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4日一大早,天色才微微亮,空气中还弥漫着丝丝寒意。饶毅教授与张启匆匆走出南京大学的招待所,两人脚步匆匆,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被拉得修长。
一路上,街道冷冷清清,偶尔有车辆疾驰而过。他们乘坐的出租车在安静的街道上穿梭,很快就抵达了南京火车站。
火车站里早已人头攒动,嘈杂声此起彼伏,广播声、脚步声交织成一片。饶毅教授一边走着,一边扭头对身旁的张启说道:“镇江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3500年的历史,比南京的历史还要略长。从古至今,这里人杰地灵,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文化底蕴相当深厚。”
张启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一边认真聆听,一边不住点头,心里已经迫不及待要抵达镇江,去探寻这座古城的独特魅力。
突然,一声“饶教授”打破了火车站的喧闹。饶毅一愣,回头望去,只见一位70来岁的老者正快步走来。饶毅定睛一看,笑着迎了上去:“哎呀,是老赵啊,咱们又见面了!” 说着,两人热情地握手。
这位老者又看见了张启,便问道:“这位小朋友是谁呀?”
饶毅严肃地说:“这是我们燕京大学的生物系教授。”
老者大吃一惊,说道:“这么年轻,敢问阁下今年多少岁?”
张启回答道:“我今年19岁。”
他更是震惊万分。
饶毅接着向张启介绍道:“这位是赵亚夫先生,是我们国内一位了不起的农业专家。”然后饶毅向张启讲述起赵亚夫的闪光事迹。
1982年,赵亚夫从日本带回20株草莓种苗,在句容白兔镇解塘村试种。起初村民不接受,他苦口婆心劝说,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种植后取得良好效益,到2003年,句容老区草莓种植达2万多亩,成为我国南方最大草莓产地和“草莓之乡”。
他提出了“水田增粮,岗坡致富”的高效农业发展思路,先后18次去日本,引进葡萄、砂梨、水蜜桃、无花果等新品种,在茅山地区成功推广,茅山老区累计发展高效农业250万亩,给农民带来200亿元收益。
2002年退休后,赵亚夫来到镇江最穷的戴庄村,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有偿顾问,使戴庄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2800元增长到2020年的元。
2008年,年近七旬的赵亚夫担任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技术总顾问,帮助灾区人民发展高效农业,积极生产自救。
他还创新了产销模式,帮助农民建立了“赵亚夫农产品合作联社”等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0多家;编写百万字农民科技读物,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
张启听得入神,眼中满是敬佩,心中对赵亚夫的敬意油然而生。
饶毅教授补充道:“老赵可是曾任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所长。”赵亚夫连忙摇了摇手,说道:“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现在不值一提。”
张启满脸敬佩,主动伸出手,与赵亚夫紧紧相握,说道:“赵老,久仰您的大名,您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的贡献,实在令人钦佩。”
赵亚夫微笑着拍了拍张启的手,温和地说:“年轻人,你搞生物研究,和农业也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未来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希望你能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张启用力地点点头,激动地回应:“赵老,我一定努力!我特别想请教您,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时,遇到农民不理解、不接受,您是怎么克服的呢?”
赵亚夫目光深邃,陷入回忆,缓缓说道:“一开始大家不理解很正常,毕竟是新东西,心里没底。我就自己先带头示范,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再耐心地给他们讲解技术要点,多交流多沟通,时间长了,大家就信任我、愿意跟着干了。”
赵亚夫又询问起张启和饶毅教授的行程,听说他们此次是去镇江,顿时眼睛一亮,高兴地说道:“那可太巧了!我这次是来南京走访朋友的,现在正要回镇江去,咱们正好搭个伴嘛!”
