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也点头附和道:“不错,此乃天赐良机,上天眷顾我大夏。若能把握好这次机会,举兵北伐,必能成就一番惊天伟业,恢复我大夏往日的辉煌。”
杨林和铁铉更是摩拳擦掌,眼中满是兴奋之色,齐声说道:“殿下,此时不北伐,更待何时!我等愿追随殿下,冲锋陷阵,马革裹尸,在所不辞!”
高羽见状,当机立断地表示:“事不宜迟,本王要即刻起草表文,明日早朝便向陛下奏明北伐之事,恳请陛下恩准。”
高羽刚刚拿起笔,孔亮便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老臣虽不才,如殿下不弃,这封表文就由老臣代笔如何?”
高羽深知孔亮文采斐然,素有才名,由他来撰写表文必定能言辞恳切,打动人心,自然是求之不得,欣然点头道:“如此,便有劳丞相了。此次北伐意义重大,表文至关重要,还望丞相费心。”
孔亮微微一笑,眼神中透着自信与从容。他拿起毛笔,略作思索,脑海中思绪如泉涌。随后,他奋笔疾书起来,笔尖在宣纸上挥洒自如,字迹龙飞凤舞,一行行文字如灵动的音符般跃然纸上。刘基、杨林等人在一旁静静地观看,他们的目光随着孔亮的笔触移动,心中对即将诞生的表文充满了期待。
不多时,表文写成。孔亮搁笔,轻轻舒了一口气。众人围上前去,仔细阅读表文,渐渐地,皆被表文所感动,眼眶泛红,几欲落泪。
高羽很是奇怪,心中涌起一丝好奇,拿起表文仔细看了起来。看着看着,他的瞳孔猛地一缩,心中犹如掀起了滔天巨浪。
表文写道:“臣羽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江南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夏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夏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御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大夏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庶出,生母早逝,苟全性命于深宫,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念手足兄弟之情,护臣以成年,促封臣于幽州,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一十有七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夏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这封出师表,虽然略有改动,但高羽再熟悉不过。当年上学之时,他总觉得这篇文章晦涩难懂,背诵起来煞是艰难,只当是寻常的古文学习。
然而,此刻重读,高羽终于明白了那句话,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自己这一世的经历,竟与这千古奇文所书所写如此契合。想起先帝的知遇之恩,那些年在大夏历经的风风雨雨,无数的艰难险阻与生死考验,高羽感同身受,不禁热泪盈眶。
事情已经说定,众人深知时间紧迫,每一分每一秒都无比珍贵。北伐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容不得有丝毫耽搁。于是,纷纷告辞离去,准备各自的事务,为即将到来的北伐做好充分的准备。
孔亮即将走出大厅时,高羽喊住了他。高羽没有多说,只是拿着手中的出师表冲着孔亮摇了摇,目光坚定地说道:“丞相,这次,您定能得偿所愿。”
孔亮先是微微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光芒,心领神会,二人皆微微拱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建文三年四月的清晨,澄澈的阳光宛如灵动的金缕,透过殿顶那色泽斑斓的琉璃瓦,斑驳地倾洒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光影交错间,龙椅上的高允文正襟危坐,神色凝重且隐隐透着激动。殿下群臣如两列肃整的方阵,左右分列,彼此交头接耳,紧张的气氛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在空气中悄然蔓延。
高允文轻咳一声,那声音虽不响亮,却似带着某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让朝堂安静下来。他缓缓开口,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中回荡:“诸位爱卿,昨日朕接到奏报,洛邑城风云突变。西夏丞相司马仲达趁其主元齐前往祭扫元昊高陵之机,发动高平陵政变,如今已牢牢掌控西夏朝廷。元齐轻信其言,返回洛邑后,竟惨遭抄家灭门之祸。司马仲达更是公然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如今的中原,已然陷入一片混沌乱象之中。”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像被投入巨石的湖面,炸开了锅。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孔亮与刘基心有灵犀地对视一眼,而后同时迈出队列。孔亮恭敬地拱手,神情庄重说道:“陛下,如今北方局势风云变幻,乱象丛生,实乃我大夏北伐的绝佳契机。我朝历经多年休养生息,如今兵强马壮,粮草储备充足。此时若不出兵北伐,更待何时?”
刘基紧接着附和,言辞恳切:“陛下,此等良机稍纵即逝,一旦错过,恐再难寻觅。北伐不仅能够收复中原失地,更是我大夏实现中兴大业的关键转折点啊!”
方孝安、铁铉等人纷纷点头称是,齐声高呼:“臣等赞成北伐,愿为陛下、为大夏肝脑涂地,效犬马之劳!” 他们的声音坚定有力,仿佛要冲破朝堂的穹顶,彰显着对北伐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