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咸阳刑场上一片肃杀之气,阴沉的天空仿佛也在为即将到来的血腥而默哀。
密谋的汉室小团体连同其三族,上百号人被如狼似虎的士兵们押解至此。这些人神情各异,有恐惧绝望者,瑟瑟发抖地瘫倒在地;有悲愤不屈者,双目圆睁,怒视着周围的一切。
刑场四周早已围满了百姓,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既有对这些谋逆者的唾弃,也有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监斩官身着威严的官服,手持令牌,立于高台之上,眼神冷峻地扫视着台下的人群。
按照秦皇的旨意,那些相关的女子,被巡捕们从叛逆中挑选出来。她们一个个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奈。这些女子早已送进调教司调教,等调教完毕,貌美且无孕者将沦为白玉奴,相貌一般的则成为官妓。
剩下的人则被驱赶到行刑台前,他们的手脚被绑得紧紧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明晃晃的大刀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监斩官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说道:“尔等犯有谋逆大罪,背叛大秦,罪无可恕!今日,便是尔等伏法之时,以儆效尤!”
台下的人群中传出一阵惊呼和叹息声,那些即将被行刑的人有的开始哭泣,有的则大声咒骂着。
其中一个年轻人怒目圆睁,对着监斩官喊道:“我们不过是想要复兴汉室,何罪之有?你们大秦不过是篡夺了天下,迟早会遭到报应的!”
监斩官冷笑一声,说道:“休得胡言乱语!如今大秦统一天下已有二十五载,乃是天命所归。尔等妄图逆天而行,便是罪大恶极!”
说罢,他举起手中的令牌,大声下令道:“行刑!”
随着监斩官的命令,刽子手们手持大刀,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那些待斩之人。刀光闪过,鲜血四溅,一颗颗头颅滚落尘埃,人群中发出阵阵惊呼。
有的百姓不忍直视,纷纷别过头去;而有的则瞪大了眼睛,似乎在见证这一“正义”的时刻。
刑场之上,血腥的气息弥漫开来,刺鼻的味道让人作呕。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的尸首分离,地上已经积起了一滩滩的鲜血,顺着地面的缝隙流淌开来。
监斩官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切,仿佛这只是一场再平常不过的公务。他的心中没有丝毫的怜悯,只有对律法的敬畏和对秦皇的忠诚。
当最后一个人被斩首之后,监斩官放下手中的令牌,高声宣布道:“此乃大秦律法之威严,胆敢谋逆者,必遭此下场!”
台下的百姓们纷纷跪地,高呼“大秦万岁,秦皇万岁”。
半个时辰后,在庄严肃穆的秦皇宫中,巨大的鎏金龙柱矗立两旁,金龙雕刻栩栩如生,似要腾空而起。
秦皇嬴安高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群臣们分列两旁,个个表情凝重,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刚刚刑场那边处理了汉室密谋小团体及其三族,如今摆在君臣面前的问题是:是否要扩大清洗范围?
秦皇嬴安望着下方的群臣,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此次汉室之人妄图谋逆,虽已伏法,但前汉绵延两百年,忠于汉室者及汉室宗亲数量众多。若借此机会扩大清洗,或许能彻底消除汉室的影响。
但先皇登基后对内怀柔、对外扬威,使我大秦安稳发展二十年。朕继位后也沿袭此政策。此时若大行清洗,朕恐天下人认为我大秦残暴不仁,与前秦无二……此事该如何是好?”
文臣江革上前一步,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陛下,先皇之策使大秦安稳至今,实乃英明之举。如今若贸然扩大清洗范围,势必会引起天下动荡。
那些忠于汉室之人,大多只是心存旧念,未必会真正付诸谋逆之举。若陛下能以怀柔之策安抚,许以官职,给予优待。他们或许会为我大秦所用。如此一来,既能彰显陛下的仁德,又能稳固大秦的统治。”
武将耿秉听后,皱了皱眉头,出列说道:“江大人所言虽有道理,但如今这些汉室余孽竟敢谋逆,若不趁此机会斩草除根,日后必成大患。
想那刑场之上,还有人高呼复兴汉室,若不扩大清洗,怎能让天下人知晓我大秦的威严?陛下,此时正是树立权威的大好时机,切不可妇人之仁啊!”
