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映朝阳,篾影机杼织梦长。
病榻犹闻机杼响,春风又绿旧篱墙。
八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宁静的小乡村。张山家那栋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新房,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如同一座崭新的里程碑,拔地而起。与之相伴的“向阳手作工坊”,恰似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幼苗,在乡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工坊内,阳光透过糊着窗户纸的木窗,洒落在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上。那栩栩如生的木雕小鸟,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高飞,带着乡村人的美好憧憬冲向蓝天;竹编的篮子,纹理细腻,透着淡淡的竹香,仿佛在诉说着乡村岁月的质朴与温暖;刺绣的手帕,针脚细密,上面的花朵宛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乡村女子的心灵手巧。这些凝聚着乡村智慧与匠心的手工艺品,不仅吸引了周边村庄村民好奇与欣赏的目光,甚至引得不少听闻消息的游客,不远千里慕名而来。
张山和李秀站在工坊中央,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和摆满架子的精美手工艺品,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憧憬的笑容。他们仿佛已然看到,乡村手工艺品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而工坊,将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吸引着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学习并传承这些古老而珍贵的技艺。
然而,命运常常在不经意间掀起波澜。一个看似平常的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广袤的田野上。李秀的公公如往常一样,在自家田地里辛勤劳作。尽管年事已高,但他身子骨向来硬朗,干起农活来丝毫不含糊。只见他弯着腰,专注地清理着田间杂草,动作娴熟而稳健。可就在劳作结束,他直起身子的瞬间,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眼前一黑,便重重地晕倒在了田埂上。
家人发现后,心急如焚,赶忙找来村里唯一一辆破旧的拖拉机,一路颠簸着将他送往镇上的医院。一路上,拖拉机“突突突”地响着,家人的心也如紧绷的琴弦,揪成了一团。张山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声音颤抖地说道:“爸,您一定要坚持住,咱们马上就到医院了!”李秀则在一旁默默祈祷,泪水在眼眶中打转,眼神里满是担忧与恐惧。
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医生神情凝重地宣布了诊断结果——偏瘫。这个消息,如同一记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家庭的宁静,好似一颗巨石投入原本平静无波的湖面,激起层层痛苦的涟漪。家人围在病床前,望着病床上虚弱的公公,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公公病倒后,原本热闹温馨的家,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瞬间安静了下来。往日里,他可是家里的主心骨。在建造新房时,即便年事已高,他依然精神抖擞地帮忙递工具,嘴里还时常念叨着过去建房的经验,那布满老茧的双手,熟练地传递着每一件工具,眼神中满是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殷切期待。在村里举办的文化节上,他更是自信满满地展示着自己的老手艺,专注而娴熟的动作,引得众人纷纷称赞。他一边精心制作着手工艺品,一边耐心地向观众讲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更多人领略到乡村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
可如今,他只能无奈地瘫坐在病床上,半边身体失去了知觉。他的眼神中满是不甘与痛苦,常常呆呆地望着窗外,思绪仿佛回到了曾经健康时的日子,回忆着那些与家人一同为工坊努力奋斗的点点滴滴。他的心中充满了愧疚,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累赘。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李秀和张山迅速调整生活重心。张山心疼父亲,毅然减少了在工坊的事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照顾父亲上。每天清晨,当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照亮整个村庄,张山便早早地起身。他轻手轻脚地走进父亲的房间,生怕惊醒还在沉睡的父亲。他先打来一盆温热的洗脸水,小心翼翼地为父亲擦拭身体,每一个动作都轻柔而细致,仿佛在擦拭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他仔细地擦拭着父亲的脸庞、手臂和双腿,将每一处污垢都轻轻抹去。随后,他开始为父亲按摩僵硬的肢体,一边按摩,一边轻声说着贴心的话语,鼓励父亲要坚强,坚信他的病情一定会有所好转。
