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寒风凛冽,刺骨的寒冷仿佛能将人的耳朵都冻掉。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里,12月2号这一天,太和殿却呈现出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犹如庙会一般。
然而,这看似喧闹的场景中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诡异氛围。人们不禁心生疑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一天是要为年仅三岁的小娃娃溥仪举行登基大典,让他登上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成为宣统皇帝。这个小家伙,恐怕此时还在家里流着鼻涕,开心地玩着泥巴呢。他甚至可能连幼儿园小班都还没有上过,对于“皇帝”这个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就这样,他在懵懂无知的情况下,被大人们抱上了那令人瞩目的龙椅。
这龙椅啊,在旁人眼里那可是金光闪闪、威风凛凛,可在小溥仪眼里,说不定就跟家里那把破椅子没啥两样。他坐在上面,估计心里还琢磨呢:“这是哪儿啊?咋这么多人看着我,怪吓人的。”小脸儿皱得跟个小包子似的,说不定下一秒就要“哇”地一声哭出来。周围那些大臣们呢,一个个穿着花里胡哨的朝服,跪在地上,嘴里喊着“万岁万岁万万岁”,可心里头指不定在想啥呢。
且说这登基大典的过程,那场面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宛如一场大型的古装滑稽戏。你瞧那小溥仪,被一群宫女太监们前呼后拥着,宛如众星捧月一般。他那两条小短腿儿,走起路来一摇三晃,活脱脱像一只刚学走路的小鸭子,让人看了不禁发笑。
好不容易,小溥仪才一步一步地挪到了龙椅前。可这龙椅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高了些,他那小短腿儿根本够不着。于是乎,旁边的太监们只好七手八脚地把他抱上了龙椅。
这一抱上去,可不得了啦!只听得周围那鼓乐声震耳欲聋,仿佛要把人的耳膜都给震破了似的。小溥仪哪里见过这等阵仗,估计是被吓得够呛,“哇”地一声就大哭了起来。
这一哭,可把那些大臣们给急坏了。他们一个个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其中有个老太监,更是急得满脸通红,额头上的青筋都爆了出来。只见他手忙脚乱地从怀里掏出个拨浪鼓,然后在那儿拼命地摇啊摇,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小祖宗啊,别哭啦,别哭啦!”那副模样,简直就像是在哄自己家的孩子一样。
就在此时,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眼见着眼前的局势,瞬间心领神会,毫不犹豫地顺势而为,正式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之旅。这位隆裕太后,心中恐怕早已乐开了花。她暗自思忖道:“嘿嘿,慈禧老佛爷这一走,机会终于降临啦!虽说我自身能力有限,但这垂帘听政的美妙滋味,我无论如何也得亲自体验一番啊。”
于是乎,隆裕太后端坐在那帘子之后,摆出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样,佯装认真聆听着大臣们的奏报。她时而轻咳两声,似乎是在刻意彰显自己的威严,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她的故作姿态罢了。然而,大臣们对于她的那点小心思却是心知肚明,只是大家都心照不宣,佯装不知罢了。
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被封为监国摄政王,这一职位对他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成为监国摄政王意味着他将拥有极大的权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国家的走向。然而,另一方面,这个职位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毕竟,他要辅佐的是自己年幼的儿子溥仪,而溥仪此时还只是个孩子,对政治一窍不通。
载沣心中或许正暗自思忖:“这皇位本来应该是属于我的,如果不是命运的捉弄,或许我还能在这个位置上有所作为。可如今,这皇位却落到了我儿子的头上,我不仅要替他管理国家,还要在他犯错时为他收拾残局。”
尽管如此,载沣也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这一任命。他站在朝堂之上,努力让自己显得威严庄重,但那眼神中,却难以掩饰地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迷茫。
且说这大清朝的摄政王,其开端者乃是多尔衮,那可是个响当当的厉害角色啊!想当年,他率领着八旗铁骑,如狂风骤雨般破关而入,一路势如破竹,横扫千军,最终打下了这广袤无垠的大好江山。