文臣龙方等也站了出来,说道:“耿将军,不可如此急躁。我大秦如今虽然国力强盛,但天下仅安定二十五载,民心根基未固。
若此时扩大清洗,会让百姓觉得我大秦毫无仁义可言,甚至会引发反抗。陛下,我们不妨先对那些有嫌疑的汉室宗亲进行监视,若他们再有异动,再行处置也不迟……”
嬴安在朝堂上听着群臣们的争论,思虑良久,始终难以决断是否要扩大对汉室余孽的清洗范围。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纠结,最终缓缓开口宣布道:“此事朕再想想,今日便散朝吧……”
说罢,嬴安起身拂袖,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朝堂。
一个时辰后,独孤丽华身着一袭华丽的紫色宫装,发髻高挽,珠翠闪耀,尽显雍容华贵。她得知朝堂之事后,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劝说嬴安放弃扩大清洗的念头。
毕竟独孤丽华的外孙嬴轩身上流淌着秦汉的血脉,这股独特的血脉天然吸引着汉室宗亲与对前汉有好感的人的拥护。若是嬴安实施了大清洗,嬴轩的支持者必定大减……
独孤丽华精心整理了一番妆容,迈着轻盈而优雅的步伐,朝着嬴安的寝宫走去。当她来到寝宫门口时,门口的白玉奴见是太妃,纷纷跪地行礼。
独孤丽华轻轻抬手示意他们起身,便缓缓走进了寝宫。
嬴安正坐在书桌前,手托下巴,一脸愁容地看着桌上摊开的书卷,似乎想从其中找到一些启示。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看到是独孤丽华,便起身相迎,说道:“太妃今日前来,可是有要事相商?”
独孤丽华盈盈一笑,莲步轻移,走到嬴安身边,柔声说道:“陛下,今日朝堂之事,臣妾也有所耳闻。陛下为大秦江山殚精竭虑,臣妾甚是钦佩。只是这扩大清洗之事,还望陛下能再斟酌一二……”
嬴安叹了口气,说道:“太妃,朕也知道此事干系重大。那些汉室余孽妄图谋逆,若不彻底铲除,朕实在难以安心。
但先皇与朕一直推行怀柔之策,此时若扩大清洗,又恐引起天下人的反感。朕实在是左右为难啊!”
独孤丽华眼神闪烁,语气诚恳地说道:“陛下,臣妾以为,如今大秦江山仅安定二十五载,民心未固。若此时大动干戈,进行大规模的清洗,势必会让百姓与士族人心惶惶,觉得我大秦残暴不仁。
况且,那些所谓的汉室宗亲与忠于前汉之人,大多不过是心存旧念,未必会真正付诸行动。陛下不妨以仁德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大秦的宽容与仁慈,说不定他们会转而效忠于陛下呢……”
嬴安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太妃所言虽有道理,但朕担心这些人只是表面臣服,内心依然对汉室念念不忘。一旦有机会,他们还是会兴风作浪。”
独孤丽华轻轻摇了摇头,莲步轻移,轻声说道:“陛下圣明,然天下之事,刚柔并济方为上策。如今大秦国力昌盛,陛下只需展现出足够的威严与仁德,让他们明白,在我大秦也能有安身立命之所,有荣华富贵可享。
臣妾听闻,许多汉室旧臣家中尚有年幼的子孙,他们未曾经历过前朝之事,对陛下并无恶意。若陛下能对他们施以恩惠,加以培养,日后这些人或许能成为陛下的得力臣子呢……”
说着,独孤丽华停下脚步,跪在嬴安面前,深情地望着嬴安。她继续说道:“就如臣妾的外孙轩儿,他身上流淌着秦汉的血脉。若陛下能对他悉心教导,加以重用,他定能成为陛下的左膀右臂。
而且,轩儿的存在也能让那些对汉室尚有一丝眷恋的人看到,我大秦并非是要赶尽杀绝,而是愿意接纳他们。如此一来,既能安抚人心,又能彰显陛下的宽宏大量……”
嬴安听了独孤丽华的话,心中有所触动。他低头沉思,脑海中不断权衡着利弊。良久,他缓缓抬起头,看着独孤丽华说道:
“太妃所言,朕会仔细考虑。但此事关乎大秦的未来,朕不能轻易做决定。”
独孤丽华见嬴安态度有所松动,心中暗喜,但面上依然保持着恭敬的神色,说道:“陛下英明神武,定能做出正确的抉择。臣妾只是希望陛下能以天下苍生为重,给那些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嬴安点了点头,说道:“朕知道了。太妃回去好好歇息吧,此事朕自有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