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诸葛丞相启动了“第一次北伐”的序幕。
十万蜀军、兵出祁山,怀揣着“光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期盼,上路了。
一天深夜,在诸葛丞相的亲自指挥下,高大的云梯,被推到了陈仓城下,紧接着,在夜色的掩护之下,勇敢的蜀军开始登城,一股不要命的架势。
负责守城的魏国将领郝昭,听说前来干自己的人,是“人中龙杰”的诸葛丞相,惊恐之余,又觉得自己扬名立万的机会来了,亲自攀上城头,挥舞手中长枪,奋力厮杀。
但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夜间作战,根本就看不清楚城下动静!
于是,灵机一动,郝昭命令手下人,将麻布浸透油脂之后,点燃,架在弓弩之上,专门攻击蜀军的云梯车,很快,缺乏外部防护的“原始云梯”就被点燃了。
诸葛丞相万万没想到,自己玩了一辈子火(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火烧博望坡……),陈仓一战,却栽在了火攻之上。
也正是从“陈仓之战”之后,文献中正式出现了“火箭”这一个词。
当然,“火箭”这种攻击形式,更早就出现过,只不过,这种“火箭”本质上仍属于冷兵器范畴,点燃之后,还得依赖弓弩射出去。
从“半热”兵器的角度说,“火箭”(火药驱动箭矢)的雏形,是在宋朝时期。
另,根据《武备志》的记载,明朝时期“火箭”得到了空前发展,教科书上的“火龙出水”“飞空砂筒”“神火飞鸦”等,已经进化到了二级火箭系统的级别。
“火箭”之所以历经了几百年,才彻底进化成了“火药驱动”的形式,一个关键原因,就是火药材料(硝、碳、硫)的最佳配比,历经了几百年的探索。
有一说一,即便在宋朝火器蓬勃发展的时期,所谓“火箭”充其量只是大呲花,能够提供给箭矢的动能,根本就不够,要达到穿透人体、盔甲的级别,差得远。
现在不同了,最佳配比的颗粒火药出现,有唐一代,中国战争历史从此改写。
在《新·新五代史》的编写中,恭喜钱文宗,成为第一个直面“火力压制”的吴越将领!
亥时二刻,盘门守将戴恽,也派遣出几十条走舸小艇。
“记住,舟船佯动,搞出点大动静!”
出了盘门之后,就是蜿蜒的水道,吴越疑兵故意避开胥江河道,摆出一副“小径偷袭”的架势,声音喧哗、摇晃火把,一点点向唐军驻地逼近。
与此同时,葑门悄悄放下了吊桥,吴越军队在夜色的掩护之下,悄然出城。
三千精锐团练士兵,按照钱文宗的作战方案,从僻静道路上,快速向梧桐泾推进,刚到水泽泛滥之处,就已经能够看到胥江岸边、横塘之上,出现的一簇簇火苗,还有锅碗瓢盆的声响。
“哼,唐狗,还有心思吃饭!”
“吃吧,吃一顿,做个饱死鬼!”
“嘘——小声点。击垮唐狗沿河布防,给大军打开通道!”
三千精锐之后,还有两千苏州府军,府军之后,还有五千在军籍的青壮。
万人的规模,要干死马崇义手下两千多人,绰绰有余。
猛然间,走在最前面的吴越士兵,被什么东西绊倒了,紧接着,铃铛声音大作!
低头一看,路面上横七竖八的,布置了大量绳索,绳索之上,绑着骡马用的铜铃铛!
“不好,有埋伏!”
这话不全对,有埋伏不错,关键在于,铃铛一响,意味着吴越军队进入了最佳的攻击距离。
下面有请,南唐火箭1.0版本“神火箭筒”登场——
箭杆更细,减轻重量,箭簇放弃了倒钩,延长了锋刃长度,纸筒内压实火药,导出一根总引线。
将火箭状如竹筒,每个竹筒中安置20-30根不等,使用的时候,士兵扛在肩上,站立成一排,后面专门有人负责点燃引线。
射击距离在50-70步之间,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这时候火药燃烧将近,箭矢动能最大!