然而,时过境迁,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来到载沣这里时,他却不幸成为了这摄政王一职的终结者。如此戏剧性的“交接”,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这载沣啊,虽然贵为监国摄政王,但实际上却活得异常憋屈。朝廷里的大小事务,他根本就做不了主。那隆裕太后呢,虽然深居后宫,却时常在帘子后面指手画脚,对朝政横加干涉。而那些大臣们呢,也是各怀鬼胎,阳奉阴违,对他的命令置若罔闻。
可怜的载沣,就如同一只被架在火上烤的鸭子一般,浑身难受却又无可奈何。他想有所作为,却处处受到掣肘,动弹不得;他想大声呼喊,却发现自己的声音在这深宫内院之中显得如此微弱,根本无人理睬。
且说这朝廷里的事情啊,那可真是比菜市场还要热闹上几分呢!大臣们就像被分成了好几个帮派一样,整日里吵吵嚷嚷,简直就如同一群斗鸡一般,互不相让。
其中有些大臣极力主张进行改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这摇摇欲坠的大清朝;而另一些则坚决主张维持现状,坚守祖宗成法,对任何变革都持反对态度。这两派人马整日争执不休,谁也不肯让步,朝堂之上常常是一片混乱。
可怜的载沣,就被夹在这两派之间,左右为难。他心里其实也明白,这大清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病入膏肓了,如果不进行改革,恐怕是难以继续维持下去的。可是,他又实在害怕得罪那些守旧的大臣们,毕竟这些人在朝中势力庞大,根基深厚。
然而,如果他选择站在守旧派那一边,对改革之事不闻不问,那么这大清朝的未来恐怕也是一片黯淡无光。这可真是让载沣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就如同那“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啊!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朝廷里正在激烈地讨论着是否要推行新政。载沣坐在朝堂之上,心中暗自思忖:“这新政或许能够拯救大清于水火之中,让国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还是推行吧。”然而,他的想法却遭到了那些守旧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当载沣提出推行新政的建议时,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一片哗然。那些守旧的大臣们纷纷跳出来,对载沣进行指责和谩骂。其中有一位老臣,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他怒不可遏地指着载沣的鼻子,破口大骂道:“你这黄毛小子,懂得什么?祖宗的法度岂能随意更改?你这是要断送大清的江山社稷啊!”
面对如此激烈的言辞,载沣被骂得满脸通红,他的心中虽然有千般委屈和不满,但却不敢回嘴。他只能低着头,默默地忍受着老臣的责骂,就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显得十分狼狈和无助。
再说说这隆裕太后,她虽说垂帘听政了,可这心机和手腕,跟慈禧老佛爷比起来,那可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慈禧老佛爷那是宫廷里的“老狐狸”,玩权力跟绣花似的,一针一线都算计得清清楚楚。隆裕呢,充其量也就是个“小狐狸”,还嫩得很呢。
有一次,朝廷里要选拔一批官员。隆裕太后想着:“我得趁这个机会,安插一些自己的人。”于是,她就让身边的太监去暗中操作。可这事儿被一些大臣知道了,他们心里不服气,就在朝堂上阴阳怪气地说:“太后啊,这选拔官员可是大事,可不能任人唯亲啊。”隆裕太后一听,脸一下子就红了,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也是为了朝廷好。”可大臣们根本不买她的账,还在那儿不停地唠叨。隆裕太后没办法,只好把这事儿搁置了下来,心里头那个憋屈啊。
这慈禧老佛爷啊,活着的时候那可是把权力玩得跟变魔术一样,让人眼花缭乱。就说她这“选小不选大”的招儿,那可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您想啊,要是选了载沣当皇上,那隆裕怎么办呢?她可是光绪皇帝的妻子啊,载沣一即位,她就成了“尴尬嫂嫂”,这关系,想想都让人头疼。
打个比方说,这就好比一家人吃饭,本来座位都安排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个新规矩,把原来的座位全打乱了,那不得乱套吗?可慈禧老佛爷选了溥仪小朋友当皇上,那就不一样了。小溥仪按照辈分,得恭恭敬敬地把隆裕尊为太后,这多和谐啊!隆裕太后心里头那叫一个美,就跟中了彩票似的。慈禧老佛爷这手安排,简直是给她送了个大大的“顺水人情”。
这就好比慈禧老佛爷是个高明的棋手,把隆裕和载沣这两颗棋子玩得团团转。她让这俩人互相牵制,谁也别想独吞大权。隆裕呢,觉得自己当了太后,风光无限,对慈禧老佛爷那是感恩戴德;载沣呢,虽说心里头对慈禧老佛爷的选择有点不乐意,可这皇位毕竟是他亲儿子的,间接性地还是落到了他们老载家的手里。就凭这一点,他不仅不能怨恨慈禧老佛爷,还得感恩戴德地谢谢她给的这个“天大机会”。
