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关,这座屹立在边疆的雄关,宛如一位沉默的巨人,见证着这段时间的烽火硝烟。李济此刻正带着尼溪登上城楼。
城楼上,风猎猎作响,李济极目远眺,只见远方尘烟滚滚。
他的脸上露出一个欣慰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期待与自豪。
“尼溪,大开城门,随本王迎接咱们的大将军!”李济的声音里透着兴奋。
尼溪也是满脸笑意,毫不犹豫地回道:“那必须的,大王不让去我也要去啊!”
李济看着尼溪那热切的样子,指了指他,然后哈哈大笑起来。
这笑声在城楼上回荡,似乎也感染了周围的士兵,他们的脸上也都带着期待的神情。
然而,随着那尘烟越来越近,李济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他微眯着眼睛看着前方。
霍去病带领的军队,按照常理,在临近辽东关的时候不可能不减速。
这样风驰电掣地奔来,难道是吃了败仗,此刻正在逃命?李济的心中打起了鼓。
他在心中快速地分析着,正面硬刚的话,霍去病率领的大唐黑甲精骑是精锐之师,那呼衍盖北虽说也是匈奴的一员猛将,但还没有能与霍去病正面抗衡的实力。
要是捡漏的话,或许有那么一丝机会,但霍去病心思缜密,这显然是一场埋伏战,他绝不可能如此冒失。
那么,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呼衍盖北逃出来了,一路狂奔至辽东关。
李济的脸色变得严峻起来,他大声下达命令:“快快紧闭大门。”
尼溪正满心欢喜地等着迎接霍去病,听到这个命令,他显然没有发现问题所在,疑惑地说:“大王为何关闭大门?”
李济摇了摇头,凝重地说:“你看看,若是大将军为何临近辽东关不减速度?”
尼溪稍微一思索,心中一惊,便想通其中关节,说:“难道是……呼衍盖北?”
李济沉默不语,只是微微点头。
城楼上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士兵们握紧了手中的武器,眼睛紧紧盯着那越来越近的尘烟。
呼衍盖北率领着残兵败将,一路狂奔,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赶紧撤到辽东关。
他深知,只要进入辽东关,据关而守,就还有一线生机。
霍去病那家伙虽然骑兵厉害,但不擅长攻城,到时候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行还能撤回到草原去。
至于阿胡儿那里,现在根本顾不上了,交代不了,就不交代了!
救人?救个屁啊!保命才是最重要的。
他一边在马背上颠沛流离地思索着,一边催促着士兵们加快速度,很快就来到了辽东关下。
辽东关那高大的城墙在他眼中就像是救命的稻草一般。
他还没察觉到有什么异样,便在关下大声吼道:“快快开门,本将回来了!”
那声音在关下回荡,可是一连喊了三遍,却没有任何人回应他。
呼衍盖北心中顿时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那紧闭的城门。
突然,城楼上挂上了两面旗子,大旗为汉,小旗为唐。
紧接着,一个身影出现在城楼上,正是李济。
李济一脸戏谑地看着呼衍盖北说道:“看看我是谁?”
呼衍盖北大惊失色,他的脸瞬间变得煞白,心中暗叫:“果然啊,果然,这下完了,跑不掉了!”
他心里清楚,现在是前进也不是,后退也不是。
后退的话,霍去病的追兵随时会赶到,那必然是死路一条;可前进的话,这眼前的辽东关已经落入敌人之手,冲过去也是送死。
他身边的亲卫低声说道:“将军,前进后退都是死,何不拼一把攻城!?”
这亲卫想着,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说不定还能杀出一条血路。
然而,另外一名亲卫却持反对意见,说道:“将军不可,能不能打进去还不好说,白白送命可不行啊!窝囊不窝囊!”他觉得这是毫无胜算的莽撞之举。
呼衍盖北骑在战马上,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只是骑着战马绕着圈。
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试图寻找一个破局之法。
“将军,我们不能再犹豫了,霍去病的追兵可能很快就到了。”之前提议攻城的亲卫焦急地说道。
呼衍盖北咬了咬牙,看着城楼上那洋洋得意的李济,心中满是愤恨。
“这李济怎么会在这里?他到底是怎么夺取了辽东关的?”他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
“将军,要是现在不做决定,等汉军合围,我们就真的没有机会了。”亲卫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绝望。
呼衍盖北停住了战马,他看着身后疲惫不堪的士兵们,这些都是跟着他征战多年的兄弟,他实在不想让他们白白送死。
可是,难道就这样等死吗?他抬头望着天空,天空中乌云密布,就如同他此刻的处境一样黑暗。
追击中的霍去病勒住缰绳,并没有着急催马前进。
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脑海里清晰地浮现着作战计划。
按照计划,此刻辽东关已经被尼溪再一次拿下,那是切断匈奴退路的关键一步。
现在,呼衍盖北等人就如同瓮中之鳖,插翅难逃了。
想到这儿,霍去病满心欢喜地继续驱马前行。
远方,高大的城墙逐渐在视野中显露出来。城墙上,一大一小两面旗子在风中猎猎作响,格外的亮眼。
随着他们逐渐靠近,城下的情景尽收眼底。匈奴士卒们扎堆站在一起,他们的脸上满是迷茫与慌张,显然是不知所措。
面对汉军的强大兵锋,他们已经乱了阵脚,失去了方向。
霍去病转头,对着身后严阵以待的部队高声说道:“全军就地扎营,保持对呼衍盖北的距离。”
他深知,此时的匈奴人,内心的防线已经摇摇欲坠,不需要立刻发动强攻。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压力,让他们的内心彻底崩溃,就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军令如山,随着命令的下达,迅速在全军贯彻执行。
士兵们训练有素地开始行动起来。很快,一座座简易帐篷就搭建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