埋伏在梧桐山的唐军,一共三百多人,对抗的,就是吴越三千团练精英士兵。
为了偷袭成功,这些士兵都没有披装铁甲,简直就是“肉靶子”。
“梁溪军”作为攻打苏州的后勤部队,一共携带了一千七百多个“神火箭筒”,不是携带不了,而是,整个南唐就这么多了!
那是钱啊,烧钱啊!
在开战之前,梧桐山埋伏的唐军,个个都捏了一把汗,能行吗?
就这三百人,一旦出现失误,自己被全歼了不说,马崇义的战略部署就会彻底破产!
接着,就是横塘驿失守,吴越军队重新夺回大运河下游险要节点,驻守寒山寺的谢彦,也会陷入危机。
一线士兵的怀疑,是很正常的,甚至包括马崇义,在长期的冷兵器战争思维影响下,总觉得皇帝被“奇技淫巧”的东西蒙蔽了双眼。
只不过,在战斗开始之后,仅仅一瞬间的功夫,每一个南唐士兵都改变了想法,他们开始意识到,手中的这玩意儿,实在是大杀器——
“呲呲呲!”
“嗖嗖嗖!”
“啪啪啪!”
“啊啊啊!”
李煜在“灭吴越之战准备”的过程中,一系列强制的、霸道的、离谱的要求,转移到战场视角,展现了一名“火力不足恐惧症”晚期患者的可怕之处。
吴越士兵惊恐的扭头,发现身后的梧桐山上,突出的高处位置,赫然整齐地站立了一排排南唐士兵!
他们手里拿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喷火?喷完火之后,为什么会飞出箭矢?
一系列的问题,来不及问,来不及想,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几百支箭矢就飞射而来!
忘记“单兵齐射”的操作吧,单兵弓箭手、弓弩手的操作再快,也不可能一下子射出十几支箭。
而通过“神火箭筒”,只要点一把火,20-30支箭矢,就能在5-8秒的时间内全部射空!
由此形成的箭矢密度,绝对是冷兵器战法无法比拟的。
最关键的是,南唐军队根本就不费劲,一个神火箭筒用完之后,一次性的,扔了完事儿,再拎起来另一个。
“娘的,别站着不动啊,改变一下方向!”
唐军校尉高声提醒,士兵才反应过来,抱紧竹筒,不停地变换高低、上下、左右的位置,哪儿人多,就瞄准哪儿?
很熟悉,对不对?过年的时候放过“加特林烟花”吧?
减重、锋利的箭矢,在火药提供的强大动能之下,进行了无情的收割。
吴越士兵在惊恐之中,忘记了自己“潜行偷袭”的任务,拼命地向胥江方向逃窜,然而,身后跟着的两千府兵,还以为前面开战了,立即又补充了上来。
又一堆“肉靶子”。
胥江岸边,马崇义早就磨刀霍霍了。
“舟桥部队”一下午的忙活,搭建出一条直通胥江的通道,两边用木料、砖石堵死,吴越士兵钻进来,要么跳江,要么原地抵抗。
可是,原地抵抗过程中,他们也没见到唐军的身影,反而是一个个冒着火花的“铁疙瘩”,从四周隐蔽处投掷了过来,滚落在脚下。
“轰——!”
“轰——!”
“轰——!”
没错,是震天雷。
马崇义又没保证,自己只用“神火箭筒”!
……
在行军队伍最后的钱文宗,听到震天雷的怒吼时,队伍已经开拔到了梧桐泾不远,他惊异地看到,梧桐山上,一条条“流星火线”点亮了夜空。
同时,两千还没有深入战场的府兵,惊恐地、嚎叫着,正在迎面撤回来!
“何故撤退!站住!”
站不住啊!
钱文宗气急败坏,命人抓过一名逃下来的士兵,逼问发生了什么?
“唐军,他们有……鬼兵器!”
“放屁,什么鬼兵器?”
“炸,炸烂了……”
钱文宗惊骇之下,又听到了接连不断的爆炸声、哀嚎声。
火药硝烟的味道,已经传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