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章侍郎可不像花蕾开垦荒山时的小家子气,怕波及旁边的山林,不敢烧荒。
章侍郎是让所有的开荒人员左手拎一桶装水的桶,右手拿一根树条,充当灭火的工具,围住一块地。
他站在一角,亲自点着了引火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花蕾眼看着火势越来越大,荒地上的浓烟也开始越来越大,腾空而起。
现在可没有前世的那种什么禁止焚烧,污染空气的说法。很多人看到火势的时候,还在暗暗期待,以后就能吃饱肚子了。
等火势熄灭后,把田地大致的划分了一下,然后就让一个开荒小队负责一块地的开始了接下来的工作。
先让几个人把火势再检查一下,然后把还没被燃烧殚尽的荒草用镰刀割掉,后面的人就开始一字排开,开始翻地了。
翻地的同时开始挖沟渠,让司水局的做事人员帮忙看一下大致的地势,司农局的做事人员帮忙确认一下,沟渠的距离和深度,开荒工作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把田地翻好,沟渠挖好,趁着天气好,晾晒一下,开始第二遍的深耕,深耕用耕牛,一个小队只能分到三到四头耕牛。
耕牛来不及的话,人力下去亲自拉犁,毕竟耕牛太少了,这几头耕牛还是问附近的州府借调过来的。
等到浸泡的麦种出了白芽的时候,一大片的田地也已经平整好了。于是下麦种,浇灌,一系列的事情流水线的展开。
只是工部营造科的水车还没出来,户部去催了几次,都还没好。听说,被气不过的李大人挪到后面制作去了。
章侍郎站在麦地边,看着开荒人员一个个的从远处的河道里,挑着水桶灌溉麦地,速度有些跟不上的时候,皱起了眉头,转身回了马车。
花蕾跟在章侍郎身后,看着章侍郎紧皱的眉头,以为章侍郎这是要去找李大人理论去了。
心里还想着,到时怎么劝两个人才好?没想到,章侍郎根本就没去找李大人,而是直接就回了县衙的临时官署。
只不过在吃晚食的时候,和户部的仓科赵科长说了几句话。三天后,工部仓科的杨科长过来户部仓科领取下一旬的米粮时。
却被户部仓科的赵科长告知,仓库里的米粮暂时没有了,可能还要过几天才能有。
至于过几天,赵科长犹豫了一下,很为难的说道,麦子因为浇灌不及时,现在长得特别的慢,如果浇灌及时的话,可能会长得比较快,米粮也会早点有。
莫名其妙的杨科长回去后,如实的向李大人转述了户部赵科长的话。这下,轮到李大人皱起了眉头。
过了三天,工部营造科的水车送到了麦地边,并且很快的就安装好了。麦地里的麦子也喝饱了水。随后,户部仓科里的米粮也有了。
花蕾心里乐不可支,觉得自己的领导真是个厉害的,看来李大人在章侍郎面前,好像占不到便宜。
可是,事情再次出乎花蕾的预料。没过两天,李大人就扳回了一局。原来,漠北小镇的南城门外,又来了两千多名临近州城的牢犯。
因为牢犯从原来的州府出发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么晚到也是正常的,而且他们从州府出发的时候,都是核对过姓名,籍贯,人数什么的。
所以不需要县城里重复登记了,只要注一笔,某月某日,到达牢犯两千多名就可以。所以牢犯还在离城门口一里地的时候,就被李大人的幕僚截胡了。
每人手里被塞了一块标志着工部的木牌子后,就被全部直接送到了建造州府的地方,挖地基去了。
等到章侍郎听到这个消息时,已经是第二天的午食时间了。这一下,头疼的人又变成了章侍郎。
李大人把前面的仇差不多都报完了以后,接下来的几天,听说身体早已大好的他,每天走路都哼着歌。
花蕾每天跟在章侍郎身后,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唉,这官场上的人,真是是没有一盏省油的灯。
一个个都是人精似的,当时听自己的公爹说章侍郎是状元郎出身的时候,自己是由衷的佩服。
但是,昨晚自己和容瑾一说起这事的时候,容瑾也告诉他,这个李大人也是状元郎出身,是章侍郎上两届春闱的状元郎。
好吧,现在的自己就是一个幼稚园的水平,随便是谁,都是需要自己仰望的高端玩家。接下来的日子,花蕾是更加用心的做事了。
当然,为了让自己也有所进益,每晚回来,她都会把这些官场上兵不血刃的事例,仔细的记录下来,反复翻看,学习。
裴容瑜夫妇和钱氏的嫡兄嫡嫂在朝廷规定的最后一天的下晌终于到了漠北小镇上。此时,上京城所有的官员和做事人员几乎都已经到了漠北小镇上了。
住处也都是被挑得差不多了,别说东大街西大街上的一进两进的宅子了,就是南大街上的大杂院也已经没容身之地了。
剩下的好像就北大街上,还有几间破旧不堪的单间了。厨房是公用的,茅房是在几百米之外的。
看到还有可能漏水的房间时,钱氏和她的嫡嫂都是眼前一黑,这个地方别说比不上自己家里的院子,就是自家的丫头也不会住这样的房间啊。
看了看周围邋遢的人群,还有嘈杂的声音,以及如此简陋的住处,那真的是一天都住不了啊?
于是,他们想到了容瑾和花蕾,和带路的衙役一打听,好巧不巧,这个衙役就是当初带容瑾和花蕾看住处的那个。
毕竟,在漠北小镇,镇北侯府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加上当时花蕾因为来的巧,得了几处地段不错的官宅后。
心里一高兴,就打赏了这个衙役一个二两的银锭子,所以这个衙役也是印象深刻。毕竟,自己做了这么久,花蕾是唯一一个打赏这么多的官夫人了。
于是,刚下值回来的容瑾和花蕾,就看到了站在自家院子里的裴容瑜夫妇和钱二少爷夫妇。