“爸,您别着急,现在的医学越来越发达了,您的病肯定能治好的。您就安心养病,家里其他的事儿都有我呢。”张山温柔地说道,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关爱。
李秀则在照顾公公的间隙,拼尽全力维持着工坊的运营。她深知,工坊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支柱,更是他们传承乡村手工艺品文化的梦想所在。她穿梭在工坊的各个角落,仔细检查着每一件手工艺品的制作进度,与工匠们耐心沟通交流,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能达到高品质的标准。她认真查看木雕的纹理是否光滑,竹编的结构是否牢固,刺绣的色彩是否鲜艳。她还与工匠们一同探讨制作工艺的改进方法,鼓励大家发挥创意,制作出更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她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她都不会放弃这个承载着梦想的工坊。
孩子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家庭氛围的变化。福宝、禄宝、暖晴和阳宝不再像以往那样无忧无虑地玩耍。放学后,他们总是第一时间飞奔回家,书包都顾不上放下,就赶忙帮着李秀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他们有的帮忙洗菜做饭,有的帮忙打扫房间,小小的身影在屋子里忙碌不停。
福宝端着洗菜盆,认真地清洗着蔬菜,他的小手在水中不停地翻动着,力求将每一片菜叶都洗得干干净净。禄宝则拿着掉了不少毛的扫帚,仔细地清扫着地面,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暖晴端着破旧的抹布,轻轻擦拭着家具,努力将每一处灰尘都擦去。阳宝年纪虽小,也在一旁帮忙递这递那,忙得不亦乐乎。
做完家务后,他们便围在爷爷的病床边,你一言我一语地给爷爷讲着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福宝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课堂上老师讲的笑话,还模仿着老师的语气和动作,逗得爷爷忍不住露出了一丝久违的微笑。禄宝兴奋地说起自己在体育课上跑步得了第一名的事儿,一边说一边挥舞着手臂,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爷爷听了,眼中满是欣慰,他吃力地抬起手,轻轻摸了摸禄宝的头,说:“真棒,爷爷为你骄傲。”暖晴则温柔地为爷爷唱起动听的儿歌,那清脆的歌声,仿佛一股暖流,缓缓流淌在爷爷的心田。阳宝调皮地扮着鬼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病房里的气氛也因此变得轻松了许多。
公公虽然身体不能动弹,但头脑依旧清醒。看着家人为了自己忙前忙后,他的心中满是愧疚。有一次,他含着泪对张山说:“儿啊,别因为我耽误了工坊的事儿,这病我怕是好不了啦。”张山紧紧握住父亲的手,眼眶微微泛红,坚定地说道:“爸,您别这么说,您一定会好起来的。工坊的事儿您不用担心,我们一家人一定能一起挺过去的。”
然而,家庭的变故还是不可避免地给工坊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由于张山和李秀精力有限,工坊的订单交付时间开始延迟。那些原本对工坊手工艺品赞不绝口的合作商,开始颇有怨言。他们不断地打来电话催促,语气中充满了不满与焦急。
“张山,你们这订单到底怎么回事?都延迟这么久了,我们的客户都等得不耐烦了!”一位合作商在电话里生气地说道。
张山和李秀心急如焚,他们一方面要悉心照顾公公,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挽回工坊的声誉。他们每天都在工坊和医院之间来回奔波,累得几乎要支撑不住,但他们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张山在医院照顾完父亲后,便匆匆赶到工坊,处理订单事宜并与合作商沟通协调。李秀则在工坊里加班加点地工作,确保每一件手工艺品都能尽快完成。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村里的乡亲们纷纷伸出了援手。得知工坊的困境后,大家自发地来到工坊,帮忙编织手工艺品、处理订单。他们有的带着自己用了多年的编织工具,熟练地拿起材料便开始工作。一位老工匠拿着竹篾,手指灵活地穿梭其中,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竹篮便初见雏形。有的帮忙整理订单信息,在那昏暗的灯光下,仔细地核对每一个细节。他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大家齐心协力为乡村建设努力的时光。
有的乡亲还带来了自家种植的草药,说是对偏瘫有一定的疗效。他们真诚地对张山和李秀说:“别着急,咱们一起想办法,这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李秀感动得热泪盈眶,她深知,在这个乡村里,大家就像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为了让公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张山和李秀决定在院子里为公公打造一个康复小天地。他们精心挑选了院子的一角,铺上了从家里旧床上拆下来的棉絮垫子,又用村里废弃的木材,自制了一些简单的康复器材。每天天气好的时候,张山就会把公公小心翼翼地推到院子里,让他在温暖的阳光下进行康复训练。
孩子们也会在一旁加油打气,福宝大声喊着:“爷爷,加油!您一定能行的!”禄宝则在旁边认真地做着示范动作,鼓励爷爷跟着学。公公看着活泼可爱的孙子孙女,脸上渐渐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开始努力地配合康复训练,尽管每一个动作都艰难无比,但他从未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