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妙成龙和盛施圆以及魏子涵三人学习了《妙法西域记》的第十三记,内容如下:
我问上师:我如何使身心与妙本道体合一?我也常听自在修行的人言,将身心全然托付于自然之道,便能成就大道。这种托付是不是完全舍弃的意思呢?
上师回答:要说证得身心二空,这就如同梦中的人,虽有我相的执认,却没有身相的感受,是谓身空。忽然从梦中醒来的人,虽然有身相的感受,却不会再执认梦中关于我的事物,是谓心空。同样的道理,若有人于现实中,对于我的身体以及我记忆的拥有,俱不执取,是谓证得身心二空。就如同梦中舍身,醒来舍梦一样自然,明白一切因菩提心的明了而妄说存在,梦与现实无二无别,然明了本身又空无形象。
我问上师:我明白人睡着明了梦而妄说梦在,就如同醒来明了见闻觉知而妄说身体在一般,无二无别,此种见闻觉知又如何解释?
上师回答:地、水、火、风四大缠缚于菩提真精妙明,便假合成了身体,眼以火成,耳以风成,舌以地成,身以水成,又空气通过鼻子周行全身,故鼻以空成。而此五大本质还是菩提真精妙明的名者,这就如同蚕蛹作茧自缚。六贼虽有缠缚分明,但菩提真精妙明的功能通过见闻觉知却不会完全丧失。
我问上师:那心的妄认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上师回答:有了见闻觉知,妙空觉明的见体就妄成了所见,所闻,所觉,所知。这些所明归来无处安放,就妄立心所,妄说心里有。所以,因见而生影,就是衍生出“心”的根本,名为认识的心。故而,身心本质皆为菩提性见之精明,故而说“空空大千见中圆”,若人能彻悟,便知一切非我所有,唯菩提性空妙明为然。就算离一切见闻觉知,亦并非不见,而是超越能见所见之明见。菩提觉见照性圆满,如如不动,这就如同纸上画画,时时见纸本身,就是明见,如此照性亦不颠倒,即见菩提妙本。
我问上师:那如何证得身心二空之境界呢?我一掐就疼,一遇逆境或者别人挑剔谩骂心里就觉得难受啊。
上师回答:就疼而言,得先明菩提觉性,不生颠倒的妄见,再修忍术,疼也就没那么疼了。就心里难受而言,亦要先明白一切知见概念皆因菩提有觉明本质而能任意定义,依此定义就会限制心的本自虚明自由,感觉起来就是难受或者不舒服。要不难受,不定义一切就自然不难受了,一开始做不到不定义,总生知见,那就先接受别人的辱骂磨练心性,这就是辱术。结合前面,就是忍辱术,凡夫欲去身心,先修忍辱。
我问上师:既然修忍辱,那么理悟还要不要做呢?
上师回答:理悟不通的人,要修忍辱于顺应六根无为不执的究竟觉见,还是比较难的。菩提自性妙空,顺势则显妙有,这个势就是业力,性空妙有,本自具足。要问如何证得这个道理,“于身见,见身即觉明。于心见,见识即明知”,如此觉明明知,则能超越因果之念,不寻因逐本,烦恼愤怒等情绪就失去了依存的根本。进而即见觉明空性,即见我真,此时便证得“我空”,如此“我空”即得“身心”二空。
我问上师:既然众生本具同一“妙见性体”,为何我所见为我,他所见为他?
上师回答:世间一切所谓“见者”,本无你我之别,“我”与“他”的分别,实为“我相”坚固所致,破除这一执着即可明了真相。
我问上师:若两人在不同地点观察,所见自然不同,难道“见体”会同时显现两种不同的见?
上师回答:世人所见,本质上皆是“见”自身明本,不过是以己见己而已,此种明本,相虽差殊,明何有别呢?别类是人们因心的明了而主观定义的结果。何来两种见体?此见体就如同明白自己在变幻颜色的宝珠,显红色就叫自己红珠,显黄色就叫自己黄珠,世间一切皆是如此道理的名者。众生因识障而妄加分别,也是这个道理。好比平静湖面映出天空与飞鸟,两人观湖,一人见天空,一人见飞鸟,实则所见皆为同一静湖。
我问上师:道理虽懂,但我难以不做分别,要放下对身体、孩子、房子等事物的执着,该如何修行?
