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颂宜一怔。
武将断臂,等同自断前程。
而且以眼下的医疗条件,断臂后极难医治,这种残疾有可能会跟随萧秉宁一生。
萧家想用示弱和退让为全族换取活路。
皇权大过天的年代,江颂宜能理解他们保守的做法。
她放下毛笔,将药方往萧秉宁跟前推了推,起身道:“那我祝你们成功。”
说完,她转身离开。
走到门口,萧秉宁叫住她:“江姑娘。”
江颂宜停下脚步,却没有回头。
萧秉宁起身,对她郑重其事地拱手行礼:“多谢。”
从萧家出来,江颂宜骑着马往城外走去。
冬日寒风扑面,她披风下穿着厚厚的保暖内衣和羽绒内胆也依旧觉得冰冷刺骨。
萧家和萧秉宁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她并不意外。
一方面,活在皇权下,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忠于君主,萧家对皇权的畏惧和敬重早已深入骨髓。
另一方面,那位高高在上的天子是萧家的亲人。
因为是亲人,所以萧家心存侥幸,觉得只要自己退让和妥协,晟帝会心软,会放过他们。
萧秉宁是何等聪明的一个人,江颂宜不知道他有没有考虑过,萧家经营了那么多年的庞大家业,以及在朝中盘根错节的人脉和势力,要在一年内撤下,动静自然小不了。
一旦让晟帝嗅到风声,发现他们的小动作,以晟帝多疑的性子,说不定会为了防止他们反抗,连理由都不找了直接对他们下手。
江颂宜经历过祖父和父亲战死,江家被抄一系列事,深知皇位上那位当权者心肠有多硬,手段有多狠。
她不啻于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晟帝。
可这些话她没法告诉萧秉宁,该说的不该说的她都已经说了,为了提醒萧秉宁,她已经说了很多大逆不道的话。
再说下去就越界了。
就这样吧——江颂宜想,她打算跟萧秉宁保持距离,免得将来萧家真的遭遇不测会牵连到自己。
那天过后,江颂宜的生活恢复平静。
转眼到了年底。
今年的庭州入冬后只下了一场大雪,过后天气愈发干冷,却始终不见下雪。
在滴水成冰的寒冷中,春节到了。
除夕夜,江颂宜备了一份年夜饭,投送过去给盛徐行。
盛徐行照旧为江家每个人都备了一份礼物,用作交换。
拆盛徐行送过来的礼物成了江家年夜饭后的保留节目。
江颂宜收到的是一块精致小巧的手表,表盘是定制的,上面是一个身穿广袖锦裙,长发及腰的女子的背影。
她回赠了盛徐行一双亲手缝制的护腕——这是经过她观察之后,发现盛徐行有运动的习惯,让他能在运动时用上的实用型礼物。
过完年,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
往年四月份庭州还在下雪,但今年刚到二月初,城中的百姓相继脱下厚衣裳,出门干活。
年前登记了七百余人想要盖塑料大棚,江颂宜把订单提交给盛徐行,再用百姓付的银钱购买了一批价值不菲的瓷器和书画投送过去给盛徐行。
第二批塑料大棚在二月底建了起来。
第一批盖塑料大棚的百姓经过一整个冬日的种菜和储存,家中有了些许存粮和存银。
他们本来打算开春后天气暖和了,勤快些去开荒,多种些粮食,卖了好挣钱。
但感受着反常的天气,有经验丰富的老农预言今年可能会有旱灾,家中有存粮的百姓顿时不敢卖了。
到了三月,庭州的气温比往年的六月份还高,酷热无比不说,天还丝毫没有要降雨的意思。
先前担心引起百姓恐慌,城中的物价粮价暴涨,官府对旱灾一事三缄其口。
三月中旬,官府正式发出公告,提醒百姓多存粮,同时严控城中的粮食价格不上涨。
公告一发出,城中还是有一部分百姓慌了——特别是那些家里没有地,也没有存银和存粮的罪奴。
他们平日在城中讨生活就已经格外艰难了,若是遇上灾荒年,没有任何保障和依仗的他们岂不是只能活活饿死?
公告发出的第三天,城中出现第一例罪奴携家带口潜逃,被抓回来的事。
潜逃出城的罪奴抓回来后,官府为了杀鸡儆猴,当众绞死了这一家子。
即便如此,过后的半个月内,城中还是陆续有三家罪奴冒着被杀的风险逃走。
有两家被抓了回来,其中一家成功逃了出去。
那两家罪奴被抓回来后依旧是处死,可是此举不仅没有遏制出逃之风,反而让城中人心浮动。
直到五月份,城中来了第一批从外地来的难民——
难民进城那天,城中不少人闻讯去围观,看着那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难民,听他们一边吃着官府发放的粗面馒头,一边口齿不清地讲述来历,庭州城中的百姓才知道,在五百多里外的关内,旱灾从去年三月份就开始了。
持续大半年不下雨,气温居高不下,冬天不下雪,河水井水相继干涸,地里颗粒无收,粮价暴涨,一两银子只能买半斤米,还是掺了米糠和沙子那种……
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背井离乡,携妻带子外出寻一条活路。
可是一路走到庭州,跋涉了数月,路过的城池虽然情况不如他们的家乡那么严重,却也好不到哪里去——旱灾尚未大面积爆发,可这只是时间问题。
那些城池不愿意收留难民,他们只能继续往北走。
“这儿好啊。”其中一个难民一口气吃完三个粗面馒头,噎得脖子都伸长了,缓了半天才缓过劲儿来,他目光中露出几分贪婪,看着庭州城中勃勃的生机,宛如看到了活路。
“你们这儿比其他城池好多了,有吃有喝的,还有水。”难民目光落在源源不断有水流出来的储水池,当机立断,“我们要留在这儿。”
这话引起了城中居民的警觉和危机感。
庭州城外其他地方旱灾严重,那来到这里的难民只会越来越多。
接收一两批还行,要是来的人多了,小小一个庭州城哪能容得下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