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颤颤巍巍地接过绳索,深深一拜道:“陛下,得罪了。”
“别磨叽了,赶紧的,拿出你们当初拥戴我上位的气势来,不就是败了吗,谁还没个失败的时候,看开点。”
同时还对自己的亲卫说道。
“取朕的汉王大旗过来,今日虽败,但仍是父皇亲封的汉王,哪怕是他朱瞻基,也不敢不认!”
哪怕是到这时候了,他还想保持一个王者的风范。
王斌一介书生,随便绑了两下。
做个样子后,亲兵举着大旗,跟着朱高煦走上已经完全坍塌的城门楼。
随军的重臣,还有各部统帅,现在都一人一个望远镜,注视着城墙上的动向。
朱高煦一现身,大家都看到了。
徐闻此时正陪在朱瞻基身边,方便皇帝随时下达指令,见到此番场景,叹了口气,请缨道。
“陛下,让我去把逆贼朱高煦接过来吧。”
朱瞻基正在纠结了,他预计本来和皇叔有几个来回的战斗,没想到这么快就结束了。
那谁去接引?
总不能朕亲自去吧!
哪有皇帝主动去迎叛逆的,哪怕是自家叔叔也不行。
派的人身份低了也不行,这毕竟也姓朱,是皇爷爷亲封的汉王。
把他踩到脚底,同样也是在玷污皇家的尊严。
越王这一出面,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在场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人物。
远远看到越和徐两面大旗朝自己而来。
有那么一刻,朱高煦都想掉头就走。
他实在无法面对徐闻,尤其是在对方已经再三给过机会,自己却一次次的错过。
“朱高煦见过老师,当前乃戴罪之身,不便行礼,还望恩师见谅。”
只是当下已是此等局面,朱高煦已经没有可以逃的地方,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师徒相见。
遥想当年,受朱棣所托,自己给他们俩兄弟上课的日子。
徐闻不由感慨万千,自己还没有老,就开始追忆往昔。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此时此刻,徐闻能想起的,就只有这一句话。
朱高煦双膝一跪,以头槌地,哀求道:“老师,我知道错了,请您留我一命吧。”
徐闻拍了拍他的肩膀:“起身,先随我去见陛下吧,最终怎么办,不是由我来做主。”
朱高煦跟着徐闻前行的同时,张辅和徐华也带着五军营和神机营入城。
朱高煦虽然自缚双臂,但当二人经过他身边时,还是叮嘱了一句:“千万不要伤害城中百姓。”
徐华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假仁假义,你裹挟全城百姓造反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要不是神机营火炮精准,怕不是现在城内已经有一群人陪葬了。”
朱高煦无言以对,只能低头跟在徐闻身后。
“臣罪该万死,惟听陛下处置。”
纵然心中有万般不愿,可面对胜利者,这位汉王还是跪在了自己侄儿面前。
看着终于低头认错的二叔,朱瞻基心中也是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
浑身通透那是肯定的,从他懂事开始,这个二叔就像是一个阴魂不散的魔障一样,萦绕在自己和父亲身边,时不时就会来找点麻烦。
不管是父亲还是自己,甚至是东宫的属官,也会被他找麻烦。
现在对方就拜服在自己脚下,当痛快过后,那就是痛恨了。
就为了这么一个货,京营开拔过来,耗费多少军资,还有乐安州的事后安抚,重建,又是一大笔钱。
这些本可用于改善民生的国库费用,都浪费在他身上了。
但只要朱瞻基亲自下令,处死朱高煦,他哪怕是心里有再多的恨意,也很难下手。
自己皇爷爷逼死堂叔,已经被骂了这么久。
虽然官面上统一了口径,但民间还是有各种传言,早就无法禁绝。
皇帝神色复杂地看着朱瞻基,旁边已经有聪明人领会了意思。
杨士奇站出来,启奏道:“朱高煦私造龙袍,皇宫,公然造反,对抗朝廷,罪无可恕,按大明律,当诛!”
主上说不出的话,自己这些臣子自然要分忧。
有大学士带头,其他人纷纷跟上,请诛朱高煦。
不过大家都注意到越王徐闻却一直沉默不语。
而朱瞻基也一直在等着他的表态。
当自己真正面对死亡时,朱高煦已经瘫软在地上,说不出话来了。
他偶然抬起头,用乞求的眼光看着徐闻。
朱高煦很清楚,自己唯一的生路就在这位老师身上。
这种眼神又让徐闻回到了许多年前,大家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几百年后的纳兰性德的那句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虽是描绘男女之情,却可以完美地用在这里。
此后的种种,却是平添了许多的烦恼。
徐闻长长地叹了口气后,跪倒在朱瞻基的前面,长揖到地道:“臣愿用王位相抵,请陛下留朱高煦一命。”
众臣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徐闻。
如果说朝中在此前有坚定的反汉王派,那这位越王绝对是派系首脑。
他一直以来的所作所为,就是不遗余力地遏制汉王的势力,斩断朱高煦伸向军队里面的黑手。
洪熙、宣德两朝,徐闻都坚定地站在朱高炽、朱瞻基父子这边。
也因为三番两次拥戴之功,获封越王。
现在站出来保朱高煦的,还是他。
这就让很多人看不懂了。
只有徐闻的两个儿子,还有亲传弟子,杨士奇,杨荣这些人懂他。
在他们眼中,父亲、恩师一生骄傲无比,言必行,行必果。
反汉王,那是为了大明江山,天下百姓。
而保朱高煦,则仅仅可能只是为了那一份承诺。
徐华,徐谦两兄弟,在刚刚的浪潮中,没有跟着一起请斩朱高煦,就是想等老爹表态。
现在既然徐闻开口,他们自然也跟着跪下,保持统一战线。
杨荣也一直没有开口。
内阁中有一位阁老表态就够了。
更何况杨士奇还是首辅,其他人静观其变就好。
他观察了一下徐闻和朱瞻基的表情,最后选择和恩师站在一起。
此时杨士奇也松了一口气。
他请斩朱高煦那是迫不得已,总要有人站出来说这句话。
他身为内阁首辅责无旁贷,同时杨士奇也清楚朱瞻基还有徐闻和朱高煦。
这几个人之间复杂的情感,不是简单打打杀杀就能说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