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调查出了幕后之人,那么剩下来的事情就是如何处置了。
哪怕是量刑,也该有个量刑标准。而在这方面上,大理寺、刑部、开封府尹的主官与何都监真可谓是愁的要揪光头发了。
王氏自然是主谋,而除了王氏之外也有不少的大家主妇参与其中,她们身后的男人有些现在还是朝廷里的股肱之臣,非常得用的那种。
而且凭良心说话,参与此事的那些家族中,他们的念头也不一样。
虽然暗地里谁都知道他们是奇货可居,把道君皇帝当成了一件“投资生意”来做,可是说法上却有很多讲究的!
有些人是真心想要助道君皇帝成事的!
有些人也是真的担心道君皇帝回来会被摄政王给害了,想给他谋求几分权利和保障的。
大宋朝毕竟还是有忠臣的,虽然道君皇帝在百姓口中的风评不行,算是个实打实的昏君。
但是对于官员和士大夫这个层次来说,说一句“皇恩浩荡”也并不夸张。
东京城里凡是成名已久的家族,哪个没受到过道君皇帝的恩惠?
所以他们参与此事,至少心里对于道君皇帝来说还是希望他能好一些的,是个好意。
至于道君皇帝在半路上莫名其妙的就没了,也实在是意外。
谁会想他死啊?对于这些人来说,道君皇帝活的越滋润,他们才能越来越好是不是?
但是不管怎么说,道君皇帝终究还是死了。而运作此事的这些人也的确是第一责任人。
道理很简单。
要不是你们在这搞事,按照宋金两国正常外交途径,把道君皇帝接回国,不管怎么样他都死不了吧?
正值燕云之战即将开打,金国必然是要以道君皇帝为某种筹码,换取某些政治或者军事实利的。
而大宋中枢对于如何安置道君皇帝也早就有了方针。
他就算是去明学宫里当个教书先生,也好过不明不白就没了的结局吧?
他们是毫无疑问的第一责任人!
对于如何处置这些人,国朝也并没有先例。哪怕安个“干涉天家事”的罪名,也总得有个处置标准。
最终,关于此事的调查卷宗送到了东京城两位执政相公许景衡和宇文虚中的案前,同时还伴随着河北地区一份剿匪奏疏。
一个月内,河北中部、南部地区大大小小的盗匪集团被绞杀了超过七十个。
八十六名贼首被斩,五百三十四名大大小小的贼寇头领被关押,等候发落。
两位执政相公自然也是不能随意做决断的,第二天便联袂而至,前往皇宫觐见元佑太后。
据说,元佑太后只有一句话:莫要牵扯无辜之人。
这就是不准搞大肆株连了,也让东京城上上下下都松了一口气。
当然,上头人一句话,下面人就得跑断腿。不管是何都监还是曹县尉,不免又要辛苦一番。
几乎给每一个涉案人都做了一份详细的卷宗,务必要把这件案子给做成铁案,谁来查探都有据可查的那种。
然后东京城这边,以王氏为主的主犯,一律抄家、薅夺出身名望,流放岭南。
两位主犯罗汝楫与万俟卨更是发布通缉令,不管他们死没死,万一还活着,总不能让他们继续潇洒下去。
从犯也有不同程度的抄家,乃至于一些涉事的官员都有不同程度的贬官甚至是拔除出身文字。
那些只给商会投钱等着分红,但是自己并不管事的家族……这种人很多,商会里有的是这种股东,只投资不管事儿的,倒是没怎么处置。
当然,他们也实实在在被惊吓了一大跳,据说纷纷在各地捐款立祠,供奉元佑太后神像。自此,圣太后的贤名真正传遍天下。
话说回来,人还没死呢就开始建祠供奉,这也不知道从啥时候兴起的风潮。
反正早就有人给摄政王建祠了,那些杀贼安民的罗刹女们更是早就被奉为九幽神只。
而河北那一边,曹县尉辛苦一个月,也给每一个关押的贼寇各自做了一份卷宗,还真发现有人最近似乎劫掠了一批人,杀了其中的三个男子。
只是这年头毁尸灭迹太容易,尸首都烧成灰或者融成血水了。
而且这种案件不止一个,足足有六个。曹县尉不敢做什么决断,甚至于不敢有任何的表示这些人是不是主犯。
只是把卷宗带着,亲自护送到了东京城,交给了刑部、大理寺、开封府。
此人这般殷勤,到底也是真正的入了中枢大佬们的眼,而这些卷宗,也终究算是某种彻底的收尾了。
六份卷宗,上面记载着那些贼寇曾经截杀的三个男子,上面写的形态似乎都与罗汝楫、万俟卨、道君皇帝相契合。
谁都不知道哪一份是对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全是错的。最终,这些卷宗也只是收入了刑部保存,如此而已。
无论如何,这事儿都算是结束了。要说皇家还有什么事情会引人注目的话,那就是大家都在等静雪公主什么时候怀上孩子,以成为下一任赵宋官家。
当然,就算静雪公主立马怀了孩子,要等到这位人主继位,至少也得二十年了。
……
道君皇帝的事儿终究算是后方的小事,与之相比,宋金两国的燕云之战才是决定两个文明体系的最终结局。
而事情传到前线,也没引起什么波澜。
顶多是静雪公主穿常服现身的时候,头上戴了白色的罩巾。而摄政王的肩膀上也多了一条白色的袖罩。
也算是为赵佶戴孝了,那毕竟是静雪亲爹。
与之相比,随着两国大军渐次在前线汇聚,从太原到河间府,大规模的兵马、民夫调动,伴随着一些小规模的冲突,始终是连绵不绝的。
从靖康四年十月初开始,小规模的战斗就经常性的发生,乃至于最高会有万人级别的战斗。
而战斗的结果,则是两国之间互有胜负。宋军这边稍微占了点优势,但是不多。
金国毕竟还是金国,对于很多金国士卒来说,特别是对于最精锐的女真人士卒来说。
在他们的概念里,自从大金与大宋开战,其实也就只是在太原战场上败了一次而已。
另外几次,真定府、河间府那几次战争,金国大部队都在国内休整,是渤海人、燕云汉儿打的,真正损失的女真人没多少。
也就是在太原府一战,女真人损失的比较多,而金国国内的战争宣传,也只承认了这一次战败。
正所谓知耻而后勇,大金国自立国起二十余年,吞辽灭宋,气吞万里如虎,素来是兵锋所至战无不胜。
既然败了一场,那么但凡是个有血性的汉子,都要以此为耻,并且要在战场上赢回来!
而女真人士卒也一直是金国战兵序列中地位最高、待遇最丰厚的。说句不好听的,很多女真人士卒心里其实是憋着一股气的。
那自然是士气昂扬,想要好好的在战场上立功。
当然,相比之下宋军士气更胜。而且真要比拼国力起来,大宋经济繁荣,在这方面上是天下无双,金国的确比不上。
真要是肯下力气运作,士卒的待遇、装备也并不会差。
而且自靖康二年中建制到如今,也有两年半了,练习生都能毕业了。
连番胜仗之下,乃至于像吕颐浩吕相公会亲自把那些战死士卒的军功赏赐送回他们家里,基层士气自然更加磅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