个小小的房子,不跟弟弟他们一起。
这样的话,就得七块地基。
不过好在这边地基还有不少,多画一块小的出来也没什么关系。
不一会儿,何文强就用石灰,把要建房子的地基都画好了。
“接下来,就去砖窑搬砖过来就可以。”
村里的人可以帮忙搬砖,但是不是白帮忙的,起码要供他们吃的。
这对刚来村里的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大事。
他们就在村口,用银钱雇了两家人,帮他们做吃的。
粮食或者是工具,都从他们家里出,最后折算成银子。
刚搬来的这几户,兜里也是有钱的,虽然不多,但是建个房子,是没有问题的。
像他们买砖,所花费的钱,全都交到了何文强那处。
何文强让姜绾帮着做登记,把卖出了多少砖,每一块砖多少钱,一共收了多少钱,都好好的记在了本子上。
然后再召开会议会,按户分给了新桃林村的村民们。
银子不多,每一户就能分个二两,但是这对已经几年没见过银子的村民来说,也是天大的数目了。
谁能想到呢?有朝一日,人在村里坐着,也有人送银子到他们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