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上午,大明使臣刘荣就赶到了釜山港。
这个时候,朱高煦率领的舰队也从远海飘到了近海,在港口人员的指引下缓缓停靠了过来,他们要在这里休整几天。
“卑职参见汉王殿下!”
朱高煦面色发白的从宝船上下来时,刘荣等一众大明士兵立即下跪参拜,连带着旁边的朝鲜官员和士卒也纷纷跪了下去。
前来迎接的朝鲜官员面面相觑,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震惊的神情,没想到这一次大明的舰队竟然是汉王朱高煦统领,刘荣此前可没跟他们透露这个消息啊。
“都起来吧~”
朱高煦有气无力的挥了挥手,也没问这里的情况,立即催促着刘荣等人带他去住所休息,嘴上骂骂咧咧的说道:“tm的,累死老子了,这海上真不是人待的地方……”
刘荣赔笑着立即安排人带朱高煦去住所,同时带过去的还有少师姚广孝。
唯一没有不适反应的将领,是三宝太监郑和,刘荣于是凑到了他旁边,询问他们这一路上的情况。
郑和淡淡一笑道:“一路顺风,只是大海漂泊,汉王殿下和少师身体略有不适罢了~”
“原来如此!”
刘荣缓缓点了点头,然后没再多问了。
刘荣是靖难功臣之一,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次抗命问题,所以战功不高,没有加封,只是一个都督佥事。
当时建文的军队在宿州驻扎,积蓄粮草打算搞持久战,朱棣很担心,于是就命令刘荣帅三千人主动出击,结果刘荣犹豫不前。
朱棣当时是大怒,都想杀了他的。还是军中诸将集体求情,朱棣才饶了他一命。
在这之后,刘荣知道了一件事,那就是朱棣的命令一定得听,不听的话后果很严重!
他并不知道,这一次朱棣之所以派他从陆路出发,负责朝鲜册封、在朝鲜负责攻倭后勤保障这些工作,主要还是看了他后面的历史,知道他在宿州那次战争之后认识到了错误,后面屡次勇猛作战,建立很大功勋,并且还是一个擅长对付倭寇的将领。
他只知道,这一次是朱棣对他的重用,所以不该自己问的就不该多问。
……
休整了两日后,朱高煦和姚广孝、郑和两人商议了一番,并没有着急去攻打倭国,而是在朝鲜海域这边进行了操练。
操练进行了五天,当舰船演练成熟,士兵士气旺盛之后,朱高煦这才率领舰队开拔,从釜山港直奔倭国对堺港而去。
此时,春季末尾,夏季还未到来,但海上的季风已经是从大明往倭国刮,朱高煦他们正是顺风而行!
时间点,都是算准了来的。
元朝进攻倭国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在八月快秋季的时候进攻,这个时候海上的季风是从倭国往元朝刮。
元朝的统治者,从忽必烈往下,还以为打海战和打陆战是一样的,竟然都不去找那些熟悉情况的商人了解情况。
如果忽必烈找商人了解了,他就会知道,商人在中华、朝鲜和倭国之间做贸易,都是春夏季去倭国,这时刮西南季风,刚好顺风;然后等到秋冬季从倭国返航中华,这时刮东北季风,返航也是刚好顺风。
不过一天的时间,朱高煦率领的舰队就抵达了对马岛附近。
对马岛这地方,位于朝鲜和倭国之间的位置。无论是对于倭国来说,还是对于朝鲜来说,都是一个有力的跳板,用来攻打对方的有力跳板。
有史明确记载对马岛的,最早见于陈寿的《三国志*魏书》当中,上面就说这是倭人所有,依山岛为国邑。
后来的对马岛,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倭国在政局稳定之后立即派遣正式军队和政府进行管辖。
但是,此时的对马岛却不在倭国政府手中,而是倭寇盘踞的巢穴,他们一面和各方势力做交易,一方面又不断的派遣船只袭扰朝鲜,甚至袭扰大明宁波等地,肆无忌惮的进行劫掠。
前几年的时候,朝鲜派遣过军队讨伐对马岛的倭寇,尽管没有彻底绞杀干净,但也重创了倭寇。
所以,当朱高煦的庞大舰队抵达对马岛附近海域时,岛上的倭寇压根没有与之对抗的打算,一边疯狂的叫着“雅蠛蝶”,一边麻溜的操纵船只试图逃离对马岛。
“追上去!”
朱高煦站在巨大宝船之上,手上拿着的望远镜早早的就把对马岛上面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冷笑一声后立即下达了命令。
倭寇是强盗、流氓,在地面上作战是有优势的,漫山遍野散开一跑,大军根本不好对付。
但是在这海面之上,倭寇想散开逃跑也没办法,除了靠船逃跑之外别无他法,所以比在陆地上更好对付多了。
倭寇的船只是那种老式、小型的木质桨帆船,全靠风力和人力滑动在海面上前行。
这种船只,比大明的赤龙舟都不如,也就网梭船一种级别,速度自然远远比不上盖伦船,续航能力也是远远不如。
两个时辰后,朱高煦舰队的一支先锋小队就追上了倭寇的船只,全靠蛮力追上的。
一追上,先锋小队虽然不过五艘盖伦船,对面的倭寇足足有三十多艘,但盖伦船却是一炮未发,直接蛮横的冲撞了过去。
“八嘎呀路!”
“杀叽叽!”
被追上的倭寇悲愤之下,调转船头主动围攻先锋小队,其中不少船只点燃了火把、火药,想要用火攻的方式对付无比高大的盖伦船。
倭寇的船体型很小,在海上作战一般都是蜂聚蚁附围攻,采取跳船的方式,跳到对方船上去攻击,打陆战。
但是,盖伦船的造型和东亚船只的造型完全不同,它没有可施展跳船攻击的宽大甲板。
加上盖伦船又大又高,对倭寇的小型船只完全是碾压的体型,普通的攻击根本无效。
哗啦啦~
速度快,力量大的盖伦船冲撞之下,一艘又一艘的倭国小船被撞粉碎了,木头四溅。
顷刻间,海面上漂浮起大量的木头和尸体,船上的倭寇死得不能再死了。
至于那些点燃的火把,也丝毫没有对盖伦船造成损伤,海水一扑,火焰尽数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