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胡翰初,此人读过几年私塾,与平常那些不通文墨的丘八将军有所不同,他又在福王高尹那边干过府兵校尉,也懂得一些兵法,同时还在云顶上干过盗匪,凭着他的能力,驾驭数千人的队伍应该没问题。他假扮蛮夷劫取军粮,这本是死罪,但咱网开一面,没有追究,他应该会记着咱的这份情,此人的能力今后可以重用,但是,他会不会反复无常呢?
另外还有段友山,咱曾救他一命,而且,他同咱家还是世交,咱这回担任大元帅之后,他提出的一些建议也是出于他对咱的提醒,他应当对我忠心。只不过,这个段老头勇猛有余,谋略不足,有些机密之事如果同他商量,反倒可能会坏事。今后,咱要利用他在军中的资历和威望,把他塑造成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下应该很聚集很多人。
至于、何必任、施再彦、胡运超等人,他们这些人原来都同赵友林抱成一团,后来被咱分化,何必任和施再彦临阵倒戈,胡运超等一批被咱安排到屯田的人,则是后来没有参与到赵友林的阴谋叛乱之中,最终没被咱清算。
虽然,目前这些人面上都是对咱这个大元帅十分拥护,但是,咱知道这些人的心思并不一样。 何必任和施再彦临阵倒戈,当场擒获赵友林,这可是向咱交了投名状,这两位应该今后不至于背叛咱,如果再背叛了咱,他们就成了反复无常的小人,今后再无什么人会相信他们,因此,他们是不得已被咱绑到了站车上。
而胡运超则是不用,他担任西北行军总管多年,何必任等一批中郎将指挥使都曾经是他的老部下,如果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胡运超对咱三心二意的话,这对咱的杀伤力绝非一般。但是,他被咱安排去屯田之后,倒是规规矩矩,并无半句怨言,咱总不能对他欲加之罪,而进行打击清算吧,毕竟这打击面太广的话,一旦军心动摇,那咱真是得不偿失了。
咱以前曾经在书上看到某个伟人说过的一句话,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咱虽然要大力培植自己的心腹嫡系,但是面上还需注意到各个派系的平衡,这样才能做好统战工作,把咱在军中的对立面搞得少少的,把拥护咱的人发展的多多的。看来,咱今后必对胡运超等一批曾经边关的老将,必须搞好统一战线,对他们予以重用,让他们风风光光,这样,咱虽然大刀阔斧地培植亲信,但军心仍可以保持稳定……
想到这些,高笙书的内心突然有些激动,可是,思前想后,他始终觉得自己缺少一个能给他出谋划策的参谋,否则,自己的一些决策没有经过论证,不一定都对,如果自己身边有个人能时时对自己有所提醒,这是非常必要的。
就比如丹宇作为大元帅,自己作为行军大司马,自己处处替丹宇做好参谋,丹宇就会省心不少。现在自己做了大元帅,一旦自己的所有决策都只能在战场上得以验证,那这个试错成本实在太高。虽然咱有时可以去问问曹文君,但是,她毕竟不在军中,军中具体事务她并不清楚,不可能替自己提供非常及时的方案,那这个参谋该让谁来呢?
忽然,高笙书脑子里猛然闪现过一个人,他兴奋的一拍案台,对,太好了,就是此人! 哈哈哈,咱怎么现在才想到此人呢?现在赵友林已死,他作为兵部尚书的指挥参谋系统自然可以裁撤,他的参谋自然可以成为咱的参谋。
咱的那个同窗苏宛仁,跟着赵友林在边关呆了几年,而且这次也没有与赵友林勾搭,着实难得,对这样的老同窗,咱当然要对他予以重用。咱在谭老夫子的三个同窗,程道刊善于经商,王文涵则是有些热衷于功名,听说他现在颇受澄如重用,不过,大家都是各为其主,咱也不能过分记恨他。
而这个苏宛仁平常虽然言语不多,但他性格十分沉稳,又在兵部干了这么多年,让他过来做咱的参谋,一定不会差!
高笙书想到了苏宛仁之后,心里一阵兴奋,他在帐中大叫:
“来人,立刻请兵部郎中苏宛仁前来,本帅有话要问他。”
楚中天领命匆匆而去。高笙书忽然又想到军队的指挥体系问题。
咱的前世,国家军队正在进行改革,其中的一项改革就是军队建制从以前的师团营的上下层级,逐步改变成旅营的层级模式,这一改革简化了指挥层级,原来一个师辖三个团,每个团再辖三个营,所有的战斗指令,都要从师指挥部下达到团部,再传达到营级,层级繁琐,不利于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做出改变。而旅营制,一个旅下辖五到六个营,中间的层级减少,有利于一线部队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打赢战斗。
而且,旅营制机动性更强,遇上大规模的敌军,整个旅协同作战相对师团营层级指挥协同灵活得多。 可是,咱现在率领的大梁军,恰恰则是战斗层级太少,战斗命令都是由统帅部直接下达到各营,如果战役较大,一个营无法应对的时候,统帅部要直接协调其他各营配合,由于管辖的各营数量太多,而难以精准调配,从而贻误战机。
所以,咱倒以为在统帅部和各营之间要增设一个层级,这样统帅部直接管辖的对象就会相应减少,从而下达的命令更有的放矢。而且,这个中间层级一多,咱手里的官票就多了,就可以迅速提拔自己的心腹嫡系到核心关键的职位上,这样就更能够尽快做到对全军的掌控。这真是一箭双雕啊!
那在统帅部和各营之间增设的层级称呼什么为好呢?咱觉得还是把1800年以后的旅营模式搬过来吧,咱现在西线共有50多个营的战斗兵员,咱可以设7到8个旅,每个旅辖8到10个营,咱手上抓好这7、8个旅的指挥使就好了。也不用每次开会议事,三十多个营指挥使都要从各自的营地赶到中军行辕,这样也不利于保持对蛮夷的高度警戒。说实话,就是到了现在,咱还有好几个营的指挥使的名字还叫不上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