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朱钰苦笑一声微微拱手说道:“既然徐老爷如此有雅兴,那在下就洗耳恭听了。”
徐兴辉微微一笑还了一礼才缓慢的开口。
“前朝朝的边陲,有一座连绵起伏的青山,唤作锦屏山。”
“山脚下有个小村落,名叫桃源村,村里有个叫萧羽的年轻后生。”
”而萧羽身形挺拔,剑眉星目,虽出身农家,却怀揣着远超常人的抱负。”
“彼时,大楚历经数代帝王,表面上歌舞升平,实则内里暗流涌动。”
“苛捐杂税繁重,地方官员贪污成风,百姓苦不堪言。”
“桃源村也未能幸免,每年缴纳的赋税几乎要夺去村民大半收成,遇上灾年,更是食不果腹。”
“无奈之下大多百姓只得欲妻卖女,易子而食。而此中事情在史书上只留下短短六个字。”
“岁大饥,民相食”。
“一日,萧羽上山砍柴,途中偶遇一位老者晕倒在路旁。”
“他赶忙放下柴担,将老者扶起,从随身的水囊中倒出水喂给老者。”
老者缓缓苏醒,目光炯炯地看着萧羽,道:“后生,你心地纯善,老夫这里有一本奇书,或许能助你改变这世道。”
“言罢,从怀中掏出一本古朴的书籍,递到萧羽手中。”
“萧羽接过,只见封皮上写着《治世要略》,翻开书页,里面记载着治国安邦、发展民生、练兵布阵之法。”
“自那之后,萧羽如获至宝,日夜研读。他看着锦屏山,心中有了主意。”
“锦屏山物产丰富,山中多有珍稀药材、山货,以往村民只是小打小闹地采集些自用或换些微薄银钱。”
“而萧羽开始挨家挨户劝说村民,组织起来,有规模地采集山中物产。”
“他将山货进行精细分类、包装,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前往附近城镇售卖。由于货品质量上乘,又有独特的包装,很快便打开了销路,村民们的收入渐渐多了起来。”
“有了些积蓄后,萧羽又想到山中木材资源丰富。”
“他请来了工匠,教村民们打造各种精巧的木器。桌椅、屏风、摆件,每一件都工艺精湛。”
“这些木器不仅在附近城镇受欢迎,甚至吸引了一些远方商贾前来采购。桃源村渐渐富裕起来,周边村落的百姓听闻,也纷纷前来投靠。萧羽将他们安置妥当,分配工作,俨然成为了这一片区域的领头人。”
“随着势力的逐渐壮大,萧羽心中有了更大的志向。他看到朝廷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便想着建立一个属于百姓的乐土,让大家不再受压迫。”
“他暗中招募壮士,按照《治世要略》中的练兵之法进行训练。”
“同时,在山中修建防御工事,囤积粮草。他深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拥有足够的武力。”
“萧羽对待百姓极好,除了带领大家致富,还开办了学堂,让村里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
“设立医馆,免费为村民治病。周边遭受灾荒的百姓,听闻桃源村的好,更是拖家带口地赶来。”
“短短数年,在锦屏山周边,以桃源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聚居地,人口多达数万人。”
“而人多了,山里面就装不下了无奈之下只能是放一些人到明面上。
“而无论他怎么待百姓好,但是世界上真的有一碗水端平的时候吗?那自然是没有的。”
“何况天下聪明人何其之多,萧羽的举动渐渐引起了他人的目光。”
“一个偏远山村,居然如此富裕。而此地百姓无意识流出的高傲与不同于他人的红润面色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注意。”
“此地官员曾寻到萧羽索要贿赂,萧羽自然是严词拒绝。”
“官员怀恨在心,回家就与朝廷上表称锦屏山有一股势力在悄然崛起,疑似图谋不轨。朝廷震动,当即派了一位监察御史前来探查。”
“萧羽得知朝廷派人来,心中虽有些忐忑,但自觉问心无愧。”
“而这时有神秘世家向他伸出橄榄枝,而他拒绝了。”
“按照他的说法是他所做一切皆为百姓,问心无愧,又怎怕他人言语。“
“世家之人走了,他以隆重的礼节迎接监察御史,带着御史参观了明面上的村落、学堂、工坊,讲述自己带领百姓致富的过程。”
“监察御史表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暗暗警惕。他看到这里百姓安居乐业,井然有序,甚至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回到京城后,监察御史向皇帝详细禀报了所见所闻,着重强调了萧羽势力的壮大以及暗藏的军事力量。”
“皇帝听闻,龙颜大怒。”
“三万铁军直逼翠屏山。”
“萧羽得知朝廷大军压境,心中却并不惧怕。”
“结果也如他所想一般,他带着人进去深山据点,一时半会儿朝廷还真的找不到他。”
“而他的想法是等待朝廷退军之后再起事。”
“然你猜他是如何被剿灭的?”
说到这里他已经不再说了,而是一脸好奇的看向朱钰。
朱钰心中早就开始翻江倒海,不过他知道此时不能露出马脚。
哪怕是他明知道徐兴辉说的就是自己。
“这个在下倒是不知,还请徐老爷解惑。”朱钰也是一脸好奇的向着徐兴辉问道。
徐兴辉微微笑,看向朱钰的眼神充满了玩味之色。
片刻后徐兴辉才开口说道:“第一点,他终究是贫民出身。不懂得为官之道与识人之术。”
“比如他据点暴露,仅仅是因为一个生活在村子里面的百姓觉得他家的地比其他家的贫瘠一点。”
“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很不可思议?”徐兴辉的语气之中充满了戏谑。
朱钰一愣,却是没有说出话来。
徐兴辉见状也不管朱钰接着说道:“第二点就是过界了。”
“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但是你不能对百姓好。”
朱钰听闻点了点头,这一点他能想到。
徐兴辉见状也是点了点头说道:“百姓过得好坏,自古以来都是定下的。你让他们过得太好,就会有人不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