饶毅笑着点头:“求之不得,一路上还能跟你多聊聊。”
张启也兴奋不已,能和两位前辈一同前往镇江,这可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候车大厅等待时,赵亚夫兴致勃勃地给他们介绍镇江的新变化:“这几年镇江发展可快了,农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咱们去的路上,我给你们讲讲戴庄那边新的有机种植模式。”
饶毅饶有兴趣地回应:“正想听听呢,老赵,你在农业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对我们搞科研的也很有启发。”
张启则仔细聆听二人的对话。
很快,广播提示他们的车次开始检票。三人随着人流走向检票口,登上了前往镇江的列车。恰好空座挺多,于是三人就坐在了一起。
一会,站台上响起了清脆的铃声,高铁缓缓启动,平稳地朝着镇江方向驶去。三人坐在高铁车厢里,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愉快地聊着天。
赵亚夫得知饶毅他们刚刚参加了亚洲生物学大会,不禁好奇地问道:“饶教授,这次参会收获如何啊?”
饶毅教授兴致勃勃地说:“收获颇丰啊!闭幕的时候,施一公教授提到了基因编辑技术,这可是个很有前途的科学技术。它和转基因技术不同,是很有潜力的。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是去掉一个基因,而不增加新的基因,所以相对来说,很多人更容易接受一些。”
张启在一旁认真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同。
赵亚夫微微皱眉,接着问道:“听起来确实不错,那现在应用情况怎么样呢?”
饶毅叹了口气,有些遗憾地说:“可惜的是,现在这个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得还是很少。在国外还受到一些极端人士的抵制。”
“为什么要抵制呢?”赵亚夫满脸疑惑。
饶毅解释道:“国外的一些民粹组织还有宗教组织,他们认为大自然是上帝造的,人类没有资格去改动,所以当然要阻止。国外还有一些所谓的科学伦理委员会,其实很多都被这些宗教人士把控着。科学家要立项,都得经过他们审批,所以基因编辑技术想要推广,困难重重。”
赵亚夫点了点头,若有所思地说:“我好像也听过这些事情。不过这基因编辑技术要是真能好好发展,那可太有用了。你看现在全世界有这么多残疾人,如果能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胚胎中就把可能导致残疾的因素去除掉,那对这些家庭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
饶毅表示赞同:“没错,这也是很多科研人员坚持研究的动力。虽然面临诸多阻碍,但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完善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基因编辑技术未来会在医疗、农业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张启接着说道:“我们人类从尼安德特人那里,遗传了好多种遗传疾病。根据医学界的统计,目前已知的遗传疾病有7000多种,都是从娘胎里就继承下来的。而基因编辑技术,能有效地将这些遗传疾病的基因提前就剔除掉,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科学技术。但可惜受制于一些现实中的困境,迟迟不能批准得到应用。其实很多家里有残疾人的家长,都非常愿意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合理应用的 。”
他顿了顿,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可惜啊,这些残疾人的家长、亲人,他们没有什么话语权。话语权都掌握在国外的一些人手里。我们国内的学者想要发表期刊,又不能得罪这些外国人,因为所有的顶级期刊都掌握在外国手里。为了获得职务的晋升,很多人只能顺着外国人说话,不敢发表自己的独立意见。”
赵亚夫听后,神色凝重地点点头:“你说的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的话语权,我们应该自己掌握,不能随波逐流。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国内自己的权威期刊。只有这样,我们的科研成果、我们的观点和想法,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真正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饶毅也接过话茬:“老赵说得对,这些年我们国家在科研上投入不断加大,成果也越来越多,是时候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学术评价体系了。不能总是让国外的期刊来定义我们科研的价值。而且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探索上,我们也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就停滞不前,只要合理监管、科学评估,它必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
张启目光坚定:“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做到!以后我也要为推动国内科研发展、掌握话语权出一份力。就像赵老您在农业领域几十年如一日,让农民受益,我们搞科研的,也应该努力让科研成果造福更多的人。”
此时,列车飞速行驶,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三人的讨论声在车厢里回荡,对未来科研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憧憬,在彼此心中悄然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