上师回答:道学有言,“道”当用当有,不能为贪,你随顺自然,就能放下,那是因为,把一切放不下的六亲挂碍交于道,就没有恐惧。至于死亡等妄见的恐惧,佛道妙心本无生灭,生死之相不过是众生执着虚幻识境,形成种种我相。众生本具佛心道妙,何来生死轮回呢?一切皆为一佛本妙之体,众生妄加分别,才有了不同身形与世事。今生若能念念修佛,念佛,觉醒的愿心便会坚固,当下即能安住佛地,也就是自己的平等心地,乘愿就能妙入自己本心,即为佛子而住世间,亦能随佛于三世流转,不堕苦轮。若不闻佛法,执着业识妄念,便会在六道中轮回,沦为畜生、饿鬼等道。
妙成龙轻轻合上泛黄的经卷,指尖还残留着古朴的墨香:\"原来身心二空不是强行舍弃,倒像是松开攥紧流沙的手,让它漏尽。这忍辱术就是观察它漏尽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谈何容易呀,前日被同窗言语冒犯,我整夜都辗转难眠...\"
盛施圆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忽然轻笑出声:\"你看那竹子,狂风来时弯腰伏低,风过又挺直腰杆。忍辱不是逆来顺受,倒像竹子顺应风势——若心中明白如镜,则嗔火自熄,何须强忍?\"
魏子涵将茶盏搁在石桌上,泛起的涟漪映出三人身影:\"但上师说'于身见,见身即觉明',这'觉明'二字才是关键。就像茶水煮开时的热气,若能当下觉知升起的嗔念,不就如同看着热气消散在空气中?\"
妙成龙突然起身,在沙地上画出同心圆:\"我懂了!所谓'空空大千见中圆',就像这层层涟漪,看似每个波纹都独立存在,实则都源于同一滴水。我们执着的'我相',不过是水中幻影罢了。\"
盛施圆抚掌大笑,惊飞了檐下的麻雀:\"若能把对孩子、房子的牵挂,都化作滋养菩提的养分,岂不比强行斩断更妙?就像莲花扎根淤泥,却不染分毫。\"
暮色渐浓,魏子涵将经卷收入布囊,眼中闪烁着微光:\"今晚的月亮,会记得三个年轻人曾在这里,试着把烦恼揉进月光里。或许真正的修行,不是成为不染尘埃的明镜,而是让尘埃也能照见光明。\"
妙成龙拾起一片飘落的银杏叶,对着夕阳翻转叶片:\"你们说,上师讲的'见闻觉知'就像五大合成身体一样虚幻,可我此刻摸到这叶片的纹路、闻到草木的气息,又这般真实。这是不是就像梦里的疼痛,醒来才知是虚妄?\"
盛施圆蹲下身,用枯枝在地上画出五官轮廓:\"眼以火成、耳以风成...原来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本就是因缘和合的产物。这让我想起前日迷路时,明明是同一条山路,不同时辰看起来竟像完全陌生的地方,可见'所见'全由心念塑造。\"
魏子涵从行囊掏出半块风干的饼,掰成三瓣分发:\"说到执着,这饼若藏着不肯吃,最后只会发霉。身外之物如此,连这副身体也是借来的皮囊。就像我们此刻共享的月光,从不曾真正属于谁,却能照亮每个人的路。\"
妙成龙咬下饼屑,突然指着远处山峦:\"你们看!云雾在山间流动,时而聚成苍狗,时而散作青烟。'我相'的坚固,不就像我们硬要给流动的云雾命名?若能如观云般看待自我,烦恼自然随风而散。\"
盛施圆将树枝抛向溪涧,看它随波远去:\"修忍辱不是故作麻木,倒像是给心戴上滤网——既能感受水流冲击,又不被泥沙裹挟。记得去年被师父责罚时,起初满心委屈,后来突然明白那也是修行的机缘,痛苦竟化作了回甘。\"
魏子涵仰头望着漫天星斗,声音染上几分感慨:“原来'我空'不是消失,而是融入更辽阔的存在。就像这些星辰,看似各安其位,实则都在宇宙的巨网中彼此呼应。若能放下'我见',或许就能听见整个天地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