可这慈禧老佛爷啊,也有失算的时候。她把这清朝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她觉得自己是这后花园里的女王,所有的花儿草儿都得听她的。可她别忘了,这清朝啊,可是个真真切切的王朝,底下还有无数百姓指望着呢。她这一撒手,留下的大清王朝,那就跟一滩烂泥似的,扶都扶不起来。
就好比一座房子,慈禧老佛爷在的时候,虽然房子已经破破烂烂了,可她还能勉强用一些华丽的装饰把它遮盖起来,让别人看着好像还挺气派的。可她一走,这房子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墙壁斑驳,屋顶漏雨,地基也开始不稳了。
这大清王朝啊,就像是一个积满灰尘的老古董。慈禧老佛爷在的时候,还时不时地拿块破布擦一擦,让别人看着好像还挺新的。可她一走,这老古董就彻底没人管了,灰尘越积越厚,都快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再说说这溥仪小皇帝,嘿,他连自己的鼻涕都擦不利索呢,更别说把这偌大的王朝给擦洗干净了。他每天就知道在宫里玩,一会儿让太监给他扮鬼脸,一会儿又让宫女给他讲故事。他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革命的浪潮正一波接着一波地涌来。
有一次,小溥仪在宫里玩捉迷藏,他躲到了一个偏僻的宫殿里。这宫殿里阴森森的,到处都是蜘蛛网和灰尘。小溥仪看着这破败的景象,居然还觉得挺好玩,哈哈大笑起来。他哪里知道,这宫殿的破败,正是大清王朝衰败的象征啊。
载沣这家伙,勉强算是个守城之主吧。他就像一个临危受命的消防员,想尽办法去扑灭大清王朝这把即将烧起来的大火。可要是给他个稳定点的王朝,他或许能混个无功无过的评价。可惜啊,这大清王朝,已经是个摇摇欲坠的老房子了,他就是想修修补补,也得有那本事才行啊。
他整天在朝廷里忙得晕头转向,一会儿要处理财政危机,一会儿又要应对外敌入侵。可他那些政策,就像往漏水的桶里倒水一样,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他下令减少官员的俸禄,想节省开支,可那些官员们却不干了,纷纷上书抗议,说他是“昏君”。他无奈之下,只好又取消了这个政策。
三年后,清政府一看形势不妙,军机处给裁了,改设责任内阁。本来想着这是改革的好机会,说不定能让大清王朝起死回生呢。结果呢,弄巧成拙。内阁大臣一共13位,满蒙贵族占了9个,皇族还占了7个,汉族官僚就那么4个。
这就好比一场足球比赛,清政府这边的球队,大部分都是皇族和满蒙贵族,汉族官僚就那么几个替补队员。你说这投票吧,9票对4票,汉族官僚还能有啥发言权?这就好比让一群不会踢球的人去踢比赛,还指望能赢,这不是做梦吗?
内阁总理大臣,还是皇上的爷爷辈儿,庆亲王奕匡。这庆亲王啊,就是个老糊涂虫,整天就知道贪污受贿,根本不管朝廷的事儿。他当内阁总理大臣,就好比让一个瞎子去开车,不翻车才怪呢。
民主国家哪有让皇族当内阁老大的?你见过查尔斯王子去当英国首相吗?没有吧!傻子都能看出来,清政府压根儿就没想真心搞君主立宪,就是借着立宪的名儿,集权皇族,抵制革命。这下可好,不该得罪的人都得罪了。
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想和邻居搞好关系,可他却偷偷地把邻居家的东西搬到自己家里,还说是为了邻居好。邻居知道了,能不生气吗?清政府这一系列的操作,就像是在给自己挖坑,而且越挖越深。
搞新政吧,搜刮民财,老百姓对朝廷失望了。这就好比一个商家,本来生意就不好,还想着法子从顾客身上捞钱,顾客能不跑吗?老百姓本来日子就过得苦巴巴的,清政府还不断地加税,什么田赋、丁税、盐税,各种各样的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
有个农民,本来家里就穷得叮当响,靠种那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可清政府又来收税了,他实在拿不出钱来,只好把自己的耕牛卖了。没了耕牛,他就没法种地了,一家老小只能饿肚子。他对着天空骂道:“这朝廷,还有没有天理啊!”
搞钦定宪法大纲吧,君权神授都写进宪法了,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失望了。这就好比一场比赛,本来大家说好了要公平竞争,可清政府却偷偷地给自己开了后门,说自己是天生的赢家。资产阶级立宪派能不生气吗?他们本来还指望通过立宪来改变国家的命运,可现在一看,这清政府根本就没诚意,只是在敷衍他们。
有个立宪派的代表人物,气得直跺脚,说:“这清政府,就是个骗子,我们不能再相信他们了!”
革命党更不用说,早就对清政府没好感了。他们就像一群潜伏在黑暗中的猎手,一直在等待着机会,给清政府致命的一击。现在倒好,清政府搞了个皇族内阁,汉族官僚也得罪了。这革命党一看,机会来了,就像一群饿狼看到了猎物,纷纷行动起来。
宣统三年10月10号,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一炮打响。这就好比一颗火星,掉进了干草堆里,瞬间就燃起了熊熊大火。两个月,全国上下,革命浪潮一波接一波。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政府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在革命的浪潮中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